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平
摘要:知識社群認同、管理者專業化是提升高校發展的重要基礎。專業化是落實在教師、學生的個體。受制于學校運行的數量化、標準化、商業化、員工自身的精神耗竭等因素,高校管理面臨困境,采取針對性的策略。具體有: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構建相互文化;以管理者專業化為先導,服務對象的主動發展,遵循教育的本質,知識社群的本性,以期高校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知識群體;專業化;相互
一、中國大學知識社群的特性
管理者是提升大學發展的“晴雨表”,是管理崗位,服務職務,大學發展速度的有效性如何,是管理者專業化的縮影。參與教育質量的提升,是通過完成大學教育的共同使命來實現的,管理者為知識社群服務的內涵與外延,要理解、把握、運用他們的特性,管理者能不能遵循管理的規律,對教師進行有效的服務和管理,注意防止服務不當的現象,是知識社群特殊團體下,管理者要把的脈。
(一)“學術獨立”的思想
“學術獨立”的思想應是:師生依法獨立自主開展學術研究。
馮友蘭講的“學術獨立”,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第一,面對西學東漸的世界學術格局,中國的學術要獨立于西方,實現知識的自主,不做西方的附庸;第二,面對中國當時混亂的政局,學術要獨立于政治,不受政府的恣意干預和束縛,對大學“國家社會要持不干涉的態度”;第三,面對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學術要獨立于“致用”心態,對大學不應有急功近利的要求。
(二)“學術自由”的思想
是指教師、學生在教學、學習以及研究出版的過程享有高度的自主性,不受法律、組織規定以及公眾壓力的不當干預或限制自由的兩個概念在現實社會里流行,作為知識群體的大學校園,各項事務的運行中,管理者會時時遇到,我為什么要服從別人?為什么不能按照我喜歡的方式去生活?我必須服從嗎?如果我不服從?我會不會受到強制?誰來強制?強制到什么程度?用什么名義強制?為什么?等等問題往往使我們對被服務者的服務不當或無效,相互指責、抱怨的現象。
獨立應是精神與理性的獨立;自由應有積極的自由(是個人的自我主張的克制、控制的前提)與消極的自由(呵護自己的),自由與法治的必然,是植根與必然中,不遵守就摧毀自由,大學的自由也是如此。就教師而言,學術獨立是精神與責任的層面;學術自由的具體內涵包括:追求學術、傳達知識、發表研究成果與研究結論,以及決定教學方式的自由,學術自由有其規范并非毫無限制,自由也有其適用的范疇。
二、怎樣才能學術獨立?學術自由?
第一要自我立法,作為知識社群的大學,具有自我立法之能力,無待遇外力,也不假外求,因為自由的前提是必須是自主。必須探求什么是真理?需要不斷的被解釋,不是被掌握,同時要避免于是正確的、知識的代理人,事事傲慢的危機中。在什么程度內,我們可以說學術獨立?和相對獨立性,就廣義而言,世間沒有任何事、物、人是真正獨立的。如學生與老師的相對獨立性,大學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會將各種新事物拒之門外;相反,它是時代的表現,是對現在和未來都會產生影響的一種力量。真正到達學術獨立,是一切回歸學術本位的考量,任何事情都需要相互的交流、探討、溝通、解釋,才會是趨于正確的,解釋就是理解,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思想發展。
第二自己作自己的主宰,每個體都是具有自作主宰之意志和能力的,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只是形態的自由。因此,大學的知識群體達到學術的獨立與自由,個體要具有自主性與自我的克制。
第三定位于服務機構的行政組織,在知識群體的運行過程中,擁有實際的決策權,具有學術功能的組織反而發揮的作用是微乎其微,從職責上看,教學政策、計劃的制定、專業設置、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協調、質量的控制與評價、教學基本建設等方面,都有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掌控實施,尤其與教師、學生、管理者之間交流、探討、溝通、解釋之重要,不是獨立與自由下的管理,把握大學知識特性服務的內涵與外延,融化在生活與工作的過程中。
自由與秩序、法治的關系必須是相輔相成,任何人的自由是在學校運行的規則之中,學術獨立、自由是與學術責任、社會責任、探索知識、傳承文化、服務社會的結合,理清知識社群的特殊性,通過認真、專業、精致的服務,為師生提供友善、專業的工作學習環境,切實實現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三、知識群體下如何做工會工作,做出特色
(一)大學教師傳承:應讓人感受思想的魅力
