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朵紅紅的玫瑰》兩個中譯本的翻譯策略選擇"/>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譯者意圖與讀者期待
——論《一朵紅紅的玫瑰》兩個中譯本的翻譯策略選擇

2017-08-15 00:45:00彭紅艷胡安江
外國語文 2017年6期

彭紅艷 胡安江

(四川外國語大學 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0 引言

蘇格蘭民族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是英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的卓越先驅,他一生創作頗豐,絕大部分詩歌都從蘇格蘭方言和歌謠中汲取靈感和養分。彭斯以誠摯的情感生動描寫蘇格蘭鄉村生活,其詩作獨具民族特色且極富藝術魅力。克斯蒂·布萊爾(Kirstie Blair)曾坦言:“彭斯的詩歌展示了他的創作天賦,他將諷刺與真誠、玩世不恭與真摯情感、犀利的社會評論與理想主義完美地結合起來。他寫的歌曲中詞和曲配合絕妙,他的詩采用的是易于記憶且人們熟悉的形式。他的很多詩和歌很快就成了蘇格蘭文學和民歌傳統的典范。”(李正栓, 2016: xxv)彭斯的詩歌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自1908年進入中國,受到“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助推,廣大研究學者和詩歌愛好者相繼對其進行譯介。他的愛情詩是其抒情詩中最具感染力的,語言生動形象,富于節奏感和韻律美。《一朵紅紅的玫瑰》(“A Red, Red Rose”, 1796)是彭斯聞名遐邇的經典佳作。該詩語言簡潔優美、清新自然、感情真摯、意味悠長,氣韻浪漫綿延,展現了靈活而豐富的修辭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露出詩人對心愛之人熾熱純真的愛慕。

兩百多年來,該詩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廣泛的譯介。我國翻譯家蘇曼殊、郭沫若、袁可嘉、王佐良等曾將其引入中文世界。除去翻譯行為本身,還有許多學者從各種角度對其不同譯本進行過對比分析,主要集中在音韻、意象、修辭、美學、文體學、系統功能語法及認知語用學等方面進行探討。本文以20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功能翻譯理論為切入點,以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e Reiss)的“文本類型理論”(text type)、賈斯特·赫爾茲-曼塔里(Justa Holz-Manttari)的“翻譯行為理論”以及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的相關視角為論述基礎,對《一朵紅紅的玫瑰》的郭沫若譯本和最新的李正栓譯本進行對比研究。

1 原詩的文本類型和語言功能

德國翻譯理論家賴斯曾將不同文本類型的語言功能與相應的語言特點、譯文目的和翻譯方法聯系起來。進而將文本區分為(1)信息型文本,其語言功能是“關于事實的平白交流”,語言特點具有“邏輯性”,其譯文目的是傳達原文的內容,因此對應的翻譯方法是明晰化;(2)表情型文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寫作”,其語言功能是“表達情感與態度”,“語言具有美學的特點”,其譯文的目的是表現原作者的風格和“原文的藝術形式”,與原作者有“相同的視角”,采取“仿效法”進行翻譯;(3)感染型文本的語言功能是“引起行為反應”,“感染或者說服讀者并使其采取某種行動”。其語言特點體現為“對話性”,其譯文也是為了引起目標讀者的回應,可采用“編譯”的方法;(4)視聽型文本可通過“圖像和音樂”對文本進行“補充”(Reiss, 1989: 105-109)。賴斯的理論“超越了詞句的層面,進而關注在文本層面實現翻譯的交際功能以及尋求對等”(Ruiss,1989:113-114)。

《一朵紅紅的玫瑰》原詩: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 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l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wi’ the sun!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 thee weel, my only luve!

And fare thee weel a while!

And l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Tho’ it were ten thousand mile!

