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之彬
摘要:貝弗里奇報告問世以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予以出版,時至今日,眾多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仍然是以此份報告中的基本思想作為藍本進行的,可見其重要程度。尤其是有關養老金制度的保護和激勵相結合思想,在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設計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只有遵循養老金制度的保護和激勵相結合,才能保證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貝弗里奇報告;養老金制度;保護與激勵
1942年,貝弗里奇報告發表,這份全名為《關于社會保險與相關服務的報告》的文件,成為了日后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根據這一報告所構建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了世界上三大社會保障模式之一——福利國家模式。報告中所提到的諸多原則和建議,也成為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制度基礎和行動綱領。雖然,在報告發表以后,英國政府并沒有全盤采納,但是根據部分報告內容所設計的制度成為了后來福利國家確立相關制度的模板,可謂影響深遠。
爵士威廉·貝弗里奇在發表貝弗里奇報告之前,曾長期擔任英國失業保險法定委員會主席,為當時英國的失業保險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他關于失業保險的部分觀點也在貝弗里奇報告中有一定的體現。除此之外,貝弗里奇對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以及養老保險都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建議。
報告之中的改革之七,貝弗里奇著重闡述了自己對于養老金制度的見解以及改革建議,這項改革建議的第一點便是要求繼續擴大養老金的覆蓋范圍。
在這之前,英國的養老金已經覆蓋到了那些簽訂了勞動合同的受雇就業的人員,在此基礎之上,報告中繼續提出了要將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獨立勞動者以及在勞動年齡以內但是未進行過有酬勞動的人納入到國家的養老金制度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只要公民達到了勞動年齡,無論其是否從事有酬勞動,都應該成為養老金制度的參與者和受益者,而且這也應該是一項強制性的保險制度。
這一擴大范圍的改革建議,成為了二戰結束以后,世界各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的目標之一。現代各國的養老保險制度,都在努力將全體國民納入到國家的養老保險體系之內,無論這個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福利國家模式、自保公助模式還是中央公積金模式。就我國而言,近年來,相繼出臺了針對靈活就業人員的相關養老保險政策,并且將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率作為了制度建設的目標之一,這正是這項改革建議的具體體現。
改革建議七中提出的擴大養老金制度覆蓋范圍的初衷是,那些獨立勞動者,也可以說是靈活就業人員群體,可能要比已經簽訂了合同的勞動者更加貧窮,他們在進入老年以后,喪失了勞動能力,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來源,因而陷入到了極度的貧困之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一類人更加需要養老金的存在,以保證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至于那些已經到了勞動年齡,但是并沒有從事有酬勞動的人,他們可能依靠遺產生活,或者是受兄弟姐妹的委托,正在照顧自己年老的父母,雖然有一定的酬勞,但實際上,他們的收入是及其不穩定的,尤其是當他們進入老年以后,也可能會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因此,貝弗里奇認為,以上兩類人,應該也被納入到養老金制度的范圍之內Ⅲ。
以上所說,正是現代養老保險制度的原則之一——保護原則。也就是說,這項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社會成員的生存,要保障公民在進入老年,喪失勞動能力及基本的生活來源之后,能夠依靠養老金、養老保險制度,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免于貧困,平安度過晚年。
就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來說,在退休之前,每年應繳的養老金數額是依據上一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乘以一定的百分比確定的。在退休之后,依據退休之前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形成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加之基礎養老金賬戶來發放養老金。同時,每年的養老金都要依據一定的指數進行一定的調整,以保證老年人能夠和年輕人共同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上述的制度設計,正是考慮到了貝弗里奇所說的養老金制度的保護功能,它保證了社會成員在退休之后,能夠有養老金的保障以繼續生活,同時還能保障社會成員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到了20世紀70年代,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再次陷入到了經濟危機之中,當時的經濟狀況被稱為“滯脹”,即在經濟停滯的情況之下,還存在著通貨膨脹的狀況,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之一,便是西方福利國家高額的社會保障支出。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養懶人”現象,因為社會保障支出具有剛性,所以政府支出數額只能日益增加,而作為制度支撐的經濟卻處于停滯狀態,國家財政負擔日益繁重。在這里,社會保障制度失去了其激勵的功能。
