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南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幼兒園
胖姑娘也有春天
——小班肥胖幼兒行為習慣的個案分析
文/蘇南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幼兒園
小班幼兒的行為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這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入園適應及同伴交往。本文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尋求孩子不適應集體和被拒絕的原因,并通過改變體型,賞識教育,營造有利于幼兒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物質和心理環境,學習正確的同伴交往方式以及家園合作等策略,改善她被動消極的同伴關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小班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但現在一些幼兒存在體態不健康,行為習慣差從而影響入園適應及同伴交往問題。這與家庭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本文以4歲小班幼兒萱萱為研究對象,通過自然觀察法、訪談法對萱萱的行為習慣進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找到問題的原因,并據此提出措施和建議,使小班幼兒能夠早日適應集體生活,與周圍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最終促進他們行為習慣和社會性發展。
萱萱是個4歲的文靜小姑娘,有點胖胖的,總是帶著微笑,卻很少說話。入園將近一年了,她總是不記得自己坐在哪個小組,經常能聽到她大哭著說小朋友打她。在家里,她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媽媽和外婆對她寵愛有加;在幼兒園,她總是一個人沉默不語,面對老師的指令她也總是沒有回應,同伴常常 “告狀”她吃飯很臟……老師很為她擔心。
事件一:
開學初,我們用水果作為組名,將孩子們分成了6組,被安排在葡萄組的萱萱在經過了一個學期后依然對自己所在小組的指令沒有反應,當老師請葡萄組的小朋友來討論區時,只有她一個人呆呆地坐在桌旁,當全班所有的孩子都離開位置了,這時她才慢慢悠悠地走去討論區坐下。
事件二:
萱萱的體型比較肥胖,動作發展也會相對落后一些。開學不久的一次體育活動是練習雙腳跳的技能,小朋友們分組排隊雙腳跳圈。輪到萱萱時,她站在圈的前面發愣,我趕忙上前去指導她雙腳并攏向前跳,她也無動于衷。于是我便牽著她的手打算帶著她跳。她雙腿彎曲,最后還是慢慢地走過了圈。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在晨間鍛煉的“森林大冒險”游戲的跳圈環節,我關注過很多次,她始終沒有學會“跳”這個技能。
事件三:
小班下學期了,新的早操《口香糖》要求同伴間兩人結對完成,并且中途還要交換對象。突然有一天早操時,萱萱面對著謙謙想要和他結對做操時,謙謙轉身便想找別人,可是大家都有了同伴,于是謙謙便始終背對著萱萱。事后我向謙謙了解情況,他的回答竟然是:“萱萱不是我的朋友,她太臟了,我不要跟她一起做操!”可見萱萱的個人習慣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同伴交往。
事件四:
散步回來,我們班的保育老師向我們反映萱萱的桌面和地面布滿了米飯和湯,于是我們追蹤她的進餐情況。她雖然體型偏胖,但是她每天吃飯卻很少,而且總是要等到施老師把她碗里剩下的湯倒掉才能送碗。經常能見到的現象就是進餐還沒5分鐘,她碗里的葷菜早已不見影蹤。
事件五:
12月18日是國家公祭日,在這個日子必須給孩子做好愛國主義啟蒙,孩子聽到防空警報會有疑問:“這是什么聲音?”“為什么會放這個聲音?”利用此契機,我用通俗易懂的言語描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悲慘歷史,他們得知多年以前很多和他們一樣大的孩子因為屠殺而失去最愛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全班鴉雀無聲,整個空氣凝結了一股悲傷的氣息,很多孩子露出了驚恐的表情,有些孩子用手擺出了十字的姿勢——奧特曼每次打怪獸前的正義手勢,有的孩子直呼“我要保護我的媽媽”,而萱萱依然是默默地坐著,只是眼睛紅了,不一會兒噙滿了的淚水簌簌地往下掉,她接著開始嚎啕大哭……
早在入園前的暑期家訪中,我對這個孩子的印象相當深刻。我清晰地記得胖胖的她坐在媽媽的腿上安靜不語,爸爸在一旁填寫入園適應的問卷,媽媽跟我們介紹萱萱是一個相當善良的孩子,并舉例她曾經因為想起很久以前發生的一件傷心事默默流淚……對于萱萱這樣行為習慣比同齡人弱太多,而內心卻豐富又敏感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幫助她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和集體呢?