根據賴斯對文本類型和語言功能的分類,《一朵紅紅的玫瑰》屬于表情型文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寫作”,其語言具有顯著的美學特征,其語言功能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態度。《一朵紅紅的玫瑰》的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形式美、修辭美和音樂美三個方面。

首先,該詩運用了重復的手法來達到一詠三嘆的抒情效果,在形式上回環往復、綿延而至,呈現出連貫流暢的結構。 “Luve”一詞在全篇重復的次數較多,渲染一種前呼后應的感覺,也傳達出了詩人愛之熱烈。“my luve”和“my dear”兩個短語在詩中重復出現,仿佛詩人多情的呢喃,不斷對愛人傾訴著內心濃濃的愛意和癡癡的眷戀。“And l will luve thee still”和“Till a’ the seas gang dry”兩句分別在上下節重復,環環相扣,反復吟詠,使得上下文銜接如行云流水。“And fare thee weel”重復了兩次,不得不暫時分離,詩人對愛人的不舍流露于字里行間。

其次,該詩運用了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營造了許多充滿詩情畫意的意象。詩人開篇將戀人比作“紅紅的玫瑰”和“甜甜的樂曲”,玫瑰熱情大方、高貴雅致,是詩人眼中戀人的寫照。樂曲優美動聽、空靈婉轉,是詩人渴望的琴瑟和鳴。在詩的第二、第三節,詩人在“Till a’ the seas gang dry”和“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兩句中運用了夸張的表達手法,大海、巖石、太陽等本是不易變化的意象,作者借此傳達出自己對愛人的堅貞不渝。這些修辭手法一揮而就,為全詩營造的畫卷豐富立體,詩歌意境從溫柔細膩的玫瑰、樂曲延伸到豪放宏大的大海、巖石和太陽,作者流露出的熾熱情感,讓讀者一同領略不斷深入的情感宣泄。

最后,該詩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其韻律上。詩人采用了歌謠體的形式,詩的格律為抑揚格。全詩共有四節,每節分別有四行詩,一、三行為四音步,二、四行為三音步。前兩節韻腳為abcb,二、四句押韻;后兩節韻腳為abab,一、三行和二、四行分別押韻。這樣的韻律利于吟誦傳唱。

2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郭譯本和李譯本的翻譯策略分析

2.1 郭沫若的翻譯主張

郭沫若是現代中國獨樹一幟的詩歌創作者和詩歌翻譯家,其詩歌翻譯成果豐碩,一生譯介了200多首外國詩歌,包括《雪萊詩選》《魯拜集》《德國詩選》《沫若譯詩集》《新俄詩選》和《英詩譯稿》等。在自身詩歌創作理論和中外譯詩理論的影響下,郭沫若通過長期作譯并舉的實踐,總結出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翻譯見解,如“風韻譯”“創作論”“以詩譯詩”和“共鳴說”等影響較大的詩歌翻譯思想,對豐富我國的翻譯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1920年,郭沫若曾在為《歌德詩中所表現的思想》寫的《附白》中談道:“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之外,當得有種‘風韻譯’。”(郭沫若, 1983: 211-212)他主張的“風韻譯”體現在內容、形式和神韻三個方面,認為譯詩能夠兼顧內容、形式和風韻自然是最好,倘若三者不能兼得,也應傳達出原詩的風韻。郭沫若于1923年在《討論注譯運動及其他》中進一步闡釋了如何將“風韻譯”付諸實踐:“我們相信理想的翻譯對于原文的字句,對于原文的意義,自然不許走轉,而對于原文的氣韻尤其不許走轉。原文中的字句應該應有盡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譯,或先或后,或綜或析,在不損及意義的范圍以內,為氣韻起見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 1989: 144)因此,在譯詩時要把握原詩的意旨精髓,必要時跳脫出原詩形式的束縛,用自己的語言創造性地傳達出原詩的美學價值。

近年來,“創譯”,即“創造性翻譯”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翻譯研究學者的關注。高皮納森(Gopinathan)認為:“創譯是一種有意識的審美再創行為,譯者利用所有可能的審美手段和陌生化文學技巧,將原文內容有效地傳達給目標讀者。因此,創譯是目標語導向的藝術審美再創。”(Gopinathan, 2000: 171)郭沫若提出的“創作論”的翻譯思想與“創譯”不謀而合,都強調彰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郭沫若主張翻譯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就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他強調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注入譯者的創造性思維,把握原作的精髓,靈活運用譯入語進行再創作。樓適夷曾在《漫談郭沫若同志與外國文學》中談道:“我們讀他的譯作常常感到好像在讀他自己的創作,似乎根本不存在兩國文字的界限,沒有移植的痕跡,因為他把原作的精神實質和藝術風格融入自己的筆端,進行了思想與藝術的再創造。”(樓適夷, 1978: 15)

