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翻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要想取得真正成功的翻譯,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錢鐘書所著《圍城》中所使用的大量新奇的隱喻使其更具文學特色。在珍妮·凱利與茅國權的英譯本Fortress Besieged中使用了多種翻譯策略,使譯文更加傳神。
關鍵詞:《圍城》 隱喻 歸化 異化 直譯加注 省略隱喻
一、引言
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活動,翻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而是一項復雜的活動。翻譯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要想取得真正成功的翻譯,熟悉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
自從錢鐘書的《圍城》出版以來,書中鮮活的人物形象與新穎的環境描寫方法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然而,書內最引人注目的即是錢鐘書錢式比喻的運用。在珍妮·凱利與茅國權對該書的英譯本中使用了多種翻譯方法來翻譯這些隱喻。
二、隱喻翻譯
在隱喻學的發展歷程中,國內外學者對隱喻的研究經歷了幾個階段。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時代,隱喻研究主要集中于修辭學層面,隱喻被視為語言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一種修辭手段。而認知語言學的興起為隱喻的研究打開了寬闊的大門,隱喻不再僅僅作為修辭手段而存在,而是屬于認知語言學的范疇,人們對隱喻的認識已經上升到認知層面。隱喻豐富的內涵給譯者帶來了挑戰。尤其是當隱喻充斥著明顯的文化特色,譯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不同的文化中會有大量相似的本體,但當這些本體用于不同的語境,就會創造出不同的喻體。譯者不得不衡量將要使用的翻譯策略,是否使原文接近譯文讀者合適還是使譯文更接近原作者較合適。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從文化的角度提出了隱喻語言的翻譯策略:①在目的語中使用相同喻體;②用目的語中的喻體替代原語中的喻體;③用明喻代替隱喻;④將明喻與喻底結合;⑤把隱喻轉換為喻底;⑥隱喻與喻底結合;⑦省略隱喻。
三、《圍城》隱喻翻譯策略歸納與評析
作為一位享譽極高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錢鐘書在《圍城》中以其幽默、犀利、詼諧、諷刺的筆調描述了民國國難時期社會多個階層的遭遇。其所使用的隱喻間接揭示了社會中某些荒誕、丑惡的現象,并對某些腐朽階層進行了嘲諷。在珍妮·凱利與茅國權的英譯本中也綜合運用了多種翻譯策略,以求在英譯本中能最大程度地再現原文的語言特點。
1、歸化,喻體轉換
將隱喻進行喻體轉換即將原文喻體轉換為目的語喻體,屬于歸化翻譯策略。不同背景的文化會使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喻體來表達同一概念。當隱喻的喻體具有較明顯的文化特征時,不熟悉原語文化的讀者將會感到吃力。當譯者通過將不熟悉的喻體轉化為讀者文化內常見的喻體,譯文對于讀者來說就會流暢自然。
第三章中,鴻漸道,“有他,菜可以省一點;看見他那個四喜丸子的臉,人就飽了。”英譯本中,“If he is, they can save on the food. Just looking at that meatball face of his will make people feel full.”“四喜丸子”就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如果直譯為“si-xi-wan-zi”會讓人不知所云。而“meatball”所轉換的意象使人一下子就聯想起曹元朗肥得流油的形象,使原作者的諷刺意味表達的很到位。
2、異化,保留喻體
當兩種文化間沒有對等的喻體,譯者為傳達出原味的語言特點,就不得不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有些隱喻喻體可以通過具體的語境表達出其代表的寓意,此時就不需刻意尋找原文喻體在目的語中的對等喻體。異化可以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突顯文化差異。在異化翻譯中,譯者要以原文為中心,保留原語文化特色。這種翻譯方法可以豐富目的語語言,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
《圍城》中多次出現“飯桶”的意象。
①第二章中,方鴻漸心想,“我偏不愿意女人讀了那本書當我是飯碗,我寧可她們瞧不起我,罵我飯桶。”英譯本,“I dont happen to want any woman to take me as her “rice bowl” after reading that book. Id rather have them scorn me and call me a “rice bucket”.”
②第五章中,鴻漸說,“我最慚愧了,這次我什么事都沒有做,真是飯桶。”英譯本,“Im the biggest disgrace. I didnt do a thing this time. I was just a “rice bucket”.”
這兩處“飯桶”都使用了直譯即異化的翻譯策略譯為“rice bucket”。這一漢語中形象的獨特的意象表示只吃不做無用的人。當使用異化的翻譯方法,英語中借鑒漢語意象,有利于豐富英語的表達習慣。但不足之處是當譯入語讀者首次讀到此表達會產生疑惑。
3、直譯加注
在原語中,有些隱喻的喻體對于讀者來說過于生僻,即使在一定的語境下也難以理解,此時就可采用直譯加注的翻譯策略,如涉及歷史事件等典故的翻譯。在直譯加注中,譯者通過保留原喻體形象,加注解再現其中隱含寓意,也能保留原語語言特色和風格。比直接異化的策略更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
第三章中,褚慎明談到他不怕婚姻的圍城將其圍困,于是方鴻漸接道,“反正你會擺空城計。”英譯本,“Anyway, you could always pull the “empty-town bluff”.”空城計引出中國三國時期一典故意為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如果此處直譯譯為“empty-town”,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讀者會感到一頭霧水。但之后譯者添加的“bluff”(虛張聲勢,以假象欺騙)通過注釋的起到了解釋的作用。直譯保留了原語意象,加注再現了喻體寓意。
4、省略隱喻
在使用省略隱喻策略時,譯者放棄使用原語隱喻喻體,也不使用譯入語喻體,在譯文中不使用隱喻,而直接將原語隱喻的寓意解釋出來。這種策略能幫助譯入語讀者直接理解原文內涵。但與此同時,原語作者想要展示的語言特點被省略,會造成文化虧損的現象。
在第四章,錢鐘書講到方遯翁被同鄉庸醫諂媚,“那庸醫以為他廣通聲氣,希望他介紹生意,免不了灌他幾回迷湯。”英譯本,“The quack, thinking Fang had a wide range of contacts and hoping Fang would introduce some customers to him, inevitably began to flatter Fang.”“迷湯”也是一個隱喻,即迷魂湯,在譯入語中沒有相對應的喻體,于是英譯本中就直接將這一喻體的寓意譯出來,“flatter”一詞用在這里符合語境。雖然將深層含義翻譯了出來,卻造成了漢語文化的虧損。
四、結語
隱喻翻譯對譯者來說是一大難事,但富含豐富文化內涵的隱喻更是挑戰。譯者應采取多樣化的翻譯策略以適應原文文本中不同的隱喻喻體,爭取在傳達原文信息之外,更能達到原文作者想要達到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廣林,薛亞紅.隱喻的認知觀與隱喻翻譯策略.東北師大學報,2009(4).
[2]王蓉,蔡忠元.試論小說《圍城》中隱喻的翻譯策略.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0(1).
作者簡介
茹李艷,性別:女,出生年月:1996.02,工作單位: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籍貫:河南省新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