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二季度金融業增速創新低,“去杠桿”成效初現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分行業數據顯示,二季度金融業增加值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2%,增速創2004年以來同期新低。同時,金融業增加值占二季度GDP比重為8.13%,較一季度下降1.39個百分點,低于去年全年8.34%的水平。
這是在清醒判斷事態基礎上主動調整的結果。這種調整之所以必要,原因在于:
首先,單從金融安全底線要求來看,中國金融部門的過度擴張已漸有脫離發展階段與真實需求的危險苗頭,例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值,在短短數年間就已超越執全球金融業牛耳的美國在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次貸危機緊隨其后),而這種顯而易見的“虛胖”盡管不難找出種種解釋,但其暗含的系統性風險畢竟殷鑒不遠。
其次,再從其外部性來看,中國金融部門的過度擴張不僅未能如預想的那樣顯著降低實體部門融資成本,反而因事實上的低效率以及資金“體外循環”等問題,導致實體部門不斷深陷債務陷阱且越來越難以擺脫對金融部門反向“輸血”的困境。作為縮影,近年來全部A股上市公司利潤中,數量有限的上市銀行利潤總額通常要占到一半以上,非金融企業越來越大的還本付息壓力,像“滾雪球”一樣導致整體杠桿率越來越高。
最后,上述兩點互為表里,越來越緊密地構成了自強化的怪圈,這個怪圈的回路簡述之就是,金融部門主動引導加杠桿,導致金融類資產價格快速上漲,制造類部門受自身成本上升擠壓與金融投資回報率誘導,承接杠桿并將資金進一步投向金融類資產。結果就是,近年來我國流動性投放與宏觀經濟表現間的聯系逐漸被割裂,取而代之的是銀行、信托、保險、資管(其實還包括廣義金融類的房地產)等幾乎所有金融類業務爆炸式增長,但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制造業部門投資意愿快速滑落。
樹不能長到天上去。中國這樣擁有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原本就不可能單靠金融業實現復興,更何況即使是在美、日、英等發達國家,歷史也已反復表明,過度的金融擴張與自由化進程,不但會加劇自身金融體系脆弱性,而且還會因其誘發的產業“空心化”而導致國家競爭力層面“自廢武功”。
因此,對于金融業的角色定位要有一個準確的判斷,這個判斷迭經深化,目前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定位既已明確,接下來,就要圍繞這一定位,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推動金融業更好發揮其天職,體現其宗旨。這個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未必是一個輕松的過程,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減速換擋新常態下。但反過來說,當下已經初步顯現的“去杠桿”成效,更可見管理層堅定不移促金融業“歸位”的決心與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