教師是辦學主體,一言一行形成大學文化,真正意義上與大學校園匹配的思想,不是有感而發一時興起的表達,我們這個時代,最不缺少的是思想,每個人都可以從互聯網上,瀚如煙海的博客、微博中,看到形形色色的意見、觀點,都有大量的話題引發大量的思考。不少作者雖不知名,但其微博也有高明見地,令人贊嘆。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個時代最缺少的大概也是思想——真正意義上配得上這個時代與民族的思想,不是有感而發、一時興起的表達,而是以扎實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以嚴密的學術論證作為基礎的思想。
學者的意見之所以值得重視,是因為它不單單是意見,而是有待論證的假說,或是已經過推敲和檢驗的論點。
我們需要“有學術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學術”,要把思想和學術統一起來。要形成有學術的思想,必須要大量閱讀、做很多思考、下很多苦功夫。但真正的思想又是有吸引力的,能夠給人快樂。讀書人的最大快樂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真正的學問也要讓人在研究的過程中享受這種快樂。大學管理者要學會分享老師和學者的思想,要能感受到思想的魅力,把有學術的思想和對日常生活的思考,教育教學的服務關聯起來,才會進入學術殿堂,才能理解、化解校園運行中的問題與矛盾,就會有不一樣的服務功效。
(二)理解教工的正當要求
1.尊重教工很重要,他們有困難,我們就真的去想想辦法,或請相關同事予以關心。尊重表現在愿意去傾聽他們訴說、嘮叨,用心去理解,理解他們的困惑,考慮他們的成長,能提供幫助的地方盡量提供幫助,不是用施舍的態度,而是盡自己的義務。我們也是這樣一年一年走過來的,我們的長輩當時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我們現在也要發自內心地去幫助和關心同事,尤其是年輕同事和有特殊事情的,如積極促進學校解決教師在新校區附近住房、子女入托入學等問題。
到底什么是尊重呢?最起碼的是重視大學工作的專業要求,少講甚至不講套話的最重要理由,是尊重別人,尊重同事,對專業性高的工作所具有的認真的、專業的、精益求精的態度,是管理者特別要在學校提倡的,這就是“敬”的態度。熱衷于講套話、假話、廢話,其實都是不認真的表現,都是簡單的套過來、復制粘貼而已。如果學校都這么馬馬虎虎,不認真,那我們的各個方面就會很糟糕。培育這種認真態度、敬業精神,是大學教育管理者的一個重要任務,任何學科的好的訓練,其實都能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2.營造和諧、服務的氛圍。中山大學原黨委書記李延保的一個觀點,他說中國的大學不僅僅是所大學,也是個社區。所以,大學不僅要像所有大學一樣追求卓越,而且也要像一個社區那樣追求和諧,最重要的使命是實現卓越與和諧之間的統一,在追求這個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要統籌各方面的關系,要協調各方面的力量,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管理的工作不是我們直接以管理者的身份來進行人才培養、從事科學研究、提供社會服務,而是我們的服務怎樣融入到人才隊伍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的工作中,來促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等。
3.“你們就是大學”的相互。在大學從事教育,從事管理員工的品行對學生的人格塑造至關重要,最能掌控的是你自己的行為,你不能對教師的要求,高于對你自己的要求,要求必須提,但是最能造成實際效果的是你對自己的要求。如具體做什么,就是從個人能掌控的部分做起,做教師的時候,學風不好,那就通過自己的教學來影響學生,樹新風。做管理工作,就把人的基本意義,那些價值體現在自身的崗位工作上,在自己手里把事搞好了,那么學校也會變好,而學校變好了,大學教育會更好,不要造成那些糟糕的局面。人和管理就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要靠我們,努力來走出惡性循環。“服務”就是找事情做,然后把該干的事情干好,在做的過程中規范和盡責,如做助教的時候就做好助教的事情,做講師的時候做好講師的事情,做教授的時候做好教授的事情,做管理者的時候就做好服務的事情,任何一個身份,都是有一份責任的。可以簡單地用一位大學校長曾對學生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你們就是大學!”當然,這里“你們”的范圍不只是學生,更應是教職員工,學校領導等。努力地規范自己,掌控自己對做好服務工作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