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學
摘要:批判精神是大學生人格健全和智能提升的必要素養,針對大學生批判精神缺失的現狀,文章分析了過度教育、母式教育、功利教育三大成因,提出了培養大學生批判精神的修復路徑。
關鍵詞:批判精神;功利教育;自然修復
無需否認,在當下的大學教學中,越來越明顯地存在模式化、教條化以及經驗化的傾向。在追本溯源探其究竟的過程中,筆者試圖從大學生批判精神的養成角度加以觀照與審視,破其堅冰,讓大學教育“破繭成蝶”。
大學教育的宗旨是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成長含義之一是人格健全;成長含義之二是智能提升。宗旨了然,實現路徑的選擇便是關鍵,是謂取之有道。批判精神的培養是實現大學生成長教育宗旨的必由路徑之一,本文就此展開三點論述。
一、大學生批判精神的價值所在
批判精神是在大量實證和不斷思辨的基礎上,對現有理論思想和方法程式產生質疑、尋求改良的意識和勇氣。這種意識和勇氣源自對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對權威的損益,發于客觀自然,而非主觀喜好。批判精神是大學生成長的必備素養,其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批判精神內向表現為自省的力量,通過自我批判,實現自我完善,達到人格健全。大學生隨著知識和閱歷增長,會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錯誤,若無自我批評,必是尋找借口掩蓋和原諒自己,不思改良,積習日陋,久之或成心理疾患,陷入矛盾沼澤。反之,若敢于自我批判,堅定改良,則會使內心矛盾沖突豁然冰釋,由內耗轉化為內功。
二是批判精神外向表現為質疑的能力,依據自省力量的獨立判斷,相較于既成的理論與方法,發現齟齬,為創新尋得突破口。若無獨立判斷,自然不會質疑;有獨立判斷,卻不敢于質疑權威,創新業無從談起。
二、大學生批判精神缺失狀況分析
當下大學教育,大學生批判精神處于嚴重缺失狀態。小的表現是大學課堂討論很難組織起來,更談不上觀點交鋒;中的表現是本校的、跨校的大學生辯論賽悄然止息,有的也是淪為表演走秀;大的方面如錢穎一所講的,美國的很多商學院院長和跨國公司CEO由印度裔擔任,而沒有中國人。造成大學生批判精神缺失的原因,歸納三點:
一是過度教育。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畢業,一直處于過度教育狀態,體育鍛煉、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少之又少。學生的主要時間和精力全然鏖戰于課堂書本上,待到高考結束,進人大學校園,身心俱疲、擺脫嚴管的學生一下子放松下來,學習動力已然不足,更談不上質疑批判以創新。
二是母式教育。一個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絕大多數家庭中是母親操持孩子事務,在學校里直接授課的女老師占絕大多數,父式教育缺位,學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個性化表現常常被撫平,體育體能鍛煉常常被忽略,對抗性體驗被抑制。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男生難以發揮優勢,造成了高考成績的“陰盛陽衰”,也造成了很多學生抑郁,做出越來越多的偏激舉動。
三是功利教育。學校和家長向學生要的成果重于成人,重視魚而輕視水,悖逆了成人方有成果的次序。功利教育在大學階段的表現就是考級考證獲獎備受重視,多為職業能力提升努力,而經典閱讀、獨立思考、興趣鉆研少受歡迎。急功近利教育的危害輕則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讓學生只看到順應規則的小利益,而看不到改變規則的大天地;急功近利的危害重則制造了人格分裂,沒有筑就人格底線,近年的校園極端事件和精致利己現象便是功利教育危害的佐證。
三、大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重在自然修復
綜上可見,大學生批判精神極具必要性,大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極具緊迫性,其培養路徑的選擇務必放棄等齊劃一的模式套路,防止應試教育在大學階段重現。確切說,大學生批判精神不是某種模式培養出來的,而是大學生內在成長需要在自由環境下激發出來的。
大學生批判精神的內在愿望沒有喪失,而是處于抑制和萎縮狀態,對之需要喚醒,實現自然修復,這需要抓住兩條主線:
一是放大大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其主旨是讓大學生在自主決策過程中成為一個獨立和諧的人,找回失去的自我,依從自己的興趣和理想去選擇受教育內容,并給予調整改變的機會。具體改良是,把大學教育培養方案的職業主導體系拆開拓展,整合現在過細的專業劃分,擴大人文知識內容覆蓋,讓學生自由選修課程達到二分之一以上,而且選修課要滿足多學科跨越;授課方式上應使老師課堂講授方式教學在二分之一以下,多設計“思”和“行”的學習方式。
二是濃郁大學的自由學術風氣。創新需要否定,養成批判精神才能具有否定能力。對大學生成長而言,環境熏陶勝過課堂教授,濃郁的自由學術風氣會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欲望和創新能力。大學的每個老師若都能自發結成專業知識中心、興趣中心和研究中心,百花齊放的大學學術風氣自然濃郁起來,會吸引學生按興趣自選投入期間。這種風氣的形成需要學校行政服務依從于學術自由,而不是現行的行政化的一統指揮和完全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