其實在貝弗里奇報告中,也提到了“激勵”這一問題。改革之七中,貝弗里奇提到,能否享受到全額的養老金,全部取決于所交費用,而且,若是在后半生,人為的進人有勞動合同受雇就業的群體,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了和其他人一樣的養老金,這是有悖于公平原則的,是對整個養老金制度不利的。同時,貝弗里奇還提出了若是參保人想要享受全額待遇,必須在前一繳費年度之內,繳費次數達到48次或者是48周。實際上,類似的建議正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激勵問題。
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注意到的第一個功能就是保護的功能,但是正如前面所說,全民福利制度,有它與生俱來的弊端,就是過于優厚的待遇,缺乏激勵的功能。現代的社會保險制度,在吸取了福利國家模式失敗經驗的基礎之上,著重強調了激勵的功能,也就是通過養老金的繳納,制定各種領取養老金的條件,來激勵參保者努力工作,多繳費多得。雖然在貝弗里奇報告中,僅僅只是對繳費的次數提出了一定的建議,但也是一種初步的激勵思想,這種激勵也是另外一種公平,即多勞多得。
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起了社會保障制度的激勵功能。對于社會保障制度之中的養老金制度來說,也是需要利益軸心激勵作用的,否則,過度的保護,就會造成國家財政和經濟上的負擔。勞動者通過勞動付出和報酬之間的平衡獲得利益激勵,而社會保障如果導致勞動不勞動都一樣就會使勞動工資下分配本身具有的利益激勵作用被抵消。二戰結束之后,福利國家在制度設計的過程中,激勵的作用被逐漸弱化,因此使社會保障制度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保護多于激勵,甚至危害到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才有了后來英國撒切爾夫人的福利制度改革。
綜上所述,對于養老金制度來說,在擴大其制度覆蓋范圍,保證公平的基礎之上,保護功能是首當其沖的,這也是貝弗里奇設計整套制度的初衷,也是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之下國民的愿望,這項功能使社會保障制度成為了二戰之后,穩定西方國家社會的手段之一,為西方國家的迅速J恢復重建奠定了基礎。
正如前面所說,若是保護功能多于激勵功能,則會使國家經濟遭受重創,這也是貝弗里奇報告所缺失的,雖然在報告中也提到了相關的問題,但是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識。西方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強調激勵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說,在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中,強調發揮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的同時,必須加強社會保障的利益軸心激勵功能。
基于上述表達,社會保障的利益軸心激勵功能可以通過下列機制實現:
第一,加大個人對社會保障資金的供給份額,使公民清楚意識到社會保障資金的獲取及其獲取份額的多少與自己繳納的社會保障金及其多少有關,進而激勵公民為獲得更高的保障而努力勞動和積極繳納保障金。這一點,也可以說是貝弗里奇報告中相關建議的發展。
第二,繳納社會保障費應該與工資掛鉤,進而與津貼和保障費發放多少掛鉤。這種多勞多貢獻、就多獲取社會保障給付的分配機制能夠激勵勞動者和公民的勞動積極性。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正處于建立和完善時期,很多保障項目和保障水平都正在設計和論證階段,此時多注意吸取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尤其是福利國家的經驗,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說,貝弗里奇報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份文件,他的思想,他所提出的體系是值得借鑒的,他在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的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但畢竟,這份報告的起草和發表是在70多年之前的戰爭年代,依據的是當時的英國的國情,對于國情不同的其他國家,可能并不是很適用。因此,報告中所提的某些經典的仍然適用的原則和建議應該繼續堅持,但是一定要在此基礎之上加以發展,才能適應當今世界,當今國家的現實。
所以對于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說,國情和二戰后的英國有諸多不同,在堅持一些基本的原則之上,還需要重視利益激勵機制在新的社會保障制度中的體現,這將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