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毛慧華
摘要:審計是指由專設機關依照法律對國家各級政府及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的重大項目和財務收支進行事前和事后的審查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審計學基礎》是會計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雖然經常可以采用案例導入、案例分析、綜合知識點進行技能訓練等方式來展開教學,但由于沒有相關的配套實訓軟件,學生往往只能從單一案例中去管窺相關的專業內容,而不能全面直觀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點,無法把各知識點串聯起來加以應用,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學好《審計學基礎》這門課程,學院近年來結合著廣州福思特的教學系統軟件進行教學和實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審計學基礎》;審計;高職
一、高職審計實訓的重要性
高職教育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隨著高職教育的推進和發展,許多課程都非常強調實訓的重要性,課程實訓是高職教育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對于會計專業學生而言更是如此,會計專業本身是一門專業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學科,課程實訓通過模擬工作環境、業務、工作流程等,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從而有助于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非常必要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審計學基礎》是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要求學生有比較扎實的會計學和財務會計的基礎,這門課程對沒有接觸過實務的學生來說,理論比較抽象晦澀難懂。而高職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比較差,并且前期課程的基礎也不夠扎實,開設實訓課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實訓課能夠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變得更具象,更直觀。通過課程實訓模擬審計工作,以某一公司的賬套為背景,按照審計程序開展審計工作,制訂審計計劃,做好審計準備,搜集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形成審計結論,在實訓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對審計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除此之外,在實訓過程中,通過具體業務的操作,能夠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和討論學習的精神。只有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的實務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好這門課的知識。
二、審計實訓的設計
為了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掌握審計方面的知識,學院購買了廣州福思特公司設計開發的多媒體審計實務教學系統,結合該系統,老師能夠分模塊有針對性地與學生展開對應的實訓。并且該系統不是一個單純的審計軟件,而是一個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系統,它在設計中采用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發揚了手工審計實訓操作的優點、彌補了其耗時多、枯燥、老師批改、考核困難等缺陷,有效地提高了審計實驗的質量和效率,是審計教學的好幫手,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該系統以一個股份公司的12月數據為例編制審計底稿,將審計的基本知識、審計的依據、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審計報告的編寫以及審計案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操作性強。而且該系統的審計底稿編制方法在實踐審計工作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實訓設計方面,該軟件按照審計實踐的操作流程,按相關子系統功能的劃分,設定不同的實訓模塊,各模塊之間有一定的獨立性,形成一個由淺入深、遵循審計教學要求的體系,各模塊又相互獨立、自成體系。各種工作底稿及相關的操作都可以直接進入。這樣一來,各種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教學、培訓等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教學的要求、時間的長短等靈活掌握,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實驗“套餐”,供教師教學和學生練習時靈活選擇使用,這樣提高了實驗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實訓時,首先學生要先了解審計的整個基本流程,主要完成實質性測試中的貨幣資金審計,應收賬款審計,存貨審計,固定資產審計,應付賬款審計,長期借款審計,主營業務收入審計,主營業務成本審計,所得稅費用審計這幾個內容。《審計實務》軟件系統由7個模塊組成,主要包括審計理論學習,工作底稿講解,審計實務自我學習,審計實務自我測試,審計實務自我考試,案例講解,還有實驗考核等。點擊7個模塊對應按鈕,就可以進入相應模塊開始操作。在進入自我學習模塊后,首先看到的是審計實務的流程圖,點擊相應的按鈕就可以看到里面的內容。