1922年,郭沫若提出了“以詩譯詩”的詩歌翻譯主張: “譯詩不是件容易的事,把原文看懂了,還要譯出來的是‘詩’才行。”(熊裕芳,等, 1931: 205)翻譯詩歌時,不僅要把握原詩的內容和思想,還要傳達出原詩的神韻。詩歌是具有鮮明美學特征的創造性作品,除了內容之外,其形式和韻味尤為重要,正是其形式、格調、節奏及韻律傳達出了詩人的思想情感。郭沫若強調“以詩譯詩”、譯作并舉,突出了譯詩時傳達原詩氣韻的重要性。1954 年在全國文學翻譯大會上郭沫若再次闡釋了“以詩譯詩” 的主張:“外國詩譯成中文,也得像詩才行。”(郭沫若, 1954)郭沫若在長期詩歌翻譯中采用了各種各樣的詩歌形式,如騷體、詩經體、格律體、絕句及自由體等,也借鑒了許多國外的詩歌形式。他采用中國詩體的形式和韻律進行翻譯正是體現了“以詩譯詩”“譯成中文也得像詩”的翻譯思想。

郭沫若在《雪萊的詩》小序中指出:“男女結婚是要先有戀愛,先有共鳴,先有心聲的交感。我愛雪萊,我能感聽得他的心聲,我能和他共鳴,我和他結婚了。——我和他合而為一了。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的詩。我譯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在創作的一樣。”(郭沫若, 1923: 19-20)這正是其“共鳴說”譯詩思想的寫照。他強調譯者要將自己置身原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之下,真切地感受原作者融入詩行的情感體驗,如若不能感受作者的心聲并與之共鳴,必然無法譯出富有感染力的傳神之作。

2.2郭譯本的翻譯策略

1969年全國正處于“文革”高潮,郭沫若于此時翻譯《英詩譯稿》,正是由于看到整個國家陷入動亂,自身也接連遭受打擊,內心積郁難以排解,于是選取了一些與政治毫無瓜葛的詩歌進行翻譯,以期于字里行間寄托思想情感。《英詩譯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部譯作,本身并未打算出版,后來由其女郭庶英、郭平英整理校對,1981年5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一朵紅紅的紅玫瑰》(ARed,RedRose)便是其中的一首。

郭沫若譯本:

吾愛吾愛玫瑰紅,

六月初開韻曉風;

吾愛吾愛如管弦,

其聲悠揚而玲瓏。

吾愛吾愛美而殊,

我心愛你永不渝,

我心愛你永不渝,

直到四海海水枯;

直到四海海水枯,

巖石融化變成泥,

只要我還有口氣,

我心愛你永不渝。

暫時告別我心肝,

請你不要把心耽!

縱使相隔十萬里,

踏穿地皮也要還。

(郭沫若, 1981: 27)

賈斯特·赫爾茲-曼塔里提出的“翻譯行為理論”,“將翻譯視為一種目的驅動的、以結果為導向的人際互動,并將翻譯過程視作涉及跨文化轉換的各類信息傳遞綜合體”(Munday, 2008: 77)。“翻譯行為理論”非常關注產生的“譯文對于目標讀者來說是否具有交際功能,譯文的形式和體裁必須符合目標語文化的規范,而不僅僅是照搬原文模式”(Munday,2008: 78)。譯文是否符合規范由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決定,譯者的任務就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而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充分考慮譯文接受者的審美期待。

從郭沫若四個方面的詩歌翻譯思想可以看出,其主張與“翻譯行為理論”關注的焦點不謀而合,即譯文的形式和體裁必須符合目標語文化的規范,而不僅僅是照搬原文模式,譯者的任務是要實現跨文化交際,在翻譯時需要充分考慮目標讀者的審美期待。正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郭沫若自身的翻譯目的,加之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且有自己獨特的譯詩主張,決定了郭沫若譯此詩時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使譯本更符合中國文化的表達規范,滿足中國讀者的閱讀要求和審美期待。

