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包裝循環利用是減少浪費、降低污染的有效方法,但執行起來卻并非易事。在一些發達國家,該問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顯現。許多國家紛紛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回收包裝廢棄物行為做了強制性規定。
美國:回收包裝企業可減稅
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關注綠色包裝。為了提高企業回收包裝的積極性,美國各州政府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企業相關的稅收。同時,美國還在《資源保護與回收利用法》中規定,“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并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國際上著名紙箱生產商利樂包、艾羅派克、唯綠包裝、康美包等已經建立了紙箱理事會,以促進紙箱在美國的循環利用。目前,美國已在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產業化運作,不僅改善了環境、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日本:鼓勵包裝再生利用
在亞洲地區,日本在包裝綠色化方面的表現非常突出。日本不僅制定并實施《包裝再生利用法》,還致力于回收體系的建設,鼓勵在境內建立大量的回收站,消費者將包裝廢棄物進行分類后,日本的收運系統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通過定時回收、集合中轉等方式,運輸至專門的處理中心進行再循環、再制造處理。
德國:立法立標強制回收
在法律法規中明確各方責任,以有利于廢棄物循環和追責,德國在此方面的做法十分突出。20世紀90年代,德國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并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目標和時限,強制性要求包裝生產商、銷售商對包裝回收共同負責。該辦法還制定了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準,比如規定80%的包裝廢棄物和100%的運輸包裝必須回收利用,使包裝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有具體標準可依。德國還出臺《包裝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裝生產商外,從事運輸、代理、批發商、零售的企業也必須負責回收包裝物。
法國:回收系統責任分工明確
法國在1994年出臺的《包裝廢棄物運輸法》中明確規定,消費者有義務將廢棄的包裝物主動交給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回收處理。
此外,法國還組建了廢棄物回收機構,回收機構均由生產及制造廠商作為其股東,法國在此機制中另外引入了保證人,這樣能夠保證回收機構有完備的監督機制以及公允性。
在回收系統中,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各級之間都簽訂了協議書及約定書,責任分工明確,所以這些回收系統都具有很好的內部控制效果,為相關行業所產生的包裝廢棄物的高度回收提供了很好的保證。
比利時:稅收助力回收利用
制定一種“生態稅”,規定凡用紙包裝的食品和使用回收復用的包裝可以免稅,其它材料則要交稅,對于使用可回收復用的包裝必須出具已被重復使用的證據。
荷蘭:合同明確規定資源回收
荷蘭包裝界代表與政府簽訂了一份合同,該合同內容包含了荷蘭市場上流通的外國產品。合同明確自1997年1月1日起,65%的包裝材料必須可重復使用,其中45%的包裝材料必須回收,20%則要求利用焚化法去生產能源。
當然了,國情的不同導致中國的快遞垃圾處理不能照搬照抄,不過吸取他國的成功經驗卻能省去很多摸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