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軍
摘 要: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的制定主要是以發達國家的先進且成功的經驗,并且以此為基礎,制定并頒布了多種政策,以保障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隨著我國頒布各項失業保險政策,我國的隱性就業以及社會產出之間發生了變化。因此,加強對我國失業保險的相關政策的研究,探討其與隱性就業規模以及社會產出之間的關系,保證我國社會當前就業規模與社會產出間的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失業保險;隱性就業規模;社會產出
失業保險相關政策的提出的目的主要是保證失業人員的再次就業,以免造成對社會的嚴重影響[1]。但實際上,社會中仍有許多的隱形失業群體的,在失業保險政策的實施上,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使失業人員再就業的進程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因此,本文在以往文獻的研究基礎上,探討了失業保險政策與社會隱形就業以及社會產出間的關系,以方便為相關部門實施政策的提供依據,以不斷提升社會產出。
1 失業保險相關政策的概述
失業保險是我國主要的社會保險種類,并且是在立法的強制執行下完成和進行的,失業保險具備的功能包括促進就業以及保障生活。但是,雖然說失業保險是國家為失業者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但并不是所有的失業人員均能獲得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資格[2]。實際上,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資格申請需要具備以下的條件:(1)申請人與其所在的單位按照法律規定,繳納失業保險的時間在1年以上;(2)非申請人并非是自愿的終止工作,即并非申請人自身自愿與工作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但是由于其他申請人無法抗拒的原因所導致的雙方勞動關系的解除;(3)申請人辦理了失業登記,并且有明確的求職意向。
2 隱性失業的相關概念概述
隱性就業的相關定義為未經過規范性的就業渠道而獲得的某一固定職位的工作狀態。近年來為相關研究表明[3],我國就業環境競爭關系越來越激烈,并且隱性就業模式的規模也隨之增加。分析隱性就業的相關原因,主要為:(1)從用人單位角度進行分析,隱性就業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顯著下降,尤其是某些非公有制、小型的私企,為了避免替職工繳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各類社會保險的費用,故意不與職工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而目前,我國的就業環境為供過于求,勞動力多處于買方市場,致使部分勞動者不得不服從這樣的安排。(2)從勞動者自身角度分析,部分失業人員尤其是下崗職工選擇隱性就業,主要是由于工作不穩定,且具有較為艱苦的生活條件,雖然能夠從工作中得到報酬,當相對較少,因此,選擇隱性就業相當于將失業救濟金放棄,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機會成本。(3)從政府角度分析,為保證效率與公平間的平衡,降低社會不穩定所帶來的社會成本,政府不得不鼓勵企業吸收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鼓勵勞動者自主選擇就業,因而,社會中涌現出大量的靈活性的臨時工。此外,企業在解除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過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補償金,而部分經濟困難的企業無力償還而不得不維持與勞動者勞動關系,因而導致隱性就業現象增多。根據相關的研究表明[4],我國高校畢業生在2014年的就業簽約率僅為37%以上,而剩余的63%未簽約的畢業生中,約有20%的人選擇了隱性就業。隱性就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形勢,而其社會保障與權益保障的相關機制尚未十分健全,因而,隱性就業勞動者的社會地位較為尷尬。
3 社會產出的相關定義概述
社會產出是指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內,社會各部門間勞動者進行勞動,從而產出社會產品的過程。換而言之,社會總商品的成本即為社會產出,也可被稱為社會的總產值。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社會產值是評價某一時間段內,某一國家或者地區間的物質生產能力的主要標準,同時也可作為衡量國家勞動力水平的重要標準。
4 失業保險政策、隱性就業以及社會產出間的關聯性概述
近幾年,我國針對性的研究了自身的隱性就業形式,經過統計可發現,隱性就業者的所占比例為全部勞動者的40%以上。而政府部門只有通過對失業者的真實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掌握,才能有效的避免隱性就業的勞動者再失業保險制度中產生的額外負擔,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政府部門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的政策,調整隱性就業的規模,提高失業保險的基金利用效果,使得就業與生活保障間的關系恢復平衡狀態,將隱性就業的國模縮減到合適水平,使社會產出水平大大提高。
5 失業保險相關政策對其他兩者的影響
研究指出,受企業性質的影響,隱性就業的勞動者主要分布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崗位中。《失業保險條例》中明確指出[5],企事業單位、企業以及個人均為失業保險涉及到的范疇,均具有繳納的義務。但部分規模較小且具有較人員流動性的企業,常常將就業的人數虛報,以逃避繳納義務。因此,許多有資格領取失業保險的人員會藏于企業中,企業若將其進行登記上報,則導致其長期處于失業狀態,不僅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也可領取企業的崗位酬勞。而這類崗位多為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而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則具有規范的行為準則,就業者一旦入職,則會被登記到管理部門,從而失去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資格。因而,失業保險金越高,則失業者再就業的積極性則會降低,影響了技術含量高企業的人員流動,影響了社會產出。
某些經濟學家指出,失業保險金與隱性就業、社會產出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若保險失業金較低,而從業人群會擔心自己失業,因而,在就業過程中,多尋找那些要求較低、容易獲得崗位。若保險失業金較高,則會打消失業者的再就業積極性,導致其更樂意就職于技術含量較低、規模較小的企業,更樂衷于加入到隱性就業中。上述兩種情況,均會導致社會產出與社會生產率的下降。因而,制定合理的失業保險相關政策,能夠有效控制隱性就業的規模穩定性。
6 小結
失業保險相關政策的制定與隱性就業、社會產出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三者間,聯系緊密,互相影響。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各個因素的利弊,政府部門做好宏觀的調控工作,才有利于勞動力市場維持穩定性,才能在保障失業者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加大監管隱性就業規模的改變,從而提高社會產出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馬兆柱,陳琪.失業保險制度保障功能再探--以浙江省衢州市為例[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4,(12):39-40.
[2]呂紅,賈雪梅.吉林省弱勢群體就業現狀及保障性就業政策分析--基于歐盟靈活保障就業制度的經驗[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0):67-71.
[3]劉巧蓉.低齡健康老年人隱性就業社會成因分析——基于理性選擇理論視角[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63-67.
[4]李瓊,楊楠.從自愿失業到社區就業——基于上海失地女性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6):83-90.
[5]朱玲,張瑋.失業女性再就業問題及其隱性因素研究——以秦皇島市為例[J].未來與發展,2012,(1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