正如他所說譯詩要像詩,外國詩譯成中文詩,就要符合中國傳統詩歌的節奏韻律。因此郭譯本沒有遵循原詩的歌謠體格式,而是運用了中國舊體詩中的七言格律詩的形式,每行七個字,節奏歡快明朗,詩行對仗工整。譯文將第一節的兩個“my luve”譯為 “吾愛吾愛”,將第二節的“As fair art thou, my bonie lass”譯為“吾愛吾愛美而殊”,以保持全詩的形式對應,頗具漢語詩歌的形式美和音樂美。譯文中“韻曉風”“悠揚而玲瓏”“有口氣”“永不渝”“心肝”“地皮”等都是地道的中文表達法,展示出中文詩句的優美和朗朗上口。郭譯本體現了譯者在傳達詩歌形式、意象和神韻上的創新,充分突出了他在譯詩過程中的主體性,與原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之忠貞熱烈的愛情產生共鳴,為讀者傳遞出原作者對愛人的深情贊美和依依不舍。更重要的是,他采用淺近的舊體詩的形式特點來翻譯這首詩歌,很好地迎合了當時中國詩歌讀者對于古典詩歌的傳統認知和一貫期待。

2.3李正栓的翻譯主張

李正栓在英美詩歌研究和中英詩歌翻譯實踐方面有深厚造詣,出版了《陌生化:約翰·鄧恩的詩歌藝術》《鄧恩詩歌研究》《鄧恩詩歌思想與藝術研究》《美國詩歌研究》《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研究》等專著,也出版有《英美文學教程》《英美詩歌教程》等英美文學教材,并翻譯出版了《毛澤東詩詞精選漢英對照讀本》《藏族格言詩英譯》等譯著。2016年,正值彭斯逝世220周年,李正栓出版了《彭斯詩歌精選(英漢對照)》。在長期的學術研究以及翻譯和教學實踐中,李正栓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翻譯觀。

李正栓(2004:36)主張:“在翻譯過程中, 除了像奈達所說的要講究對字義、語義、話語結構作適當調整以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外, 對原文的理解、對風格的再現、對音韻的追求、對文化的遷移也都應講究一個對等。”無論是漢詩英譯還是英詩漢譯都要做到忠實對等、形神兼備,忠實對等的原則主要通過對原詩的理解、對原詩風格及其蘊含的文化的傳遞來體現。而形神兼備的原則主要體現在譯文要以詩來譯詩,傳達原詩的形式美、聲音美,保留原詩的思想和韻味,使譯文與原詩的意境神似,又不損及原意。使讀者閱讀譯文時仿佛在品味原詩。

對原詩的理解,李正栓認為不僅僅是研讀原詩的內容,要深入把握原詩相關的背景材料,從而了解原作者創作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原作者的創作思想和意圖,原作者采用的藝術手法及其達到的效果,原作者期待讀者有怎樣的回應,從而產生了何種社會影響。他(2004:37)認為:“在理解方面,我們需要譯者具有與作者最接近的理解,即基本對等的理解。但往往由于譯者對源語的理解深度不夠或不透徹,譯詩所表達的內容與原詩產生誤差,有時誤差很大。”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指出:“詩歌的本質不是陳述或傳遞信息。而任何旨在傳遞信息的譯文只能傳達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這是劣質翻譯的標志。那么除了信息之外,即使是糟糕的譯者也會承認詩歌的本質是其中難以理解的、神秘的、‘詩意的’東西。”(Benjamin, 2012: 75)只有從更深層次對原詩進行解讀,才能準確傳達原詩的意旨和作者的情感,才能使譯文更好地為讀者所接受。

關于原詩風格的再現,李正栓(2004:30)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權限是在一定范圍之內的, 即應傾盡全力去追求譯語風格與源語風格的對等,再現原作的風格,盡量不損失原作的風格,可以適當發揮,但不能過分超越原作的風格。譯者的創造個性不能不受原作風格的限制, 否則就成了用另一種語言對原作進行的改編。 若能實現原文與譯文之間的風格對等, 那就是好的翻譯。”譯者可以在深入理解原詩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但這種創新并非毫無顧忌,不能以犧牲原詩風格為代價,不能變成用另一種語言對原詩進行肆意改寫。這是為了讓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真切領略原詩的風格,從而感受那種流露于譯文中的異域風韻。

