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電視臺記者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水平凸顯著媒介素養,影響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給公眾帶來的視覺效果也有所差別。本文針對突發事件這種常見的題材進行了報道方式的探討。
【關鍵詞】電視臺 記者報道 突發事件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轉型,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廣泛采用的是“客戶端—網站—電視臺”的新聞生產模式,伴隨著新聞生產的去專業化,社會化的新聞生產主體將記者的新聞把關人角色淡化。另一方面,出于穩定的原則,電視臺的社會職能要求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要把握尺度,這些都會影響電視新聞報道的公信力。為了提高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記者在對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應該適當有所突破。
1.注重新聞實效性,搶占報道先機。真實、準確、即時是新聞的基本要素,記者作為突發事件的報道者,應該把握新聞報道實效這個最關鍵的因素,在報道時間上搶占先機。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趕赴新聞現場,對于事件真相的探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及時跟進。這方面中央電視臺始終表現突出,在追求突發事件的報道速度上取得了公認。
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搶占第一報道時間最有利于掌握事件輿論主導權,才能向受眾傳達報道意圖。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媒體人有義務對需要幫助的新聞人物展開救助,這也涉及到媒體形象的樹立,同時體現著國家和政府的態度,只有搶占第一時間,才能及時、客觀地報道事態,將當事者的動態及時展現給大眾,幫助搭建政府和公眾的溝通橋梁。
2.重視現場感強化和報道直觀性。電視新聞在誕生之時就占據了受眾心中的權威地位,這與電視媒介廣泛的受眾群體和高度的專業門檻密不可分。電視新聞報道掌握著媒體的話語權,觀眾在無法親身感受事件現場的情況下,渴望從電視報道中直觀感受突發事件。記者通過現場新聞攝影、視頻音頻錄制、現場采訪的方式展現事件,強調現場感。
尤其對于戰地記者來說,國際戰事現場,中國記者不顧個人安危獲得一線資料的敬業態度體現了中國新聞事業的未來。
在很多沖突性報道中,一線記者的報道機會十分難得,這需要記者們發揮高度的新聞專業精神,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動一切資源緊急采取行動,突出新聞現場感,直觀展現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時間、內容等新聞六要素。
3.定格人文關懷基調。對于涉及國際關系的政治敏感性突發事件的報道,記者應該將報道的主題確立為人類的共同幸福,應該展現新聞人的人文情懷。新聞是理性的,新聞記者應該避免將個人情感帶入事件,以免影響到事件報道的客觀性。報道的主角永遠是人物,新聞的靈魂就是人,新聞也應該是有溫度的。但同時,應該避免煽情化報道,以嚴密的邏輯和理性的分析確定事件的脈絡,不應該美化悲劇,更應該杜絕“災難美學”,要避免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對受難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對于有爭議性的話題報道,應該及時確立一個明確的議程方案,按照一定的原則開展新聞報道。
4.拓展報道的深度和廣度。受到突發事件特殊性以及時間、空間的限制,記者有時很難趕赴第一現場,這種情況下的新聞報道應該側重深度調查,將內容編輯豐富,拓展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例如對于地震這種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道,應該向著政府救災反應、地震信息搜集、地震原因分析、人道主義救援的方向進行深度拓展。
電視新聞節目對于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應該是全面性的,編排方面要講究層次,在深刻總結事件、環境分析、歷史追溯、后果評估等方面展開。當前,報道內容上要講究層次感,根據符合人類認知規律的脈絡進行。在突發事件發生的起初階段,受眾關心的是事件的相關信息,中期關心事件的背后原因并一直持續到真相浮出水面,后期更加重視類似事件的預防以及經驗總結。根據事件報道的原則,應該采取嚴謹的態度,及時調整報道計劃。
5.提高全媒體技能。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公民新聞記者興起,普通民眾借助自媒體網絡平臺很可能掀起輿論風波。突發性事件的產生具有不可預測性,有時候需要借助普通網民的力量獲得信息源。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對于新聞事件有絕對的敏感度,熟練使用新媒體是基本的技能,對于微信、微博、微視頻、新聞客戶端的熟練掌握是挖掘有價值信息的重要途徑,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實效性。
6.重視新聞語言的運用。記者的新聞語言組織能力十分重要,新聞語言包括了視覺語言和聽覺文字語言。在現場掌握著話語權的新聞記者一定要以精準的語言表達還原事實,要保證真實準確,在突發事件信息要素完整的前提下爭取語言的流暢。突發事件現場對于記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干擾性很大,記者需要具備排除干擾、掌控節奏的能力。對于新聞人物的采訪應該以獲得有效信息為前提,避免因為個人情緒影響到對話。記者應該掌握語言的情感分寸,迅速將思維轉化成流利的語言,將真實的情感傳遞給受眾。
7.建立突發報道反應機制。突發事件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容易導致報道的不及時,短時間內大量信息的處理考驗著媒體人的專業素養。隨著媒體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搶占新聞報道先機對于媒體來說十分重要,針對這種情況,電視臺應該建立突發事件反應機制,按照事件類型分配人員設備,匹配以攝影、記者、文字編輯的小組,并不斷磨合以提高默契程度,在建立良好的反應機制前提下才能第一時間采集現場信息。
8.結語。目前我國各大媒體都在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力求提升話語權,媒體傳播能力是綜合實力的體現,在傳播模式、傳播人員的戰略分配上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電視媒體從業者需要在時代背景下積極轉變傳播思維,提升媒介素養,恪守新聞專業精神,維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作者單位:建昌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胡蕾,劉建勛. 省級電視臺重大突發事件電視直播的思考——以湖北經視“東方之星”沉船報道為例[J]. 新聞知識,2016,01:62-63;[2]陳人歡. 重大突發事件報道 本地電視臺如何作為——以深圳衛視滑坡救援報道為例[J]. 視聽,2016,04:38-39;[3]陳瓊. 地方電視臺記者如何報道好突發事件[J]. 采寫編,2016,02:51;[4]李法貴. 縣級電視臺如何做好突發事件的報道[J]. 新聞傳播,2016,19:87+89;[5]張萍. 搶占信源制高點,突發事件報道中傳統媒體的制勝節點——湖北電視臺2016年防汛報道信源管理解讀[J]. 新聞知識,2016,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