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成為中華民族所崇仰的思想境界和德行準則。范仲淹的憂樂思想內容博大精神,蘊含了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民本情懷、“思變其道,國家磐固基本”的變革觀念、“論說必本于仁義”的仁德思想。范仲淹的憂樂思想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對于支撐科技創新、弘揚學統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發揚。
關鍵詞:范仲淹 憂樂思想 內涵
有一種財富叫精神,有一種高貴叫文明。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一個民族的進步,有賴于文明的成長。而一種學統的弘揚和科技的創新,則需要精神和文明雙支撐。回溯五千年文明史,我們會發現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的憂樂精神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具有它的現實意義,以其為支撐對當前科技創新和學統的弘揚具有促進作用。
一、范仲淹憂樂思想的精神內涵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思想既有堅實而厚重的哲學基礎,亦有貫穿其始終的鮮明主題、中心線索和核心價值,其主要精神內涵包括四方面,即:“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民本情懷、“思變其道,國家磐固基本”的變革觀念、“論說必本于仁義”的仁德思想。
1、“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
《三字經》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其中有傳頌:“范仲淹,懷天下。宋包拯,鋤橫霸。”這里范仲淹的“懷天下”,實則就是“以天下為己任”。范仲淹憂樂思想的核心價值正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朱熹對仲淹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評價:“且如一個范文正公,自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無一事不理會過。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許多事業。”(《朱子語類》卷129)又說:“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而“擔當”,它的釋義是“接受并負起責任”。擔當是一種勇于接受的態度,更是一種敢于負責的行動。敢于負責,是作為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而勇于接受則是作為“優秀人”最初的入口。
范仲淹的一生,國家之憂,人民之憂,社稷之憂,始終牽著他的心,“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始終伴其左右。歐陽修在景祐元年,當得知范仲淹知蘇州時,寫給范仲淹的一封信,其中有這樣的話:“希文登朝廷,與國論,每顧事是非,不顧自身安危,則雖有東南之樂,豈能為有憂天下之心者樂哉!”歐陽修在信中把范仲淹稱為“有憂天下之心者”,描述了以一位有擔當意識的士大夫形象。韓琦在《文正范公奏議集序》中稱論范仲淹:“竭忠盡瘁,知無不為,故由小官擢諫任,危言鯁論,建明規益,身雖可絀,義則難奪。天下正人之路, 始公辟之?!?/p>
2、“思變其道,國家磐固基本”的變革觀念
在范仲淹看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就禍及邦國;維新更張,崇尚變通,將澤被萬民。范仲淹反復引用《周易》關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一言天下之理有所窮塞,則思變通之道的至理名言,來闡述其變革思想,并在《上執政書》中以此為理論根基將通變理念引伸和推廣到社會歷史領域,以“革故鼎新”的勇氣,提出“思變其道,國家磐固基本”的主要政治見解觀點和社會變革理念。在《易義》一文中,范仲淹對《周易》卦爻之辭作出了全新的解釋。范仲淹言:“革,火水相薄,變在其中,圣人行權革易變之時。”“天下無道,圣人革之。”在范仲淹看來,《周易·革》卦所言之“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是“革去故而鼎取新”,既和于天時又順乎民心??梢姡案锕识π隆笔侨祟惿鐣l展的普遍規律。變法維新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過時的、落后的思維方式,用進步的、合理的價值觀念來取代它?!皯c歷新政”是范仲淹變革思想的集中體現。變革雖然失敗,但是新政實施者們那種憂國悲民的情懷還是讓后來者感受到了它無盡的力量,從而引發了王安石主導的又一次改革。
3、“論說必本于仁義”的仁德思想
“憂樂”思想的核心是“先憂后樂”,究其淵源是仁德思想。范仲淹對唐代的韓愈非常推崇。在韓愈看來,唯有仁義才是儒學的核心價值,才是儒學標志性的思想。范仲淹繼續韓愈道統之說,以畢生的文治武功終使儒家綱常由隱而顯,由微而著。仲淹在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求學期間,埋頭讀書,“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于仁義”。所謂仁義,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既是仲淹承繼和發展儒家基本精神的重要方面,也是仲淹仁德思想的集中體現。應天書院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當時正值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任主持。戚舜賓沿襲“真儒”戚同文的教學宗旨、內容和教法。這對仲淹的憂樂思想、擔當意識的深刻影響不言而喻。天圣五年(1027),仲淹有機會執教于應天書院,雖時間不過兩年,然他懷著對母校的無限深情和仁德精神,繼續弘揚同文獨特的教育理念,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像孫復、石介、張方平等一批精英人才。在范仲淹身上,最能體現他的精神境界的還有一點就是他一生薄以待已,而對親鄰他人施以“仁”和“義”。身居高位,而始終自奉儉約,以“施貧活族”為終身之志,創辦義學、義田、義莊。以至于他去世時,“四方聞者,皆為嘆息?!薄敖援嬒?、立生祠事之。”“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p>
二、范仲淹憂樂思想的現實意義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精神,對于學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
首先,擔當意識是躬耕科技的精神源泉。學習范仲淹的憂樂精神,首先要學習他的擔當意識。擔當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境界,是提高執行力的首要問題。擔當意識在今天尤顯重要,習近平同志說:“我反復強調要有擔當精神,各方面都要有一批勇于擔當,有本事能辦成事的人。”有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意識,就會有憂樂天下的情懷。這種精神,就是常說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就是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不回避、不推諉、不扯皮,主動靠前請命,勇挑重擔。有了這種精神,也就成為教育戰線上師生躬耕科技的不懈精神源泉,以不斷錘煉自己敢于探索、敢于實踐、敢于負責的品格和“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也正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正能量。
其次,民本情懷是弘揚學統的精神支撐。學習范仲淹的憂樂精神,還要要學習他的民本情懷。所謂民本就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處處為老百姓考慮,思與天下同其安樂的責任意識。范仲淹能夠直面社會現實,關心民間疾苦,正是中華民族愛國愛民思想光輝的體現。這種“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精神,世世代代傳遞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正能量。在教育戰線,正是這種民本情懷成為弘揚學統的精神支撐,使廣大師生能夠沐浴在嚴肅活潑、生機盎然的環境里專注科研,扎根在崗位上奮發有為。
范仲淹的憂樂思想在形成以后,在宋代及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得到不斷傳承,對社會進步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他的先憂后樂名言家喻戶曉,他的言行成為后入學習的榜樣,他身體力行的仗義執言擔當精神,為北宋的士風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成為中國士風演變史上的時代性標志。范仲淹一生先憂后樂,心存天下,行濟天下,享譽九州。他為官清正,廉潔奉公;出將入相,護國安民;出任州縣,排憂解難,造福于民;處世為事,濟困助乏,興建公益。他的所作所為,使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代表;他的崇高人格成為世人楷模,深受后人景仰和頌揚,也成為今天實現“中國夢”不竭的思想源泉和動力。
作者簡介
馬環宇,男,1997.12.28 大連理工大學,籍貫: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