李正栓認為,譯詩不僅要做到語言層面的對等,更應該關注文化上的對等。他(2004:36)指出:“不忠實地翻譯,就剝奪了兩種文化和語言的對等,出現不平等。相反,忠實地去翻譯,讓文化差異存在,倒是講究了對等。”譯詩時保留原詩中的文化意境,將一些東西適度陌生化,“以體現外語文本的語言和文化差異”(Venuti, 1995: 23),可以為讀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拉伸讀者的審美距離。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1992:38)認為:“當源語文本具有鮮明的文體風格,這種源語文本不僅是源語文本語言內在的語言特點所培養出來的,而且表明這種風格只能為源語所創造并只能由源語的本身特點來解釋。”承認源語與目標語的語言文化差異,同時兼顧目標讀者的可接受性,有利于激發讀者的興趣。

2.4李譯本的翻譯策略

李譯本中選譯了108首彭斯詩歌,包括愛情詩、愛國詩、友誼詩、自由詩、諷刺詩和動物詩六大主題,《一朵紅紅的玫瑰》是其中之一。采用英漢對照的形式,可以成為讀者進行雙語學習的材料。每篇詩歌都有相應的背景介紹,以便于讀者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每篇詩歌都有注釋,“對一些蘇格蘭詞匯和古詞、難詞”進行解釋,可以幫助讀者“欣賞蘇格蘭方言的獨特表達”,進行英語學習以及了解蘇格蘭文化。這些詩歌的翻譯是李正栓潛心研讀的結果,以不同的譯文風格呈現給讀者,使讀者感受蘇格蘭人民的生活,了解彭斯及其詩歌創作。其目標讀者主要為“英國文學研究者與愛好者、英語學習者、詩歌翻譯愛好者以及廣大詩歌愛好者”。

李正栓譯本:

呵,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

六月里蓓蕾初開。

呵,我的愛人像一支甜甜的樂曲。

演奏得和弦合拍。

我的好姑娘,你是這么美,

我的愛是這么深。

我將永遠地愛你,親愛的,

直到大海干枯水流盡。

直到大海干枯水流盡,親愛的,

直到太陽把巖石化作灰塵。

呵,我將永遠地愛你,親愛的,

只要我生命不止一息猶存。

再見吧,我唯一的愛人,

再見吧,讓我們暫時分離。

我一定回來,親愛的,

哪怕是遠行千里萬里。

(李正栓, 2016: 2)

如前所述,文本類型理論強調表情型文本的譯文目的應該是“傳達原作者的思想情感”(Reiss, 1989: 108)和原文“創造性的藝術審美形式”(Reiss,1989: 110)。為了引起目標讀者與原文讀者類似的情感共鳴,翻譯時要順應原作者的視角,采取“仿效法”進行翻譯。結合李正栓的詩歌翻譯觀,我們可以看出其主張與文本類型理論的關注點十分契合。該詩譯于彭斯逝世220周年之際,李正栓的目的是使英國文學研究者與愛好者、英語學習者、詩歌翻譯愛好者以及廣大詩歌愛好者了解真實的彭斯及其詩歌創作,去感受蘇格蘭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因此,李正栓譯詩的背景和目的及獨特的翻譯思想決定了他主要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按照“目的論”的一貫說法,“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也唯有如此,才能產出“功能充分的譯文”(Munday, 2008: 79)。

簡單而論,李正栓的翻譯思想在這首詩的翻譯中都有體現,其譯文以現代詩的方式呈現,無論從形式、意象、韻味還是風格上都與原詩達到了真正的忠實對等。首先,譯文的形式和排版與原詩完全一致,無論是行數還是語句長短都得以兼顧。其次,原詩中“玫瑰”“樂曲”“大海”“太陽”“巖石”等營造的唯美意境在譯文中得以完整保留。原詩中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表達都直譯過來,如語氣詞“呵”(O),昵稱“我的愛人”(my luve)、“我的好姑娘”(my bonie lass)“親愛的”(my dear)等。這些溫婉自然的表達,既傳達了原作者深深的愛戀和不舍,又帶有濃郁的異國浪漫氣息,非常適合當代讀者通過譯文體會原詩的主旨和意境。

