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茜
摘 要:每一個女人都有著磅礴浩蕩的故事。無論是廚房還是街頭,那些女人們的臉,憊懶沉思、感傷冷漠、溫潤喜悅、粲然開懷,這背后都是豐富深刻的生活。女性講述出來的話語背后折射出社會現實和價值選擇,那里掩藏著女人自己的欲與望,她們想要并且期待。裴諭新的《欲望都市》不僅呈現出女人的性選擇而且解讀她們為何做出如此選擇,女人的欲望蘊含在她們的性話語中,并支撐著她們努力前行。作者挖掘這些話語,極盡心力去解讀,在這之中,我們不僅看到被訪者的故事,同時也能讀出作者作為一個參與者、行動者自身的一二經驗。我想,這本書不是為了證明某個特定事實,而是希望仁者見仁,讓讀者聆聽、閱讀,得出自己的理解。它給了我們自由思考的空間,讓我們時常思索,不致麻木。
關鍵詞:愛情 女性 欲望都市
1、緣起于何
對裴諭新老師有所耳聞是之前微博的一個惹人注目的項目號:“自慰研究組”,在中國搞自慰研究,不知是嘩眾取寵還是真的想要有所突破?當時也只付之一笑,便將之拋諸腦后了。后來在楊渝東老師中國人類學史的課上再一次與裴諭新這個名字相遇了,原來那個“自慰研究組”也就是《欲望都市》的作者裴諭新在做的一個研究,我看了相關的訪談,裴老師之所以選擇自慰這個切入點進行研究,是因為在中國的公共話語空間中,自慰這種性行為與其他相比所承受的道德壓力相對來說是最小的。中國社會中性話語逐漸開放,雖然其在公共空間中的極大部分的呈現依舊是隱蔽的、遮掩的,但是裴諭新所做的自慰研究卻是打破舊有局面的有益嘗試,即使只是輿論壓力最小的自慰研究,也使得性話題沖破了私人領域進入到公共話語空間。
年前有一次醫療人類學的課上,有位同學突然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能用各種方式自慰,都可以自己愛自己了,那么愛情是什么呢?愛情不就沒有必要了嗎?我們和其他人保持性關系還有什么意義呢?”在課上老師并沒有非常直接正面地回答這位同學的問題,但這個提問讓我陷入了思考:自慰如何能夠代替兩個個體之間進行的性行為,而與他人的性關系維持在多大程度上是與愛情相關聯的呢?尤其對于女性來講,我想這個問題就更加復雜多樣了。誠然,提這個問題的同學肯定是位女生,并且是一位對于性話題的提及十分大膽且對于性話語相當敏銳的女性。作為一個女人來說,她的自我意識覺醒與性解放程度都是相當高了,并且她的提問在某種意義上完全消解了性別,解構了性的概念。而這位女同學的提問和裴諭新的自慰研究也足以使我們見識到,現如今,自慰已不再只是女性反抗男權的隱秘活動,它被女性宣之于口,成為一種形塑自身經驗與自我形象的話語,這話語背后蘊含著權力,它不僅是作為女性的一個自我知識探索的起點,更是進一步質疑著“性”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的群體實踐。而女性的性實踐背后有何種深刻的內涵,在這個問題上,裴諭新的《欲望都市》這本書似乎能給我一些意味深長有待細細琢磨的答案。
2、《欲望都市》
裴諭新所著《欲望都市:上海70后女性研究》一書以大膽新穎的方式展示了年輕女性的性話語,展示女性話語背后的自我欲求,并將之與宏大的社會背景相系,意圖通過“性”來解讀中國當代社會。本書從世紀交替之際一群以釋放性話語為主要表達方式的美女作家如:衛慧、棉棉等在文化與傳媒界引起的騷動談起,作者選定同樣生于七十年代并生活在上海的四十多位女性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以長達五年的跨度追蹤見證了她們在戀愛、婚姻、性伴侶選擇以及日常生活的變遷。裴諭新運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論去理解女性的日常生活安排,撥開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與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大局面之間無法分離的千絲萬縷。同時作者借鑒了性社會學家普拉莫“后現代社會的親密麻煩”的概念,深入考察了女性在情欲選擇中對自我形象、兩性關系、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考慮。運用“性資本”這個理論工具,層層剖析上海、都市化、國際化、市場、兩性關系等等對年輕女性性生活的重塑。同樣,也經由這些女性的個人生活與選擇折射出中國都市社會的上行行進歷程。
