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從“打工經濟”到“老板經濟”
責編:趙澤
2016年,江蘇省人均GDP為95394元,緊隨天津、北京、上海名列全國第四;同一年該省人均可支配收入32070元,名列全國第五。從這兩項指標看,江蘇成績非常好看,但是這兩個指標的比值,即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之比僅為33.62%,明顯低于浙江(45.9%)、廣東(41.3%)等同類區域。
從這個平均比值看,江蘇似有“老百姓勤而不富”之嫌,學界稱此現象為“GDP含金量不足”,江蘇省該如何改變這一狀態?為改變這一狀態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效果如何?
政策導向直指創業富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值全國領先,這份亮眼的“成績單”卻屢屢被拿出來“檢討”;國家將貧困線標定在人均年純收入3000元左右時,江蘇脫貧的“地方標準”是6000元……《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當地調研發現,江蘇省的“自我加壓”已經常態化、制度化。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丁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同屬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對標浙江”是江蘇政學兩界的習慣性思維。
據丁宏介紹,江蘇居民收入增幅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夠相稱,尤其是經營性與財產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占比不足30%,從蘇、浙對比的視角似乎可以將這種現象歸因于兩地“打工經濟”與“老板經濟”的差異?!暗?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速不能低于7.9%;江蘇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是主體和基礎,轉移性收入也相對處于高位,而這兩者難以持續高速增長,政府財政和企業利潤也存在較大的壓力。如果不改變現有的收入結構,實現‘翻番目標并非易事?!倍『暾J為。
“讓更多居民擁有經營性、財產性收入”由此成為當地的發展取向、工作導向、奮斗方向;“底線民生、基層民生、質量民生”概念的提出更反映出該省將要引領居民生活需求從低層次向高層次升級。江蘇省黨代會提出發展富民產業、推動自主創業等六大舉措,省委、省政府聯合出臺的《關于聚焦富民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若干意見》則以33條具體政策力求“讓人民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在江蘇,依靠創業提高居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被看作最現實的富民路徑,改革發展成果的分配方式也有了全新“排序”——居民收入,企業利潤,財政收入。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江蘇省提出了獨具特色的“加減乘除工作法”——增加收入、增加福祉;減輕負擔、減少煩憂;以有力措施引發富民政策的乘數效應;破除影響富民的體制機制束縛。
對于富民的關鍵舉措,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曾在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上做出原則性闡釋——富民產業向中高端升級、向特色挖潛、向新模式新業態拓展;更深一步研究誰來創業、創什么業、在哪兒創業、怎樣激發創業熱情;以標準化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普惠化,增加城鄉居民的“隱性財富”……與之相應的“富民33條”在操作層面對鼓勵創業做出了制度性安排。
“創業補貼擴容、社會保障兜底、貸款風險分擔、公共服務均等……江蘇省的創業富民新政可謂‘條條是干貨,十分值得期待?!倍『暾f。
資金技術激活創業熱情
自2017年7月1日起,江蘇省再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Ⅰ、Ⅱ、Ⅲ類地區分別達到每月1890元、1720元、1520元。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單純依賴工資增長不是長久之計,工資的背后是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決定就業結構,影響收入水平。《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李強的這一思路在當地得到了普遍認同。
為了盡快改變落后的產業結構,江蘇建立了省級機關、發達縣市、高校院所、優質企業與經濟薄弱地區對口幫扶的長效機制,政策資源、發展資源、產業資源、技術資源持續不斷地向江蘇北部轉移,僅2011年以來就已經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12471個,總投資19594億元;省財政對蘇北地區提供的各類補助達5788億元;蘇北新增吸納大學畢業生76萬人,引進急需人才和高層次人才1.2萬人,顯著激活了當地的原生資源。
宿遷是由江蘇北部原來4個窮縣合并而成的新建城市,20年來該市的經濟指標雖然仍在全省排名靠后,但縱向相比的變化令人感嘆——以“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為導向,全市建立起5800多個家庭農場;借助“一村一品一店”電商模式實施的“家門口就業”工程大幅增加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小網店、小工廠、小農場、小物流、小服務正在進一步加速該市的“國家返鄉創業試點地區”建設。
啟東市呂四港鎮是江蘇省確定的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近年來,呂四港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產業、體制四大優勢,品牌化發展電動工具產業,促進就業富民;特色化發展農漁業,促進創業富民;全域化發展濱海旅游業,促進生態富民;現代化發展港口經濟,促進強鎮富民。2016年,全鎮財政收入11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5037元、19986元,入選全國重點鎮和江蘇省首批示范型小城鎮。

在江蘇省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不少當地百姓通過自主創業富了起來。圖為江蘇省啟東市蒿枝港漁港,捕撈海蜇歸來的漁船陸續靠岸,海蜇一筐一筐搬運到岸邊車里,再運到加工廠,經過加工腌制的海蜇銷往全國各地。
如皋市如城街道顧莊社區是“如派”盆景的發祥地。社區以“美麗鄉鎮”建設為主線,以花木盆景產業引領鄉村旅游,先后獲得“江蘇最美鄉村”“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等30多項榮譽。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8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0萬元。
東??h黃川鎮南灣村以前單純種糧收入極低,江蘇省農技推廣中心幫助該村流轉土地2205畝,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建成草莓大棚337棟,同時,以“品種+基地+合作社”的示范推廣模式指導農民科學栽培、走向市場?,F在,該村的無公害草莓平均畝產達到2500公斤,每畝每年凈收益12450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有關部門得到的兩組數據反映了江蘇省經濟結構的新變化,其一,2016年江蘇全省新增私營企業50萬戶、個體戶78萬戶;其二,江蘇省“農民工”數量多達1800萬人,但已有過半選擇返鄉謀生,這一比例還在逐年擴大,即使是作為傳統勞務輸出地的蘇北地區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