此外,與郭譯的明朗輕快相比,李譯讀起來更加溫婉綿柔,讓讀者在品讀時真切感受到原作者的柔情似水、依依不舍的口吻,真正傳達了原作者的心理,將其情感移植到中國文化中,又傳達了源語文化的魅力,讀譯詩仿佛聽到彭斯本人在用漢語抒發其奔放的感情。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該譯詩也高度契合了新時期中國詩歌讀者對于詩歌語言“平民化”“通俗化”的審美期待,能為漢語詩歌寫作注入異域表達和民歌特色;另一方面,譯本也高度契合了彭斯作為農民詩人的精神實質以及原詩天然純凈的淳樸風格。因此,無論從原詩和譯詩在語言美學上的審美等值特性,還是從功能翻譯理論所倡導和張揚的譯本的交際功能而言,李譯本都可圈可點。

4 結語

綜上所述,郭沫若譯本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重在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同時也為了遷就當時社會文化語境中目標讀者的期待規范。因此,他最終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是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翻譯主張和翻譯目的密不可分的。李正栓譯本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重在使其當下的中國讀者了解彭斯以及蘇格蘭文化,也是出于翻譯場域、翻譯目的和目標讀者的多重考慮。由此可見,為了滿足不同時期目標讀者的期待規范和審美情趣,不同時代的譯者往往會根據文本類型、語言功能以及不同時期的語言規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

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視角來看,不同時代譯者殊異的翻譯策略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的翻譯目的或者說譯者意圖所決定的。如果僅考慮翻譯的生產過程,而置譯本在目標語文化中的流通與傳播于不顧的話,那么譯本是無法實現其重要的交際功能的。本文所討論的郭譯本和李譯本不僅重視翻譯過程,同時也關注譯本的目標讀者和譯文的交際功能,這也是我們今天探討中國文學走出去過程中必須反思的部分。

Benjamin, W. 2012. The Translator’s Task[G]∥ L. Venuti.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opinathan, G. 2006.Translation, Transcreation and Culture: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in IndianLanguages[G]∥ T. Hermans.TranslatingOthers(Vol.1). Manchester: St. Jerome.

Munday, J.2008.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eiss, K. 1989. Text Types, 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Assessment[G]∥ A. Chesterman.ReadingsinTranslationTheory. Helsinki: Finn Lectura.

Schleiermacher, F. 1992.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Translating[G]∥ R. Schulte & J. Biguenet.TheoriesofTranslation:AnAnthologyofEssaysfromDrydentoDerrid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enuti, Lawrence.1995.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郭沫若. 1983. 郭沫若論創作[M].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郭沫若. 1983. 歌德詩中所表現的思想(附白)[M]∥ 郭沫若集外序跋集.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1989. 討論注釋運動及其他[M]∥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16卷.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郭沫若.1954. 談文學翻譯工作[N]. 人民日報, 1954-08-29.

郭沫若. 1923. 雪萊的詩[J]. 創造季刊 (4): 19-39.

郭沫若.1981. 英詩譯稿[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樓適夷.1978. 漫談郭沫若同志與外國文學[J] . 世界文學(1):15.

李正栓. 2004. 漢詩英譯中的忠實對等原則[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29-31.

李正栓.2016. 彭斯詩歌精選 (英漢對照)[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正栓.2004. 忠實對等: 漢詩英譯的一條重要原則[J]. 外語與外語教學(8): 36-40.

熊裕芳, 黃人影. 1931.郭沫若論[M]. 上海: 上海書店 (光華書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精品色综合|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91在线视频福利|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永久色|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网址| av性天堂网| 欧美性精品|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黄片在线永久| 91毛片网| 欧美a网站| www亚洲天堂| 黄色一及毛片|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国产AV毛片| 亚洲大尺度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精品久久蜜桃|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久操中文在线|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精品第|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久久6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丝袜久久剧情精品国产|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欧美a在线看| 日本在线亚洲|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不卡视频国产| 在线中文字幕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看国产毛片|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色视频久久|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久久a级片|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天天色天天综合|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黄色视频影|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