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閱
父母是子女心理能量的源頭。合格的養育者就像一個容器,接納、包容孩子的情緒,孩子的心理能量就會提升。不合格的養育者,不能第一時間給孩子強大的精神支持,反倒要從孩子那里尋求心理能量。你也許正在用這種方式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心理反哺”存在于很多親子關系中
“心理反哺”指的是,在孩子還未成年、尚需要父母呵護時,卻在心理層面上早早體諒理解父母,在生活層面上照顧父母。這種現象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停止,如果父母和孩子都不去反思,它會貫穿親子關系的一生。最近的熱播劇《歡樂頌》中,樊勝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哥哥買房,她要付首付還房貸;她哥哥沒工作,她要幫忙找工作,并且還要給父母和哥哥一家人生活費。表面上,樊勝美的媽媽育有一兒一女,但實際上在這個家庭里,樊勝美的父母和哥哥都是被養育的對象,樊勝美承擔著“母親”的角色。有人氣不過,樊勝美作為能干的職場白領,本可以過得很好,為什么要不斷貼補家里這個無底洞。因為只有在不斷付出的過程中,她才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需要,她才能找尋出自己存在的唯一價值。
哪些行為會導致“心理反哺”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然而好的初衷未必能產生好的結果。愛是需要學習的。
父母的以下行為會造成“心理反哺”的發生:1.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隨時可能爆發,動不動就破口大罵。2.對孩子抱怨、控訴自己的不幸。有的母親對孩子說,“如果不是因為你,我就不會辭職在家”“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與你爸爸離婚了”,孩子聽到父母的控訴,感受到的是對自己的不接納,自己是個累贅,從而導致了父母的不幸。3.從來不懂得欣賞和贊美孩子。4.認為子女無條件幫助兄弟姐妹天經地義。5.隨時隨地要求孩子理解自己,并對孩子有諸多無理要求。
“心理反哺”怎樣影響著孩子的幸福
“心理反哺”影響著孩子的工作、婚姻及親子關系。從小在“心理反哺”關系中長大的孩子,在工作中往往表現出色。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贏得父母的欣賞,他們會賣力工作。但他們在工作中的權威關系往往處理不當,因為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委曲求全,不懂得拒絕。
對孩子影響較大的是婚姻及親子關系。我不止一次聽到有人講述,“我當時稀里糊涂結婚就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當她的婚姻亮起紅燈時,也會選擇隱忍,因為離婚了會再次回歸父母身邊,這在她看來更糟糕。
無論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而步入婚姻,還是寧愿困在無愛的婚姻中而不愿回到原生家庭,都是可悲的。父母原本應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成為孩子最向往的港灣。之所以產生這個結果是因為Ta是在不被認可、充滿指責的嚴厲家庭環境中長大的。Ta的內心感受是“我是不可愛、低價值、怕被批評的”。帶著這樣的模式進入婚姻,等Ta有了自己的孩子,這種模式會在下一代親子關系中傳遞。Ta會拿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別人考試那么好,你怎么就不行”等等。
曾有一位媽媽講述自己的故事:女兒早上向先生要錢買零食,先生又無條件滿足了她,看著父女兩人的互動,這位媽媽既生女兒的氣,因為多吃零食對身體不好,又生先生的氣,正是先生無條件的滿足才讓女兒如此。她的話似乎很有道理。然而通過我的引導,她頓悟到,讓她難受的原因是,從小到大她沒有得到過父母這樣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每次回家踏進家門時,父親最常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討債鬼回來了”,想想這樣的場景,她的心都碎了。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的愛,孩子得到了,這位媽媽的內心也會感到妒忌。
如何有效避免心理反哺
不再愚孝。有人認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不容易,不能去找父母的不是。這對孝的理解有失偏頗,別忘了,“子孝”的前提是“父慈”。有些人表面上沒跟父母起過爭執,但內心積壓了很多對父母的憤怒。不面對自己的真實感情,不正視對父母的憤怒和仇恨,也是無法真正去愛父母的。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自我成長帶動父母的成長。
自我成長。想讓自己活得幸福,就要正視對父母的真正感情,這并不是要讓你找父母算賬,因為父母已經不是當年傷害我們時的樣子,也許他們自身從小也受到過內心傷害。真正不幸的根源是你不懂得愛自己,小時候考慮父母的感受,結婚后考慮丈夫兒女的感受,卻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緒,是無法去共情其他人的感受的。想要真正給予別人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
(根據“好父母大學堂”整理,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