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摘要:太湖的大部分面積都在蘇州,蘇州環太湖地區的區位優勢不僅使其遠離鬧市,因此受到工業化、城市化影響相對的比較小,是絕佳的生態旅游地。本文在國內外關于生態旅游研究的基礎上,以蘇州部分作為實例,指出環太湖地區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該區域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劣勢,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蘇州環太湖地區;生態旅游;對策
一、蘇州太湖地區旅游資源及開發現狀
1.生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太湖面積廣泛,蘇州市境內湖水面積為173.4.10平方公里,占太湖面積的74%。蘇州環太湖地區景色宜人,風光秀麗,各種生態旅游的資源十分的豐富。它不僅擁有太湖風景名勝區中的2個主要景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個國家地質公園、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4個省級文保護單位,還包括了36個各類旅游景點,既有山水湖泊,又有園林宅第和文物古跡。這些生態旅游資源互相滲透,各具特色,是蘇州環太湖旅游經濟產業帶的龍頭和中心區。其中以西山和東山最為出名,景區內群山連綿起伏,草木蒼翠欲滴。太湖也有著著名的濕地資源,以太湖濕地為依托的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此區域內。動植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太湖中的魚類達到了107種,島上有銀杏、枇杷和紅橘等植物及穹術、三七、黨參等許多珍貴藥材。
2.生態旅游開發已引起重視
雖然蘇州環太湖地區的資源開發沒有其他地區來得早,但是,隨著近年來蘇州市“沿湖”發展的勢頭日益的增長,使得環太湖地區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環太湖地區建成了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并且發展的主線確定為旅游業,不斷加強各種旅游項目的引進開發,蘇州海洋館、牛仔鄉村俱樂部、縹緲峰景區為代表的一批能夠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功能性項目成功建成并且投用。另外每年還會舉辦太湖梅花節、尊重生態的太湖開捕節、還有有著傳統節日氣息的太湖龍舟賽等20多項專題活動,成功促進了太湖生態旅游品牌的不斷提升。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于2010年正式對外開園,包含著適合各種人群休閑旅游的大小景點,景區內有著眾多優質的農林漁業的資源,滿足了生態旅游者們的需求,使其在游玩中進一步的了解生態旅游,也拉動了蘇州旅游業乃至經濟的發展。
3.區域優勢明顯
蘇州環太湖地區也有很明顯的交通區域優勢,水、陸、空設施都很完善。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京滬鐵路,滬寧高速公路橫貫東西,諸多國道的交匯處,交通十分便利,運力非常強大。在國際市場上,蘇州市已成為海內外著名的華東線上的旅游熱點城市。另外,蘇州原本處于江南富庶之地,近年來蘇州的經濟持續不斷發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隨之不斷增多,度假休閑、回歸自然的旅游需求成為旅游熱門需求,因此,對蘇州而言,發展生態旅游有著極好的機遇和客源需求。
二、蘇州環太湖地區發展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1.環境質量下降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帶來的旅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發展及因為城市發展的擴張建設,太湖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特別是水體的污染和水質的富營養化現象愈發嚴重,這些都嚴重破壞了環太湖地區秀麗的自然人文風景,而且對該地區發展生態旅游也十分不利。此外,過度的旅游經濟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目的地的環境,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不好的影響,比如說旅游者每次出游不注重環保,因此產生的大量的固體廢棄物污染,飯店等服務機構產生的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當地人胡亂開采以及在山體布設公墓而造成的“白色污染”。
2.旅游開發層次低,缺少統一規劃管理
太湖雖然五分之四的水域都在蘇州的管轄范圍內,但是旅游開發層次較低,而且產品開發較為單一,知名度不高,以至于人們提起太湖往往想起的不是蘇州。園林、水鄉、古寺等,這些景點相較于太湖來說更容易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而生態旅游的開發相對來說比較緩慢,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同時,蘇州環太湖地區并沒有具有自身特色,能夠帶來轟動效應的項目,旅游主題形象不鮮明。
環太湖景區各個景點比較分散,沒有形成各個方面統一而且正規的服務管理中心。在這種的情況下,要對環太湖地區進行統一且有效的管理非常困難。現存的規劃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因而景區的建設水平一直處在一種低程度、低功效、低輻射的層面上,不能夠形成一股合力。這樣就不能夠突出該區域的整體形象,這樣不僅破壞且浪費了許多優質的旅游資源,還對蘇州環太湖地區旅游的總體定位造成了影響。
三、蘇州環太湖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
在對發展生態旅游的總體發展規劃上,蘇州市政府提出的策略是要堅持以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根本,環太湖地區的發展與風景區、生態區內的景觀相融合,構建有自己特色的一流生態環境景區。蘇州旅游轉型以及未來旅游的發展最重要的增長點就是以真山真水為特色的環太湖旅游。以后蘇州西部環太湖地區應該是以帶有自身特色的農業以及自然人文景觀的發展模式帶動環太湖地區的旅游經濟進一步發展。
1.優化環境,以特色吸引游客
要促進蘇州環太湖地區的生態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美化此地區的環境,做到既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又重視保護各種文化遺產,在這其中尤其要增強對環太湖地區自然的環境的保護,不僅是太湖濕地或者是古村莊,而且包括了對各種山體水體的切實保護。要防止盲目地開發和過度地開發,比如說劃定保護區域,營造出開發和保護共存的格局。此外,要注重水體的保護,將治理和防護齊頭并進。此外,在環太湖各個景點景區內,防止生態環境因建設性活動而導致污染與破壞。以金庭景區為例,金庭應該以其豐富的資源與東山聯合起來共同發展,以此來突出生態的野趣環境的建設,發展的主導方向應該定位在觀光,休閑,鄉村旅游,進而去發掘茶文化的深刻涵意,并且大力擴大發展周邊的產品;依靠良好生態環境,在縹緲峰附近建設生態旅游露宿營地,加強宣傳生態旅游的概念,使其貫穿于旅游者的行動中。
2.建立完整的機制,加強旅游市場的監管力度
發展生態旅游,政府要發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建立統一能夠有效管理景區的機構,完善景區管理機制。實施可操作性強的、管理方更加科學性的方法,要打破原有互不干擾,各自管理的模式,從而確保規劃,開發,宣傳等活動的一致性。并且要加強旅游市場的監管力度,對不符合生態旅游發展理念的景區以及其他的旅游目的地,采取嚴格的處罰措施。另外,在獲悉了當地生態資源的特色、保護的范圍和成功定位市場的基礎上,從而精心推出能夠獲深受喜愛的旅游產品,這樣還能獲得發展生態旅游的整體效益。在此期間,還可以通過現在流行的各種媒介渠道來推廣,并不時的舉辦一些關于生態旅游的活動,更好的去推廣蘇州的生態旅游。
3.積極宣傳生態旅游的概念
發展生態旅游,需要大力推廣并宣傳關于“綠色消費”這種理念,從而進一步提高旅游環節中每一個參與者的意識,使文明旅游以及生態旅游的觀念能夠在他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使得生態文明旅游的觀念能夠一直與景區標牌系統、服務系統相融合,使文明旅游真正滲透到人們的真正舉動之間。一方面,要對游客普及推廣生態旅游知識,讓生態文明理念成功的影響每一位游客,讓他們會從自身做起,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同時,還需要對環太湖地區的居民加強生態環境教育宣傳,進而加強他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形成鮮明的,多角度的的良好生態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