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隨著腫瘤發病率的增高,公眾對“腫瘤君”越來越關注,但很多人對“腫瘤君”仍有許多誤解,本文帶大家整理一下思緒。
腫瘤和癌癥、絕癥是一回事
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老百姓常說的“癌癥”其實是惡性腫瘤的一種。良性腫瘤的特點是不會轉移,生長速度較慢,對于身體的危害程度相對較小。常見的良性腫瘤有肝臟囊腫、脂肪瘤、乳腺纖維瘤等。惡性腫瘤具有無限制向外周擴散、浸潤、轉移的特點,對于身體的危害程度相當大。常見的有肝癌、肺癌、大腸癌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良性腫瘤具有向惡性轉化的可能,如乳腺纖維囊性增生(俗稱乳腺增生癥)、大腸息肉等。惡性腫瘤也不一定就是絕癥,比如,肺癌如果發現時是中晚期,治愈率不到10%,但如果是早期肺癌,治愈率能達到90%。
這些年,人們對淋巴瘤不太陌生。央視著名播音員羅京、漫畫家熊頓都是因為淋巴瘤離開了我們。實際上,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淋巴瘤歸類為可治愈的疾病。北京大學腫瘤醫院1995~2012年共診治19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5年生存率高達52.98%,10年生存率也高達42.45%。一旦被“腫瘤君”盯上,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規范的治療,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癌癥不可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癌癥報告》稱,癌癥已經成為全世界人類的最大致死原因。癌癥,是指我們的身體在正常情況下有個別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導致細胞過度生長。但幸運的是,我們的身體內有一個強大的防御體系——免疫系統,能及時識別并消滅這些異常細胞,避免了癌癥的發生。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時,便給基因突變的癌細胞以可乘之機。
由此可見,免疫系統對于癌癥的預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維持一個健康強壯的免疫系統有多方面因素,如飲食營養、體育鍛煉、情緒調節、工作節奏、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等。
常規體檢能保證及時發現癌癥
體檢結果可以反映出一定時間內的身體健康狀況,但血液的檢查結果經常發生變化,有時一天內的結果都不相同,而影像方面的檢查結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
很多癌癥的早期癥狀不明顯,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當出現明顯不適時,癌癥往往已經發展到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對于一些高風險的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惡性腫瘤,常規體檢時間間隔要縮短,最好半年體檢一次,或者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特定的醫學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例如,常年吸煙、酗酒而且家族中患有肺癌、肝臟腫瘤的人,僅僅拍X光片、做B超是不夠的,最好進行螺旋CT或強化CT檢查。
常食大蒜、蔥頭、蘑菇不得癌
大蒜和其他蔥屬植物常被列入能降低癌癥風險的推薦蔬菜目錄中。大蒜與蔥頭的確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愛吃大蒜與蔥頭的人,患大腸癌、卵巢癌與喉癌等癌癥的風險較低。
在癌癥初起階段,堅持吃菇類蔬菜有一定的抑癌作用。這是因為菇類不但含多糖,還含有干擾素的誘導劑——雙鏈核糖核酸,能夠進入癌細胞抑制其繁殖。在各種癌癥手術后,持續食用菇類有助于防止癌細胞的轉移。但必須指出的是,引發癌癥并不是單一的因素,經常吃大蒜、蔥頭和菇類等,對身體有益,但不一定保證不得癌癥。均衡膳食,才是健康之道。
腫瘤可以被“餓死”
腫瘤能不斷擴散,最終奪取患者的生命,是因為腫瘤似乎能夠在人體內自制新血管,供其吸取氧和養分。因此推斷,廢去腫瘤制造血管的能力,使其“餓死”,便能減慢甚至使其停止擴散。
但是,患者若沒有足夠的營養支撐,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應有的生理功能,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結果“餓死”的只能是病人,而不是腫瘤細胞。而且,營養不良的人更加容易發生腫瘤,且并發癥更多、生活質量更低、臨床預后更差、生存時間更短。
癌癥趨向低齡化
青年歌手姚貝娜等人在最好的年華被癌癥奪去了生命;年僅8歲、曾連續兩年登上春晚舞臺的鳴賀小朋友,也因白血病過早離去,這讓很多人擔心癌癥發病的低齡化趨勢。
其實,中國的癌癥發病并未呈年輕化趨勢,相反倒是呈現了老齡化:例如,肺癌平均發病年齡達到71歲;乳腺癌三四十歲有一個高峰期,60歲以后有一個高峰期;肝癌、胃癌都在60歲以后。
(摘自北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