本書的特色在于視角的獨特性。雖然研究的出發點是女性的情欲選擇,探討的重點卻不在于具體的行為細節,而是上海年輕女性在自我認知與定位、個人發展與職業選擇以及都市文化所形塑的日常生活選擇。通過她們對個人生活與親密關系的安排,展現她們在這一領域的生活智慧與創造性發揮,以及上海這個全球化都市背景中普通人的生活變遷。作者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訪談了上海四十余位女性,獲得了大量關于女性自慰、口交、網絡性愛、多重性關系、涉外性愛的第一手資料,并以口述史的形式表述,靈活集中體現了女性的性實踐。裴諭新的研究采用了一個社會建構主義與后現代女性主義相結合的角度來理解性,探究年輕女性的性生活。社會建構主義的立場將女性的性放在一個合適的歷史、文化、政治與社會的情景下去理解,同樣也能讓我們對形塑著女性的性、也被女性的性實踐反塑造的社會情境,做出應有的警覺。另一方面,后現代女性主義的立場會注意到那些被隱蔽的聲音和故事,通過探索女性的性實踐,我們將能夠更多地看到女性的優先選擇、自我定位、生活期待以及生活政治。這并不是單純的故事集,而是在尋找一個框架:我們可以如何從性行為去了解人的欲望?欲望,其中的“欲”包括了生理與心理的意味,“望”包括了希望、盼望、愿望、期望等意思。談論的這種欲望包括中國女性的需要、夢想和期望。這顛覆了傳統對女性的性欲表達模式。
與一般的量化研究相比,《欲望都市》只選取四十個樣本確實稍顯單薄。但是作者突出性的主體間性,這意味著主體之間存在著共同性、共享性,不同主體之間可以互動作用和傳播溝通。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個人主體感受,實際上是一些具有主體間性的符號與意義。同時,主體間也表示性沒有特定的主體。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感受并不能代表發生在其他人身上。女性主義者們注意到了在“女人”這個詞語下形形色色的差異,由此也注意到了女人性經驗之間的差異。
裴諭新在書中談到:“進入上海這個城市——不單是物理形態上的進入,也包括對其文化的感受和情感上的牽連。這在質性研究中是很重要的一點——既然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的一種,那么她的個人情感、經驗認知、文化儲備、特別經歷……都有可能影響到她對研究對象的介入與把握,理解與詮釋,盡管對于研究者本身位置的探討并不是最重要的”(裴諭新 2013:21)。雖然研究者本身的位置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認識過程中的主體卻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趙旭東 2001:127)。一個作者在寫作時并不僅僅是反映事實,他一定會具有某種程度的反思性。反思而非簡單反映,因為任何作者在書寫時都會帶有時代局限與自身視角的傾向性(Kuper 2000:213)。作者作為反思者的主體是對被訪者的敘述以及情境帶有個人價值與情感進行積極參與的。
所以,裴諭新在寫作《欲望都市》這本書的過程中,不僅完成了從一個記者到一個學者的轉變,還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了一個行動者。書中的這些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這些女性所處的時代,可以看出一代人的掙扎。這里記錄的,有作者作為學者在其中的成長,也有作為女人對自身生活環境最深切的感受?!坝袝r候,寫著這些女人的故事,我也覺得是在寫我自己”(裴諭新 2013:29)。
3、欲望背后
運用性資本掌握話語權的女人們,尤其是有多性伴關系的女性,都將這種局面當作權宜之計,并且常常在心里不斷做著選擇,希望早些進入到自己理想的“單偶制“狀態。很多女人是無奈而選擇了這樣的狀態,因為這樣可以給她們更多機會,更多選擇,更多資源,可是她們并不想長期逗留?,F在只有盡快盤點資源,看看哪里可以改造利用,哪里可以汲取教訓,然后朝自己理想的方向前進。對這些女性來說,經濟資本至關重要,需要磨練社交技巧提升社會資本,利用多種途徑積累文化資本,她們也有性資本,包括身體、女人味、性技巧、另類性知識、性觀念等。女人們只能慢慢積累資源,更好地武裝自己,等待機會留給自己的準備。她們慢慢懂得,也許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辦法,才是接近她們目標的捷徑,雖然這條路會很長。
通過這些資本的積累,女性在性、情感、欲望上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策略,這一方面是社會現實的呈現,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不公的反抗?!队际小分械呐耍瑹o論年紀、職業、收入水平、成長壞境,她們對自己的性都有主體操控力,她們清楚自己掌握的各種性資本,清楚這些背后她們能夠得到什么。然而,女人們通向自己愿望滿足的路走得艱辛無比,因為即使她們不斷投資自己,她們依舊是作為男人評判的對象而呈現在社會生活中。這一整套性資本轉化的理論背后,支撐它的還是男權為話語主導的邏輯架構。
