摘 要: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呈現出不同的研究形態,本文選取中國國內學界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為論述對象,對其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相對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歸納,以期豐富和拓展國內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內容,或有裨益。
關鍵詞:當代中國政治;研究述評;國內學界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認為“政治是在共同體中并為共同體的利益而作出決策和將其付諸實施的活動”,將“政治”定義為“一群在觀點或利益方面本來很不一致的人們作出集體決策的過程,這些決策一般被認為對這個群體具有約束力,并作為公共政策加以實施?!盵1]這一定義在一定程度上將“政治”與國家連結起來,為國家政治視閾下的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中國政治”及相關研究便是在此向度上展開的?!爱敶袊巍毖芯縿t是以“當代”為經,“中國政治”為緯,縱橫交錯而成的研究場域。具言之,“當代中國政治”籠統地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包括新民主主義政治和社會主義政治在內的兩種政治。[2]作為一項動態性的研究課題,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都呈現出不同的研究形態,本文擬選取中國國內學界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為論述對象,對其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相對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歸納,以期豐富和拓展國內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內容,或有裨益。
本研究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AJD為信息來源,共檢索到相關期刊論文1271篇。國內學界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79年至1995年為第一階段,國內學界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尚處于萌芽時期,發展緩慢,刊發的論文數量至多三篇,研究者的關注點相對分散,研究對象涉及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當代中國政治思想以及研究動向等。
1996年至2007年為第二階段,國內的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大致呈階梯式發展并具有了相當規模,日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重點對象除了第一階段中的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以外,還涌現出關于當代中國政治發展、民主的多維度研究以及對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治文明、政治現代化等的相關探討。
2008年至2014年為第三階段,國內學者對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勢頭。這一階段發表的論文數量大都破百,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民主和政治文化等仍然是關注的熱點,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視野進一步擴大,相當一部分研究者對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范式、政治合法性以及政治制度改革創新進行了有益探討。
國內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不單是政治學界研究的熱點,還受到其他學科的廣泛關注。通過對本文檢索到的論文的研究領域進行初步判斷,經過統計整理,共檢索出論文156篇,占總論文數量的12.3%,雖占比不大,但表明跨學科研究已開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趨勢。
排在前三位的是歷史學、哲學和公共管理,說明這些學科對當代中國政治的關注度較高,而新聞傳播學、法學和經濟學緊隨其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其中,歷史學主要集中于當代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還有些許關于制度變遷、執政黨以及政黨關系歷史演進的探討;哲學的研究重點是對當代中國政治的哲學思考以及對當代中國政治價值、政治倫理的析解;公共管理的著力點在國家治理、政治文明視野下的政府建設以及管理模式層面;新聞傳播學聚焦于當代中國政治中的輿論監督與傳播、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等方面;法學集中探討了法制、法治、法律監督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問題;而經濟學則主要利用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當代中國政治進行分析。
隨著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日趨拓展和深化,社會學、心理學、文學以及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也開始“開荒拓土”,對當代中國政治展開相關研究。其中,社會學的關注重心在社區理論視閾下的基層民主和基層治理;心理學主要探討了存在于當代中國大眾之中的普遍心理——清官情結與當代中國政治的關系;文學則通過政事小說透析當代中國政治的過去與現在;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公共圖書館與當代中國的政治發展??梢哉f,跨學科研究的浪潮打磨出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的多面棱角,使這一課題展現出多種不同的姿態,橫向研究的拓展進一步促進了縱向研究的深化,有助于對當代中國政治的全方位、多側面把握。
作為檢索標識的關鍵詞,能夠準確反映論文的主題內容,因此,對關鍵詞詞頻的統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捷地知曉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對檢索論文中的關鍵詞進行整理和統計,出現頻次不小于10的關鍵詞(不含檢索主題詞當代中國政治)如表1所示:
據此看出,國內學者對于當代中國政治的關注點趨近,研究的主題雖然分布廣泛,但相對較為集中,政治發展與民主、政治文化與文明以及政治制度和體制占據主導地位。此外,作為政治參與者的政黨、政府及與之相關的合法性問題、中央-地方問題和上下層互動的政治溝通,也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隨著政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政治穩定與政治現代化問題越來越多地得以探討。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研究著力于毛澤東、鄧小平思想對當代中國政治各層面的精神遺產和歷史貢獻,將領袖人物嵌入當代中國政治的具體情境之中,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政治前后相繼、一脈相承的演變歷程及政治現實。
國內學界的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已經具備了相當規模并日趨成熟,但是縱觀現有研究成果,不禁令人唏噓。一方面,國內學界關于當代中國政治的研究學術性欠缺,研究質量不高,多是流于形式的泛泛論述,且不乏一些應景之作,細致深入的分析研究鮮見。另一方面,囿于現實政治環境,現有研究成果多淪為陳詞濫調,具有創見性、突破性的成果罕見。此外,當代中國政治研究領域中,國內學者之間缺乏對話,“輕視同行勞動的成果,所導致的結果乃是大量低效率、重復性的研究再三出現”[3],取長補短式的相互借鑒的缺失,致使國內當代中國政治研究難以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編,鄧正來譯:《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583-585頁。
[2]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3]許紀霖:《史學研究不過是“瞎子摸象”》,《文匯讀書周報》。
作者簡介
王菲(1993-),女,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院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