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霄
在中國,醫生想要晉升,除了熬年頭以外,唯一的硬指標就是發表論文,致使一些醫生不能專心為病人看病和鉆研提高臨床水平。現有評價機制如果不變,恐怕很難杜絕醫學論文造假。
107篇造假論文,涉及125家中國研究機構,524名中國醫生。
世界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近日宣布因同行評議造假撤回107篇論文,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銷數量之最。
醫學論文造假事件再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次,夾帶上了近年來屢屢受到挑戰的醫患信任關系。
醫學論文造假?那不是新聞
余立的朋友圈完全波瀾不驚。
“論文造假又不是什么新鮮事,圈內早已經不是秘密,大把的醫生買論文。”這位從醫十余年的大夫一副見怪不怪的模樣,很是外行不懂業內慣例的表情。
她確實所言非虛,這其實并不是中國醫學論文造假被撤的首例。
去年9月,美國知名抄襲監測網站就發現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與一本巴西的學術期刊合作,收費為大量的中國醫生發表涉嫌抄襲、造假的論文,引起了廣泛關注。
類似的丑聞2015年也出現過數起,包括施普林格當年8月宣布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已經發表的64篇醫學論文,這些論文作者均來自中國;還包括英國一家大型醫學學術機構當年3月撤回的43篇論文中,41篇也是中國作者……
施普林格此次撤掉的107篇論文于2012年至2015年發表于其旗下的雜志《腫瘤生物學》,論文作者來源于125家中國研究機構和4個國外研究機構。
參與此次調查的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巴特勒在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說,同行評審及投稿過程中的造假問題是全球性的,并非任何國家所特有。
“造假是世界性難題,但中國比較嚴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楊進剛坦言。
余立說,論文是醫生評職稱的決定性因素,論文的質量如何基本沒人關心,按規定要求的只是數量,買論文的醫生不在少數,即使是自己動手,很多醫生也是剪刀加漿糊工程,根本沒有實驗和材料。
無論文,不專家
在北京一家三甲醫院醫生張進看來,此次大規模的造假事件其實與目前國內醫生晉升制度有關。他說,這些年來,無論是大醫院還是小醫院,職稱評定和晉升都要求與論文發表掛鉤,各地醫院的規定不盡相同,但一般大醫院要求更高,比如多少篇SCI論文;小醫院則相對寬松,可能不會對論文發表刊物級別作硬性要求。
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SCI論文,顧名思義,即為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
余立直言,醫生有時候擠破頭去想辦法發論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論文與職稱掛鉤后,醫生的工資、門診費、會診費、在科室里的地位等切身利益就全部與職稱捆綁在一起,由不得醫生,“只懂得埋頭給病人看病、做手術的醫生可能永遠只是個主治醫師。”
張進和余立都提到,目前的晉升制度對醫生來說其實并不公平,有些醫生把精力都放在看病診療上,臨床能力雖然患者和同行都有目共睹,但就是因為缺乏科研成果、達不到科研指標而無法晉升;反而一些醫生整天忙著鉆圖書館、進實驗室,熱衷于發表論文,最后成了所謂的“專家”。
知名腫瘤生物治療專家、武警總醫院原病理科主任紀小龍說,在中國,醫生想要晉升,除了熬年頭以外,唯一的硬指標就是發表論文,致使一些醫生不能專心為病人看病和鉆研提高臨床水平,目前國內醫學論文大多學術價值不大,也缺乏臨床指導意義。
“回顧一下,當代中國的知名臨床專家,他們的論文數并非高得驚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把大量精力花在臨床。一個好的醫生是能為病人看好病,而不是看他們的論文數有多少。”紀小龍在撰文中寫道。
該用什么來評價醫生
業內人幾乎熟知、而多數患者都弄不清楚的一個事實是,那些職務頭銜多、職級高的醫生未必真的醫術高超。
這個道理被醫生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靠論文堆砌出來的榮耀不值得信賴。
事實上,524名造假名單公布之后,患者的看法也并不一致。有些患者認為,論文都造假的醫生,怎么敢找他治病?有些患者則認為,找那些級別高、掛號費貴的專家教授治病才放心,論文發表多的專家臨床水平肯定也不會差。
受訪的醫生均提到,作為實踐性極強的一個行業,不該把論文強加在醫生身上,更不應該將論文用作評價醫生的最重要標準。
不過,一些醫生也提出他們的困惑,對于醫生的考核,大家都覺得不應該用論文衡量水平,但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什么呢?哪個標準是比較硬的指標?如果沒有一個公認的指標的話,就又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什么是臨床水平?誰的水平更高?不同級別醫院、不同專業、不同級別醫生如何評估?
實際上,相關主管部門也已關注到這一現狀。
2015年11月,人社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在將來的職稱制度改革和分系列推進衛生專業系列的職稱制度改革中采取針對性措施,更加突出工作實績。該文件中其實已規定,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稱評定工作中關于論文、科研的要求,不再做硬性規定,可以作為評審的參考條件。
去年4月,國家衛計委、科技部、教育部等聯合印發了《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嚴重失信行為記錄暫行規定》的通知,明確規定因偽造、篡改、抄襲等嚴重科研不端行為被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出版刊物撤稿,或被國內外政府獎勵評審主辦方取消評審和獲獎資格并正式通報的,將納入嚴重失信行為記錄。
同時也規定了對上述行為的處罰措施。
只不過,如果現有評價機制不變,這一切能夠杜絕醫生的論文造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