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彥
國內康復醫療行業到2020年或達700億元
責編:周琦
一年的時間,曹升紅順利實現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向創業者的轉變。這個轉變對于曹升紅來說,要比他人容易一些——他和導師創辦公司上市的第一款產品一年前在第一屆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上獲獎,獲得了千萬級的融資。
7月1日,第二屆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正式啟動,此次大賽定位為針對一線康復工作人員從0.01的創意階段到0.1的原型階段這一過程的培育、實踐和跨越。
上海理工大學康復工程與技術研究所所長、上海康復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喻洪流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創新一方面是從需求層面推動,另一方面是從技術層面推動,但這兩個方面要融合,只有醫工融合才能推動康復機器人的發展。”
國內供給缺口巨大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康復醫療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 2016年中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約270億元。隨著我國未來將繼續加大對醫療服務的改革、三級康復醫療體系的完善以及與康復醫療相關的醫保政策進一步落實, 2020年中國的康復醫療市場規模或突破700億元,年復合增速不低于20%。
而據Winter Green Research預測,醫療機器人中占據主流的康復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行業規模到2021年將分別達到32億美元與2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分別為46.6%、29.9%,前者增速更快。“國外手術機器人市場份額和技術壁壘相對較高,結合我國老齡化人口機構來看,康復機器人前景更為廣闊。” 傅利葉智能有限公司CEO顧捷表示。但現實情況卻是,市場供需不均衡,供給缺口巨大,大部分康復醫療需求者得不到相應的康復服務。
數據顯示,我國康復專業技術人員存在極大缺口,供需比高達1﹕10000左右。“引入康復機器人不僅可大幅提升行業康復水平,還可有效彌補康復醫師短缺的問題。智能康復機器人在精度、穩定性、力量等方面有著人類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改變傳統‘一對一的繁重訓練過程。”顧捷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資料顯示,中國在醫療器械領域發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先進國家。在醫療設備上依賴進口,自身發展力不足。對于康復機器人的發展,形勢仍舊不容樂觀。
喻洪流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中國的康復機器人行業,特別是中高端產品,近幾年才開始發展。國外雖然發展較早,但是實際差距并不大。我國對康復的需求要比其他國家更加迫切,特別是康復機器人領域,但是我們目前還有一部分處于跟學模仿階段,亟須創新和創意。”
醫生白天看病晚上畫圖
回想起去年參加第一屆“傅利葉”杯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時,曹升紅說,當時的產品還只是實驗室的一個原型機,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通過那次大賽,讓我們從中發現了產品實現商業化的可能。”
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組委會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像曹升紅這樣,只要有一個好的創意,或者一個初步的原型,真正能夠解決康復相關的某些實際問題,都有可能被選中,進入實際的產、學、研、用、資的產品孵化過程,接受大咖指導。”
“哪怕這個創意還處在頭腦風暴的階段,只要提出來,能真正解決康復相關的某些實際問題,我們都可以一步一步對接到后面。”顧捷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第二屆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的創意包括智能康復設備的創新創意、還未正式推向市場的樣機或設計稿等。
顧捷稱,國內外創意大賽的參賽作品基本已經實現了產品原型的七八成,目的只是希望獲得投資實現產品化,但這類比賽漏掉了給參賽者從零開始的舞臺。“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是一個純粹的創意大賽,目前該領域國內還沒有這樣的賽事和平臺。”
據悉,除了像曹升紅這樣的高校學生,國內各級各地一線康復醫師及康復治療師、科研人員、技術人員等均可參賽。顧捷對此解釋道:“醫療器械能否成功需要臨床來驗證,很多研發者并不是醫生,需要在醫生和治療師試驗后才能獲得產品的有效性、安全性。”

2016年,中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在和醫生接觸的過程中,顧捷發現,不少醫生有很多想法,只是苦于難以尋找廠家實現產品化。更讓他驚訝的是,很多康復方面的醫生白天看病,晚上自己畫圖,在工程領域探索。
“康復一線工作者及相關工作人員,長期的臨床工作中必會發現不少實際發生的需求和問題,更會產生出很多非常閃亮和具備實用性的創意。但由于沒有一個合適的平臺可以將這些好的創意予以孵化與實現,往往這些創意只能停留在腦海中,無法具備可操作性,成為很大的遺憾。”中國康復人創意大賽的組委會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康復機構在崗人員總數達到23.36萬人。
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會前主席、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勵建安教授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道:“如此龐大的康復醫療群體,即使一小部分人在實際過程中迸發出思想的火花,再通過平臺的力量變成可運用的產品,前景都將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