系統管理方面,該平臺設置有教師管理、行政班管理、教學班管理、進行實例系統、試題管理、試卷管理、考試管理、成績管理、平時實習管理、自我考試管理、學生作業管理、實習報告管理、系統參數設置、在線用戶管理、刪除日志瀏覽、課程管理、課程數據管理、理論學習、進入論壇、精品課程以及公告發布等模塊。該系統的學習模式分為客觀式學習模式與開放式學習模式,其中客觀式學習模式又分為四個層面,即學生練習、學生自我測驗、學生自我考試、考試等四個層面;開放式學習模式分為:引導模擬實習、模式實習、考試三個層面,其中客觀式與開放式的考試層面是相同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選擇開放不同的模塊供學生學習,并可以在線出試卷,在線考試,在線改卷等等。
《審計學基礎》課程結合著審計實務教學系統,避免了以前學生只能用單一帳目進行手工審計的缺點,可以讓學生系統地了解審計的全過程。同時,將老師從煩瑣枯燥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系統的自主學習模塊,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進度逐個開放,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習所學模塊,后期可以全部開放,讓學生進行完整性的練習,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個人掌握內容的不同情況,對相關模塊進行反復的練習,而且,碰到不懂的問題,可以打開對應的教學視頻進行反復觀看,直到理解掌握為止。最后還可以自行進行測試,這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系統的考試模塊,有豐富的試題庫供老師出題所用,將老師從出試卷難把握難把控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而且系統還有自動評分模塊,大大的減輕了老師閱卷評卷的工作量。在學習中,學生與老師要能進行充分的交流,才能教學相長。同樣,教學軟件設計的時候也要注意交互的設計,如果學生只是信息和知識的接受者,而不能身臨其境,不能直接參與,那么,教學軟件就是沒有生命力的,教學效果也不可能好。
三、審計實訓存在的問題
雖然借助福斯特審計實務教學系統,學生可以模擬審計查賬,編制工作底稿,形成審計意見等審計活動,但仍有局限性。
1.審計程序的實施不夠完整
審計程序通常包括計劃、實施和完成幾個環節。審計計劃階段是整個審計過程的起點,包括調查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初步評價客戶的內部控制制度、確定審計風險及審計的重點領域、編制審計計劃等。審計實施階段是審計全過程的中心環節,主要包括對客戶的內部控制制度、實施制度進行遵守性檢查、修訂審計計劃、審查會計報表項目數據的真實性、搜集審計證據、編制工作底稿等工作。審計完成階段是實質性審計工作的結束,主要包括審定審計證據、編寫管理建議書、簽發審計報告、建立審計檔案等工作。實訓案例中的客戶基本情況、內部控制制度等信息是直接提供的,而且一般案例企業的資料特征不太明顯,無法模擬審計人員搜集此類信息的過程,對于審計風險的初步評估,確定審計重點。
2.審計方法的應用不夠多樣
常用的審計方法有查賬發、調查法、分析法以及抽樣法。查賬法是審計人員審查會計科目、會計憑證和會計報表及其反映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合法性的一種技術方法,包括審閱法、核對法、盤存法、調節法等。調查法是通過調查征詢的方式,查明經濟活動情況,取得必要的證據資料的一種審計方法,包括函詢法、面詢法、觀察法等。分析法是通過分析比較審計項目內容,以揭示其本質和了解其構成因素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包括帳戶分析、制度分析、比較分析、趨勢分析法等。抽樣法是指注冊會計師在實施審計程序時,從審計對象總體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進行測試,并根據測試結果推斷總體特征。而在審計實訓中往往無法運用所有的方法,比如實訓中無法對實物資產進行盤點,無法親臨企業實地走訪調查,與會計人員交談,觀察會計人員日常工作,函證無法得到回復,實訓案例提供的數據樣本有限,案例中預先安排的BUG也有限,審計過程能夠應用的方法還是存在局限性。
3.實訓環節設計單一
實訓設計一般是“全崗”實訓,即有一個學生完成整個審計過程,這樣的設計雖然能讓學生對審計過程有整體認識,但是對于審計工作的協作與溝通則不了解。例如:審計工作人員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后由復核人員對工作底稿進行復核,提出書面復核意見并簽字,而審計實訓一般缺少這些環節。
4.實訓學時不夠
一般審計實訓大概有兩種安排,一種是安排在課內,也就是前半段為理論學習,后半段為實訓,另一種安排是在審計課程結束后,專門安排一兩周時間全面停課做實訓。不管哪一種安排基本只能模擬一個流程,高職的學生接受能力比較差,只練習一個流程,學生基本停留在模仿階段,尚未能形成自己的審計思維,效果有限。
四、改進意見
為了克服審計實訓的局限性,一方面在實訓時應選取比較典型有代表性的企業案例,問題的設計也應該更多樣化一些,實訓環節設計多一些。其次,理論課建議也在實訓室上課,邊學理論遍進行實踐,所有項目學完后,再安排時間集中實訓。第三,借助校外實訓基地,走出去,將課堂設在有合作關系的會計師事務所,分期分批派學生到事務所擔任審計助理,在事務所注冊會計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際的審計工作,得到更多更真實的實踐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