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艷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日前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貿易是條雙行道”,強調美國希望實施更“公平”“自由”的貿易政策。自由貿易、公平競爭,本是WTO所倡導的基本原則,但美國新貿易政策與多邊貿易體系的精神有較大差異。
美方所認為的“公平”強調絕對公平,不僅要求本國生產者與其他國家處于相同的競爭環境,還要求實現同樣的關稅水平和開放程度。而WTO在倡導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也注重相對公平。在貿易規則設定時,WTO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程度上的差異,允許通過運用非互惠原則等方式,讓發展中成員在承諾、行動及貿易政策工具的運用方面有更大靈活性。
美方所提出的新“自由”貿易,謀求通過單方面施壓等方式在短期內快速降低美國所面臨的貿易壁壘,力圖調整現有的國際貿易秩序。而從歷史上看,現有自由貿易體系的形成是通過漸進式談判取得的。從1947年至今,多邊貿易體系經歷九輪多邊貿易談判。WTO支持市場開放,但認為貿易自由化需要有調整過程,允許通過漸進式自由化來逐步調整,給予發展中國家更長適應期。
中美經貿關系是最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的雙邊經貿關系,雙方業已形成的經貿關系是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產業分工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結果。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應繼續遵循歷史邏輯,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以世貿組織規則和多雙邊協定為法律保障。
美方僅強調貿易對美國制造業等行業就業的影響,這種得失觀是片面的。國家層面的國際貿易福利分析方法和特朗普家族商業集團的財務損益表分析方法有顯著不同。從國家角度看,貿易的靜態收益包括對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和政府收入的影響等。國際貿易對不同經濟主體的影響有差異,貿易通常會有助于政府取得關稅收入,促進消費者剩余增加和出口商收益增加,短期內某些國內企業會受到外國進口商品的沖擊;但從長期來看,貿易開放會促進總體經濟效率提升,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從而取得動態收益。在討論貿易收益時,若僅僅強調其中一部分國內企業的利益損失,回避大部分經濟主體的收益,則有失全面性。
若按美國方式來理解中國的貿易得失,美國帶給中國的損失也不小: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賺取大量利潤,中國從加工貿易獲得利潤微薄,美國大豆等行業對中國國內生產商沖擊較大,美國經濟波動的國際傳導致中國制造業失業增加等。但中國一直以開放、積極的心態來理解中美經貿的互利共贏關系。中國商務部于今年5月發布《關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對中美兩國分別從中美經貿中獲得的利益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全景分析,這與美方相關報告僅僅強調美國特定行業的失業等損失有顯著不同。
注重貿易和收入分配,關注各行業的利益平衡,這對全球化的穩步發展具有建設意義。但如果把利益分配的方式設定為簡單通過向貿易伙伴國施加壓力,通過他國的讓步來減緩本該自身進行國內調整的壓力,則是轉移責任。全球化本身是市場推動下自愿選擇的過程。參與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收益和風險必然是并存的,全球化中的問題需要國際協調,更需要通過進一步調整本國經濟結構和完善貿易、援助等領域的制度來應對。
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是WTO的基本原則。作為多邊貿易體制和規則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美國制定貿易政策時應遵循這些基本原則。▲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國際貿易室主任)
環球時報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