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空間正全面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我國近年來出臺不少法律法規和文件,放出大招,打造安全穩定的網絡空間。
自2017年6月1日起,一部關系著廣大網民切身利益的律法正式開始施行,它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
2016年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以下簡稱《網絡安全法》),法律進一步界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范圍,對攻擊、破壞我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境外組織和個人規定相應的懲治措施,增加懲治網絡詐騙等新型網絡違法犯罪活動的規定等。條文明確規定,自2017年6月1日起該法律施行。
這部我國第一部全面規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打擊防止公民個人信息數據被非法獲取、泄露或者非法使用。而在此之前,國家為了打造安全穩定的網絡空間,保護咱們的網絡安全,也是操碎了心。
國家安全法:
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2015年7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明確規定:國家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能力,加強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創新研究和開發應用,實現網絡和信息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及數據的安全可控;加強網絡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網絡攻擊、網絡入侵、網絡竊密、散布違法有害信息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網絡安全法:
網絡領域的基礎性法律
2017年6月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是我國網絡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明確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打擊網絡詐騙。
《網絡安全法》的九大看點簡單說就是:一是不得出售個人信息;二是嚴厲打擊網絡詐騙;三是以法律形式明確“網絡實名制”;四是重點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五是重大突發事件可采取“網絡通信管制”;六是網絡運營商要擔責;七是確認“被遺忘權”;八是提高犯罪成本;九是懲治攻擊破壞我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組織和個人。
以上條例違者都將承擔相應責任,甚至刑罰。
針對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并取得同意;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針對網絡詐騙多發態勢,網絡安全法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設立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不得利用網絡發布涉及實施詐騙,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
保障網絡空間安全的“防火墻”
2016年1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這一指導國家網絡安全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將為保障我國網絡空間安全鑄造一道“防火墻”。
戰略提出,健全網絡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對現行法律的修訂和解釋,使之適用于網絡空間;加快構建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網絡治理體系;鼓勵社會組織等參與網絡治理;鼓勵網民舉報網絡違法行為和不良信息。
同時,我國將采取包括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等一切措施,堅定不移地維護我國網絡空間主權。加強網絡反恐、反間諜、反竊密能力建設,嚴厲打擊網絡恐怖和網絡間諜活動;嚴厲打擊販槍販毒、傳播淫穢色情、黑客攻擊等違法犯罪行為。
有專家表示,網絡空間的主權不僅包括對我國自己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進行保護的權利,同時包括抵御外來侵犯的權利。這項規定,不僅符合國際慣例,而且表明了我國維護國家網絡主權的堅強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