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獲備案或審批的高校新專業共57個,有30多所高校申請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這個新專業,還有一批高校紛紛在聚焦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發展前景廣闊的領域布點;在149個被撤銷的專業中,工學類專業首當其沖,達41個,信息系統和信息管理、服裝與服飾設計、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高頻次出現。
關于新增的專業,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對其抱著一種觀望和懷疑的態度。那么這些新增的專業到底靠譜不靠譜,可以不可以選報這些專業,這些新增的專業又有些什么特點?讓我們抽絲剝繭,真正地認識這些新增專業。
該次新增專業的特點
1.聚焦大數據、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廣闊發展前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戰略新興產業在國內快速興起,與產業快速興起相對的是人才的缺失,為了補充人才缺口,教育部主動布局新專業,加快人才培養的步伐。
2.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不少高校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放眼長遠”的特征越來越明顯。上海外國語大學在“十三五”期間計劃新開設10個小語種專業,并推出15個面向全校學生的戰略語言課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增了 5 個小語種專業分別是波斯語、捷克語、孟加拉語、塞爾維亞語和土耳其語。
3.填補國內部分行業的人才荒。兒科人才荒的問題,近年來備受社會關注,因此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與教育部宣布,兒科本科專業時隔17年后恢復招生。
4.在市屬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背景下,面向社會發展和行業對人才的新需求,部分專業步入“升級換代”的新通道。比如上海理工大學最新獲批的新媒體技術專業,就是一個典型的專業轉型的案例,轉型前,這個專業原來叫“印刷工程”。
5. 突出地方特色、集中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在部分省(區、市),依舊有不少高校增加一些很“老”而且不是全國熱門的專業,主要是因為當地在該方面的人才需求依舊存在。
對“新增”專業的認識
新熟悉的“新專業”
在各高校新獲備案或審批的專業中,部分專業并非新興的專業,而是某大學以前并無此專業,經教育部審批后開設該專業并開始招生。相當多的所謂新增專業,都是這類情況。比如電子商務專業,共有56所高校獲批電子商務專業或電子商務及法律專業。這個專業就業率很低為什么還要增加這么多?專家解釋:“就業率偏低并不是說人才供應飽和,主要還是高校培養的人才適應不了市場需求。”這些新增專業具有一定的風向標,但是也并不意味著這些專業的前景就一定很好。所以在選擇這些看似火熱的專業時,仍需認真考察。
其次就是有些專業確實是很火熱、就業率很高,很受歡迎。但在選擇時,仍然要認真考察。學校新開的專業,是基于學校本身在相關領域的深厚底蘊,對專業進行的細化區分,還是因為在追所謂的熱門?想要區分這兩種情況,就需要學生和家長特別去考察高校新增專業的學科建設水平和師資能力。
時代發展帶來的新專業
很多家長和學生在聽到一些新增專業的時候,由于基本沒見過、沒聽過,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冷門的專業,開設院校少,人才需求量也少。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看法,比如在新增的專業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專業顯得較為新穎,該專業主要培養金融、國防和IT行業這些社會上較為缺乏的綜合性人才。2016年2月,教育部在發布201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時,首次增加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但只有北京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及中南大學3所高校獲批開設該專業。而此次新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這一專業的院校就有32所,主要集中在全國的幾大城市。據說,到2018年,大數據或者數據工作者的崗位需求將激增,人才缺口達150萬。精通“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任何方向之一的畢業生,都會 “ 錢”途無量!所在大家在選擇本科專業時不要道聽途說,而是要根據自身特長和興趣,對于這類新增本科專業可以大膽考慮。
還有很多學生、家長有類似的疑惑:選擇了這些新增的專業,自己會不會成為“試驗品”?其實這個大可放心,各高校在申報新增專業時,是有一定制度限制的。一方面,學校的教學水平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獲得教育主管部門批準開設新增專業;另一方面,如果某個專業的人才已經飽滿,是不會再開設該類專業的,所以新增專業一般都是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專業,從實用的角度講,新增專業的畢業生在將來畢業時找工作也會較順利。
新增專業名單對高考學生填報志愿有什么指導意義?
僅僅看新增專業名單,是無法分析出哪些專業適合學生填報的。由于各地的勞動市場供需情況不同,每所學校的辦學特色不同,這所高校的新增專業就業好,并不意味著別的高校新增專業就業也同樣好。因此考生填報高校新增專業時,需要謹慎分析,掌握足夠信息,尤其是要了解高校新增專業的辦學基礎如何,是盲目跟風設置,還是有一定基礎。此外,由于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并不明晰,某些行業可能暫時不需要那么多人才,而某些行業在短期內又可能急需大量人才。
所以我們在選報專業時不能盲目跟風,覺得新專業一定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是符合國家發展計劃的,就一味地去選報;其次,我們也不要害怕這些開設新專業的學校沒有能力和實力,學校的教學水平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獲得教育主管部門批準開設新專業。
高校的專業增設、
撤銷的依據是什么?
高校專業的調整是依據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該規定的第九條“高校設置專業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中明確列出了新增專業的六點基本條件:(一)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二)有相關學科專業為依托;(三)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四)有科學、規范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五)有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所必需的專職教師隊伍及教學輔助人員;(六)具備開辦專業所必需的經費、教學用房、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實習基地等辦學條件,有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制度。規定也指出撤銷條件:“高校調整專業必須按照備案程序辦理,如果某高校的某專業連續五年不招生,原則上要撤銷該專業。”
一般來說,增設專業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些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別旺盛;二是一些專業發生了變更,如應用物理變成了物理學。撤銷專業的原因:一是社會對這方面的人才不太需要了;二是學校自身受到辦學條件的限制,未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指標。本科專業的增減是市場需求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而且專業的設置也是一件體現高校特色的事,就像“211”“985”院校重理論,它們開設的就得體現這樣的特色;而一些民辦高校、高職院校則依據社會需求來靈活地設置一些應用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