萱萱從出生到入園前在家的三年多時間一直被家人呵護有加,家人對她毫無原則地完全包辦,更是滿足她所有的無理要求,導致萱萱現在因不良飲食習慣形成肥胖體型。有關資料顯示兒童一旦肥胖,由于體內脂肪比例增高,酸性代謝產物排泄不充分而蓄積量增大,兒童會經常感覺疲困乏力,貪睡,不愿活動;又因為肥胖導致水、糖、脂肪代謝紊亂,高胰島素血癥而出現異常饑餓感,表現為嘴饞而特別貪吃。這樣就容易促成兒童惰性的養成,變得既貪吃又貪睡,形成越來越胖,越胖毛病越多的惡性循環。越是肥胖,越是貪食,越是懶惰,越不愿運動,失去兒童那種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所以萱萱的動作發展落后以及怕動都和肥胖的體型有重要的關系。
萱萱平時的撫養人是外婆、媽媽和爸爸,平常主要接送孩子的是外婆。通過多次和萱萱的家人進行溝通交流,發現萱萱上述的種種行為都根源于她的家庭以及他們的教養方式和觀念。她的媽媽在婚后花了5年的時間才懷上萱萱,并且在保胎期間全家人都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于是當孩子出生以后被全家視如珍寶。前兩次向她媽媽反映孩子行為時,她給我們的答復是她的女兒在家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現象,而且完成得很好,至于在幼兒園為什么會這樣她也不明白。我們得到她這樣的回應是有些泄氣的,但同時也了解到她媽媽的一顆袒護孩子的心。
而在與爸爸的談話中卻讓我們了解到了一個真實的萱萱。他覺得萱萱從出生起的幾次體檢再到后來動作和認知的發展總是比同齡的孩子落后,她的性格也是慢慢悠悠,對一切都表現出不在乎。并且他對媽媽和外婆的教養觀念也表示反對,萱萱從小吃飯就是由媽媽和婆婆喂,一直到入園也不會自己吃,媽媽的觀念是女孩兒不要太聰明,長大以后自然什么都會了。可是經過入園前一年的努力,他仍然無力扭轉這樣的局面。
家庭成員的教養觀念與方式的不一致、不科學,無疑也對萱萱的健康成長不利。
蘇聯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說過:“個性的發展,在孤獨和隔絕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兒童集體的內容豐富而形成多樣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據父母的反饋和老師在園觀察,萱萱常常因為同伴輕輕的肌膚接觸就大呼小朋友“打”她,遇到爭執,她便委屈地大聲哭泣,對方則被她的行為和哭聲嚇到。能看出來,萱萱并不能正確地理解同伴友好的肢體語言。
加上小班幼兒處于道德“他律”階段,幼兒道德判斷服從于成人和權威,孩子們會察言觀色,從老師的言語中“認定”萱萱是“壞孩子”。同伴的孤立讓她越加敏感,也不會主動和別人玩,晨間鍛煉時,游戲時,喝水時,她總是一個人默默不語。久而久之,在班級里沒有人說萱萱是他們的朋友。
1. 控制飲食,加強鍛煉,早日將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健康首先需要具有健康的體態。萱萱的體重指標早已超過了4周歲孩子的正常范圍,看起來也是比較笨重,以至于我常常覺得她反應慢和怕動,跟這笨重的體態非常相關。更有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智商和操作商低于健康兒童,其活動、學習、交際能力低,久而久之會出現抑郁、自卑,使兒童對人際關系敏感,性格內向,社會適應能力低,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如果能控制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再加強體育鍛煉,減輕體重,相信無論是從健康、動作發展靈活度以及性格方面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
2. 合理飲食,自主進餐,學會吃得干凈。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的生活離不開一日三餐,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的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進餐習慣非常重要,這也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形成自主進餐習慣不僅對幼兒進餐習慣的養成有著積極作用,而且還影響著幼兒其他方面的發展。午餐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環節,關系到幼兒的營養與健康,同時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進餐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1.家園統一要求,作息一致,幫助她更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家庭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幼兒最容易從家長的面部表情和情緒表露中得到反饋,從而學習情緒表達的方式,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更容易促進兒童社會規則的內化。因此,萱萱在家的作息與習慣是否與在園一致就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和萱萱的家人需要統一對她的要求,并且經常溝通與相互反饋。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保證幼兒在園行為的延續性。相信通過家園的配合與堅持,萱萱的行為和習慣一定會越來越好!
2.給父母一些正確的育兒經驗和建議。
由于學齡前幼兒尚未形成優秀的行為標準,他們依賴于成人的指導、反饋和榜樣,來推知何時該感到驕傲、羞恥或害羞。家人是除了老師以外最重要的“鏡子”,我們要給萱萱的父母和外婆一些明確的指導,推薦他們查閱一些相關的書籍或專業報刊,以及科學育兒的優秀綜藝節目。幫助他們在家也能延續科學的教養方式,從而幫助萱萱有可持續的健康發展。
1.細心發現亮點,用鼓勵激勵她進步,并在群體中樹立自信。
俗話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自信心”。萱萱在班級中常常表現出消極的情緒。想要扭轉現狀的方法之一就是發現她身上獨特的閃光點,幫助她建立自信和自我認同。對于年幼的幼兒,他們還不能夠很好地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往往是從身邊的人對自己的評價來衡量自己。因此成人的鼓勵和肯定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可以從身邊細小的事發現萱萱身上的一些優點,比如善良,比如愛畫畫,并且當眾表揚她,將她的繪畫作品展示在班級“個人畫展”墻飾中給同伴欣賞。同時經常有意識地給萱萱做老師“小幫手”的機會。這不僅能樹立她在班級中的自信與自我認同,也能讓她得到同伴的喜歡和欣賞,從而愿意改掉缺點,成為更好的自己!
2.幫助她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交到更多朋友。
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精神環境,有利于他們形成自尊、自信、活潑開朗的性格,有利于促進其社會化及心智的發展。我們要鼓勵萱萱感受同伴的愛與幫助,并教她一些表達友善的言語、行為和方法,幫助她早日融入集體,愉快地學習和生活!
通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萱萱的行為習慣漸漸得到了改善,吃飯時知道手扶著碗,勺子對準嘴,桌面再也不像以前撒滿了飯菜;她還開始有了朋友,經常看到她和同伴一起在娃娃家合作游戲;晨間鍛煉也開始看到她開心地跳著……
《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努力使每一名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教育是一門藝術,沒有適用于所有孩子的統一方法,《指南》中的“尊重個體差異”時刻警示我們要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關愛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