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在地方實行省、府、州縣三級行政管理制度,司法職能也主要以三級政府為依托。州縣作為行政機構的最低一級,其對地方的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一縣的長官被稱為“親民之官”。但是縣官是否真的親民還是有待商榷的,事實上除非迫不得已百姓也絕不輕易去縣衙擊鼓鳴冤。
關鍵詞:清代官府;解決糾紛;平民訴訟;官府受訟
1 清代地方官府
在清代的地方上,縣府是總管行政、司法的部門。幾乎所有的縣府都有基本相同的職官配置:知縣、縣丞各一人,主簿無定員,典吏一人,其他另有書吏、差役不定。其中知縣是縣府的最高長官,是正七品官員,知縣一職雖位不高、權不大,可是卻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他的主要職能是:維護當地社會治安、對百姓實施教化及普法、全權處理民事訴訟、擬律并上報刑事案件、監禁與遞解犯人、管束在配犯人。可以說知縣集行政、公、檢、法大權于一身,所以“雖曰國非可以一人興也,非可以一人亡也,而其所興亡必自于縣令”[1]。清朝統治者對地方官員的選任以科舉為主,兼有捐納、恩蔭、貢生、行伍旗人等。這些人大多未曾涉世,是一向潛心于八股文的科舉人才,他們既沒有留意過律例,更無實踐的本領,甚至一批捐納為官者,更是以斂財為主要目的。雖然統治階級很注重培訓、歷練預備縣官,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些預備官員卻很難達到他們所預期的效果。
2 平民如何解決糾紛
黎民百姓之間若是有了糾紛也是有一些自己的解決方法的。居住在同一村莊的人大多是同姓宗族,很多都有著親緣關系。每個宗族都會選出一個識字、有威望的男性家長作為族長。族長對本族的人有絕對的權威,雖不像帝王那樣擁有生殺予奪大權,但卻是可以管理一村的各種重大的事務。比如家族的祭祀、土地的變更、晚輩的婚姻、讀書等都由族長定奪。“族眾有爭競者,必先鳴戶尊、房長處理,不得遽興訟端。倘有倚分逼挾恃符欺弱及遇事挑唆者,除戶長稟首外,家規懲治”[2]。所以平民一旦發生了糾紛,他們首先找到的是本族的族長或者其他的有威望的人,來作為中人調解,以解決存在的問題。等到事情和平解決后,糾紛兩邊人家中理虧的一方,或者由雙方共同出資承辦酒席款待中人,以示感激。這樣的方法比去縣衙打官司更省錢、更快捷,處理的結果也相對公正。而官府也承認本族、本村內部的這種解決問題方式。在清代的司法實踐上,普遍的方式是首先依照習俗處理糾紛,如若遇到的糾紛傳統方式難以解決才會由官府進行司法審判。
另外特別要討論到的是縣城居住的手工業者和商人也是不愿意觸碰官司的群體。清代從事同樣手工藝工作者或是經營相同生意的商人他們會組成行會或商會,一旦遇到糾紛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找自己所在的行會或商會,由其負責人出面調解。如果行會或商會的成員被人誣陷到官府,組織也會出面對其進行保護。行會或商會關于訴訟相應的也有自己的規章,大多要求是內部人員出現糾紛不得擅自報官。有一個行會的章程這樣說到:“各位同仁一致認為,倘若彼此有錢財糾紛,應提交行會集議仲裁解決,為達成令各方滿意的解決方案,應竭盡全力。如果無法達成諒解,才可以告官;若有原告徑行告官,并未事先提交行會,他要受到大家一致斥責,以后他再有任何事情征求行會意見,均會被駁回,不予受理”[3]。之所以有如此規定或許是因為那些實力較強的成員欲意把持行會,如若所謂的丑事一旦被曝光,很可能會遭到衙門不可預料的某些干涉;也或許是組織的領導者擔心內部團結會遭到破壞,假使任由組織成員對簿公堂,顯然訴訟雙方易結下仇怨;另有可能便是行會商會首領畏懼同仁因對外人無故挑起訴訟而損壞整個行會商會的名聲進而會破壞本身在行業中的影響力。
3 平民不喜訟的原因
