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成為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倍趦和睦?,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學生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以“四邊形的整理與復習”這節課為例,通過嘗試“預學后教”的形式,打破以往傳統的復習課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以此獲得一定的教學改良。
關鍵詞:四邊形;復習課;預學后教
“四邊形的整理與復習”這節復習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長的含義以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學生面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容易失去興趣,覺得枯燥乏味。特別是三年級學生,容易對新鮮事物感興趣,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容易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回答問題不積極、情緒被動等現象,面對這種困境,筆者認為可以換一種上課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通過課前預習單練習,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梳理,查漏補缺,促進學生更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也可以讓教師以學生已有的思考基礎確定“教”的內容和形式,以便更好地為“學”服務。那么怎樣利用課前預習單對接課堂學習?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理練結合,設計暴露學習差異的預學單
“四邊形的整理與復習”這節課的重難點是學生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感知圖形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但是關于這方面的題目形式多樣,很多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差,這單元成了他們的“絆腳石”。所以在設計預習單的過程中,教師要承認差異,不以縮小距離為目標,而以整體提升為重點。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對數學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關注重點,使他們通過課前預習單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為課堂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學困生——知道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績優生——能利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問題。
潛力生——能靈活地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
根據以上三個不同層面的學生,設計一份預學單。主要分這樣三塊:
第一塊:理一理??磾祵W書35~48頁的內容,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整理。
第二塊:翻一翻這個單元做過的作業本,找一找自己做錯的題目,從這些錯題中找出自己還不會解的題目,寫下來。
第三塊:自測題: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進行練習,并說明我為什么選這道題,我是如何做的。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利用課前預習單學習,符合我班農村學生的學情??紤]到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所以預學單安排在學校完成。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反饋。
二、評析梳理,構建優化單元知識的結構圖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別的,只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出,復習課中不是只重視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復習應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的意識和能力。課前預學作業第一題讓學生先翻閱數學書,自己梳理本單元的知識。
同學們都選了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梳理,但都不夠全面。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對所學零碎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整合,做不同角度的分類,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溝通其縱橫聯系,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依據學生的梳理情況,師生一起補充完善知識體系。教師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網絡體系,把平時所學的零碎的知識縱橫聯系,使之系統化、結構化,從而提高課堂的復習效率。
三、錯例交流,實現小組合作互助的有效性
在批改學生的課前預習單時,發現不少學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說明學生都在這個問題上有疑難,必須在課堂上呈現,重點講解。但如果仍舊是教師講、學生聽,沒有新鮮感,學生聽了未必有收獲。所以換一種形式,以四人一組的形式,先組內交流,再向全班匯報。這樣就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興趣,不但解決了學生在課前預習單中提出的疑問,而且推進了學生的思維深度。
根據學生在預習單寫下的典型錯題,匯總以后下發給每個學生。要求:四人一組,每一組先挑選一道典型錯例在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匯報。
全班交流、匯報片段:
典型錯例1:把2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周長分別是多少厘米?
生1:“我們小組匯報的是典型錯例第一題,我們認為第一題的錯誤原因是考慮不夠全面,有些學生只考慮一種情況,一般只考慮長和長拼接的情況?!?/p>
生2:“這道題目應該這樣來考慮,兩個一樣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一定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長和長拼接(3+2+2)×2,一種是寬和寬拼接(2+3+3)×2?!?/p>
生3:“大家對我們組的回答是否補充?如有補充請舉手?!?/p>
生4:“我有補充。當拼接起來的圖形是正方形的時候,它也是一種,因為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特殊在長和寬一樣。”
生3:“謝謝這位同學的補充,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通過這種小組交流匯報的形式,不但讓學生學會自糾、自查,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敢于面對全班同學展示自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現力。
四、自測評析,提升課堂練習鞏固的針對性
復習的最終目的是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內化遷移、觸類旁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于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更在于其能否運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因此,復習課不僅僅是要使知識系統化,還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新的認知、提高,包括適當的拓寬和延伸。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數學老師在設計時要做到:練習除了要有一定量的要求外,更應突出練習的綜合性、靈活性和發展性。
預習單中設計有一份自測練習題,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進行解答,并在課堂上說一說為什么選擇這一題。
匯報片段:
生1:“我選擇第4題:(圖略)下圖的長方形分成兩個部分,想一想,哪個部分的周長長?因為這道題目很多同學容易上當,我們直接用眼睛觀察,都認為左邊的比右邊大,其實從周長的實際意義去理解,就不難發現,這兩個部分的周長是一樣的。因為長方形兩組對邊相等,中間那條邊是公共邊,所以這兩個部分的周長是一樣的?!?/p>
生2:“我選擇第5題:從甲地到乙地有兩條路可以走,你能說出哪條路長,哪條路短嗎?這道題目也很容易讓人上當,紅色彎彎曲曲的路感覺比黑色的一條豎線和一條橫線的長度長,其實兩條道路是一樣長的。添上輔助線,答案就出來了,紅色縱向加起來剛好等于黑色縱向的,紅色橫向加起來剛好等于黑色橫向的,所以兩條路的長度是一樣的。”
這道題目學生講解之后,教師在黑板上演示,并再強調一遍,加深學生對這道題目的理解。
……
我們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善于展示自己的亮點,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也對其他學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有些題目雖然比較難,但我們可以在自主學習時把它拋出來,激發學生深入地思考,讓學生能思辨地學習,提升思維深度。我們只有很好地利用這些個性化的課前預習單資源,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學習精彩紛呈。
總之,復習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全體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雖然教無定法,但仍有定則。在我看來,復習課到底怎么上?也許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也許永遠沒有一個標準完美的答案,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通過我們的復習,學生的知識能夠系統化,并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唐海翔.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J].教育教學理論,201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