在我看來,性資本這一理論概念在使用時,依然是建立在男女兩性二元分化對立的、以生理差異作為性別標準的社會建構之上的。雖然男女兩性可以在將自己的性進行資本化過程中采取不同策略,但這種策略施展的理論基礎依然是一種本質主義的性別差異論。男人在這部《欲望都市》——女人作為絕對話語主體的著作中,似乎是一個隱沒的無權狀態,但實際上女性在用性話語不斷突破爭取話語權時,她們的對立面依然是男性,她們抗爭的對象依然是男權為主導的社會結構與社會運行法則。之所以女性要拓展自我的話語空間,是因為公共話語權仍然緊緊掌控在男性手中。這就是為什么“女性對‘性的反應永遠都很過激。女性主義說,女人的性是“看不見的”,是“沉默的文化”,女人不知道怎么去說它。偶爾會借用男人的語言去將自己的性故事表達出來,然而不論女人怎么說,都感覺隔了一層?!保ㄅ嶂I新 2000:29)的原因。性資本運作實際仍在男性話語控制之下,女性地位并沒有因此上升。就像書中作為引子的作者與男孩關于《上海寶貝》的爭辯一般,批判家們大多是男性,他們掌握著日常生活與媒體的話語。編輯部的那個男孩能夠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輕易地對裴諭新的話反駁,而裴諭新也對此表示無可奈何。對于女人來講,利用性資本來換取生存、自我發展和向上流動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這只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生存策略。女性的性選擇與社會選擇還只是順應整個社會所能提供并允許女性應用的資源來獲得自身發展機會的定項選擇。
女權與女性魅力似乎是天生互斥的兩端,無論如何也無法融合在一起。在《欲望都市》中,裴諭新對于現今的局面是非常樂觀的,她認為女性的職業發展有著十分積極廣闊的前景。并且認為女性的夢想“不是空中樓閣,她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架起通往夢想的橋梁,職業發展就是她們看得見的具現實意義的手段”(裴諭新 2013:220)。經濟轉軌的年代,身為女人首當其沖被市場經濟擊潰,使得相信男女平等的女性集體失落。到90年代,市場細化讓女性多了就業機會,但這機會也是因為性別而產生的,第三產業需要具有女性魅力的女人。女權主義認為,這樣的就業機會實際上鞏固了社會對于“女性傳統魅力”的塑造,強化了性別差異,對于女性的自信和發展都具有貶抑作用。裴諭新卻覺得“女性的就業機會多了這是一個硬指標,即便大多的就業機會仍然在行業鏈的低端,但低端也會比沒有強,低端機會的增多總有促成高端機會的可能”(裴諭新 2013:16)。裴諭新的觀點似乎是有些偏頗的。眾所周知,“玻璃天花板效應”是公開的隱蔽型性別歧視,由于觀念或組織上存在對性別的偏見而導致的障礙,它限制了有能力的女性晉升到高層位置,使得本來夠資格的女性在組織里的晉升變得可望而不可及??床灰妳s能夠切身體會的玻璃天花板是對職業女性的無形壁壘。而此時此刻,是否懂得運用性資本的女性就可以成功晉升了呢?這個提問在這里似乎顯得十分刻薄刺眼。擁有性資本而能夠將其轉化為其他資本的女性在這種情境中是多么無奈而卑弱。一個女人,想要實現自己的職業發展究竟是有多難!這個時刻用口號提醒著我們“男女平等”的社會實際根本無法提供男性女性在教育、就業、職業提升、政治參與、文化影響力等方面平等的機會,甚至掩蓋了現實生活中一些極端的不平等,兩性的平等暫時只能是一個理想,只是一種有可能到達的目標,只是女人們的需要、夢想與期望。
你看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每個都行色匆匆,遇見了,淡漠的看上一眼,誰也看不穿別人身后的故事,誰也不知道別人的心里,是不是有一個夢。
參考文獻
[1]Kuper,Adam 2000 Culture:the anthropologists accou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裴諭新 2013 《欲望都市:上海70后女性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趙旭東 2001人類學的時間與他者建構《讀書》07:127-13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