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岳金
摘 要:隨著近幾年來素質教育要求的愈演愈烈,各小學的教師在教學中也越來越重視學生文化課之外其他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身體素質、品德行為、審美能力等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如何養成
一、當前小學生行為習慣上存在的問題
(一)惰性心理嚴重
惰性心理嚴重,這是現階段很多學生都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大部分學生在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因此他們的惰性心理非常嚴重。無論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學校學習上,他們都習慣于等待來自父母或者老師的幫助,這種惰性心理導致他們不愿意進行身體鍛煉、不愿意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這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危害。
(二)逃避困難,不敢接受挫折
當前,小學生逃避困難的現象非常嚴重。每次教師布置一項有難度的任務時,他們都會以“這個太難了,我完成不了”或“我要是失敗了怎么辦啊,老師會不會批評我”這樣的言論來應對教師。他們沒有勇氣面對困難也不敢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被老師批評都有可能號啕大哭,這也是現階段學生中存在的非常不利的行為習慣之一。
(三)約束力差
在現階段,小學生的自制力非常差,他們沒有能力約束自己的行為,打架斗毆、上課不遵守紀律、頂撞老師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過分注重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他們的品德修養與行為習慣。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一)引導學生對學習、生活做出計劃,甩掉懶惰行為
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一項重要教學內容,當前有很多學生存在惰性心理,他們往往會把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這件事已經“過期”。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制定一個良好的生活計劃、學習計劃,例如“幾點起床、幾點跑步、幾點吃早飯上學、中午時間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并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計劃貼到臥室里一份、課桌上一份,這樣能夠讓學生時時看到自己的計劃,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監督,防止因為懶惰而導致自己的計劃無法完成。
(二)生本教育,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
由于“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根深蒂固,學生已經習慣了遇到問題去尋求教師的幫助,而不是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用于面對困難的習慣,我們拿《交通與生活》來進行舉例,教師在教學時不要直接把交通工具的一步步變化講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做一個小調查:“古代人們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進入五六十年代之后人們的主要出行工具是什么,90年代之后逐漸出現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進入21世紀之后人們出行的工具是什么。”教師讓學生自己去進行調查研究,很多學生都會有畏難情緒覺得自己沒有經歷過那么長的年代肯定不了解,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去尋求身邊的資源,去問自己的父母長輩或者是去網絡上進行搜索,當學生真的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其實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知識會更有成就感,解決問題過程中挫折越多,解決之后成就感越強烈。
(三)利用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站在他人角度考慮”的好習慣
當前小學生中存在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做事從來不考慮后果,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去考慮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面對這種現象,身為思想品德教師,我們有必要改變學生的這種思想與行為。例如在進行“站在別人角度想一想”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一個“我愛模仿”的游戲,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蒙上眼從操場的東頭走到西頭,很多學生是不能完成的,教師利用這種形式來讓學生去感受盲人生活的不易,從而讓學生不再去模仿、歧視他們,然后教師再讓一部分學生去模仿殘疾人走路,可能前兩分鐘的時候學生覺得“好玩兒”,但是讓他們堅持五分鐘他們都會堅持不下來。教師利用這種游戲的模式來讓學生去感受生活中弱勢群體的艱難,從而教育學生不要去嘲笑他們、更不要當著他們的面模仿他們去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所謂行為習慣,指的是學生在長期學習生活中養成的不容易被改變的行為、傾向。要想把學生培育成一個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那么就要從小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今天我們就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相信在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會越來越有效。
參考文獻:
[1]洛桑強巴.從身邊的小事抓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22).
[2]張朝紅.淺談在思想品德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J].速讀旬刊,2016(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