諺云:“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非謂官之必貪,吏之必墨也。一詞準理,差役到家則有饋贈之資;探信入城則有舟車之費;及示審有期,而訟師、詞證以及關切之親朋相率而前,無不取給于具呈之人;或審期更換更換,則費將重出。其他差房陋規明目不一,有官法之所不能禁者;索詐之贓,又無論已。……如鄉民有田四十畝,夫耕婦織可給數口,一訟之累,費錢三千文,便需假子錢以濟。不二年,必至鬻田,鬻一畝則少一畝之入,輾轉借售,不七八年而無以為生。其貧在七八年之后,而致貧之故實在準詞之初,故事非急切,宜批示開導,不宜傳訊差提……少喚一人即少累一人。堂上一點朱,民間千點血,下筆時多費一刻之心,涉訟者已受無窮之惠,故幕中之存心,以省事為上”[4]。這是汪輝祖從幕友角度出發,就詞訟對百姓的危害說的一段話。重點主要針對自耕農而言,對一開始的訴訟費用還有能力承擔,其貧只在“七八年之后”。而對于收入更低的半自耕農、佃客、雇工等平民來說,與人發生糾紛,就不得不考慮無底的訴訟費用而自動或經本村的大家長調解息訟了。“若纖毫無所資給,則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如州縣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稱好官。”[5]這是康熙皇帝在1709年給河南巡撫(鹿佑)的上諭中說的,表明了皇帝對州縣官員貪取的態度。朝廷是默認縣官對百姓的盤剝的,縣官只要把該交的稅錢都如數上交國家,國家對于他們的附加稅是不予理會的,這樣就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
平民百姓不喜訟事,政府官員有的也不愿意受理案件。因為當時評判基層官員好壞的標準有時甚至不需要考察其業績,只要官員能有效維護地方的穩定就可順利升遷。而官員一旦錯判了案件,就會承擔被罷免甚至被砍頭的風險。所以很多時候案件都會被堆積起來,面對如此情形百姓怎會還有請求官府解決自己問題的想法呢?“族中有口角小忿及田土差役賬目等項,必須先經投訴族眾剖斷是非,不得經往府縣訟告滋蔓。[6]”這種族規與國法的基本思想和作用都是一致的,違國法即違家規。《大清律例》專門引入“族長”的司法權限。執法者也認為“各祠既有族長、房長,莫若官給牌照,假以事權,專司化導約束……子弟不法,輕則治以家法,重則稟官究處。”[7]官府對于平民訴訟的拒絕已經表現得很明顯。
4 結語
“不吃毒藥,不打官司。屈死不告官,餓死不做賊。勸君莫告官,煩惱說不完。贏了官司,賠了錢。衙役見錢,蒼蠅見血。官司未見官,衙役先吃飽。官吏要走,官司未結。無冤不成獄。人死不能復生,刑傷難以復原。縣官斷案緣故多,十有八九人不知。……”[8]這些諺語很清楚的表達了布衣蒼生對于訟事的立場。知縣們的目的達到了,省去了諸多的煩憂。但是官員的這種畸形的思考方式必定是不能長久的,滿清官員的積弊已久,他們常常做著迷夢,以為自己的生活可以一直在無為中度過,直到列強的堅船利炮一次一次的打開了國門,直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直到溥儀的退位……。他們拒絕了百姓,也失去了民心。
參考文獻
[1]《皇朝經世文編》卷二一,張望《讀史縣令筏》
[2]安徽桐城《祝氏宗譜》卷一
[3] (英)S.斯普林克,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頁
[4]汪輝祖,《佐治要言.省事》
[5] (英)S.斯普林克,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頁
[6]江西南昌《魏氏宗譜》卷一一
[7] 《清史資料》第三輯,第216頁,中華書局,1982年
[8] (英)S.斯普林克,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頁
作者簡介
王吉娜(1993-),女,漢族,河南駐馬店市人,河南大學歷,中國近代史,2016級碩士在讀,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