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玲

摘要:本文通過醫院住院病例信息,利用ICD-10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對死亡病例進行了分類,并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住院病例的死亡情況進行了科學分析,揭示了住院病例的死亡分布規律及發展趨勢,并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對應的措施。
關鍵詞:住院病例;死亡率;死因順位
人類死亡率及死因譜是反映一個地區不同階段人類群體健康情況及衛生醫療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年來,伴隨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急劇改變,生活方式的多樣化,氣候特別是霧霾的影響,人類疾病模式及死因譜也在悄然發生巨大變化。為此通過綜合性大醫院住院死亡病例統計分析,觀察死亡率、死因譜,探索死亡率的分布、構成及變化規律,為調整衛生工作方向及疾病預防和控制等提供重要參考。
一、死亡率數據來源和計算方法、依據
1.數據來源
本文根據山西省某綜合性大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以住院死亡病例為對象,搜集整理了該院2006年-2015年十年住院患者的性別、年齡、出院診斷等方面信息,按照ICD-10(國際疾病分類標準)對死亡病例進行科學分類。
2.計算方法與依據
(1)住院病例死亡率:年內住院病例死亡人數,年內出院人數
(2)結構相對指標:總體中某部分數值/總體全部數值
(3)計算依據:本文數據的整理計算分析均采用SPSS17.0,依據卡方檢驗。卡方檢驗是屬于非參數檢驗的范疇,主要是比較兩個及兩個以上樣本率(構成比)以及兩個分類變量的關聯性分析。其根本思想就是在于比較理論頻數和實際頻數的吻合程度或擬合優度問題。X2值越小,表明兩者之間的差異越小,則接受原假設;X2值越大,表明兩者之間的差異越大,則拒絕原假設。還可以卡方分布求出所對應的P值來確定,以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二、住院死亡病例統計分析
1.從不同年份性別的死亡率分析
2006年-2015年本院出院人數共計336619人,其中死亡病例2540例,死亡率1.5%。因各種病因死亡的病例中男性1734例,死亡率1.02%,女性806例,死亡率0.48%,男女性別比2.15:1,男性死亡率遠高于女性。經SPSS計算X2=187.35,P<0.05,說明男女死亡率之間差異明顯,并具有顯著的統計意義。
2.從不同年齡組的死亡率分析
以表2為依據,從2006年-2015年2540例死亡病例來分析,年齡平均68.5±2.53歲。從10個年齡組總體看,各年齡組死亡率總計分別為:0.59%,0.51%,1.49%,2.99%,7.16%,10.74%,15.55%,33.81%,23.22%,3.89%,總體來看各年齡組死亡率以遞增趨勢發展,21歲以上死亡率增速較高。從各年齡組死亡率看,71-80年齡組死亡率最高達33.81%,61-90歲的死亡率高達72.59%,為死亡的高危人群,41-60歲組的死亡率增速較高。經SPSS運算,X2=1357.62,P=0.032<0.05。說明不同年齡段死亡率分布具有統計學意義。
3.死亡順位分析
從表3的結果顯示:死亡順位前五位依次是: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妊娠、分娩和產褥期、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腫瘤。這五種死因導致死亡人數占全部死亡人數的78.9%,其中僅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就占1/3以上。
三、結論分析
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質量日以提升,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社區醫療衛生不斷普及,衛生醫療條件不斷完善,住院患者死亡率不斷降低。從本院住院病例死亡數據看符合這種發展趨勢,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死亡率呈不斷下降趨勢,其中男性死亡率從2006年的1.43降低到2015年的0.94,下降0.43,女性死亡率從2006年的0.89下降到2015年的0.43,下降0.46,回落比男性大。從各年齡組看總體也呈下降趨勢,0-50歲年齡組呈下降趨勢,部分年齡組的死亡率呈上升趨勢,50歲以上基本上呈下降趨勢。從男女性別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這與傳統研究結果相符。
從死亡順位看,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排第一位。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是機動車的快速增加,交通建設的滯后,駕駛中的違規行駕等原因是造成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排第一位的主要原因。妊娠、分娩和產褥期死亡排第二位,梗阻性分娩、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和產前出血、妊娠合并水腫、蛋白尿和高血壓疾病等是造成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排第三位,其主要原因是地球生態破壞加劇,空氣污染日益嚴重,霧霾天氣越來越多而造成的。
從以上分析結果看,政府應采取果斷措施:1.加大公共衛生的投入與普及;2.加強健康教育與宣傳;3.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從源頭上減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4.加強交通管制力度,盡量減少主觀原因給人類帶來的傷害;5.加強疾病預防與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