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鋒 李天逸
日本媒體眼中的八路軍與山西抗戰
李繼鋒 李天逸
1937年8月31日,八路軍115師先遣部隊從陜北韓城芝川黃河渡口出發,乘著簡陋的木船渡過湍急的黃河,東進山西。6天前,這支部隊還叫紅軍,其后在三原云陽改編成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擔任正副總指揮。他們率領第115、120、129三個師陸續渡河進入山西境內,從此開始了世界軍事史上頗為神奇的遠征。
八路軍主力所抵達的山西,是華北戰場的制高點。它是屏障大西北的巨大要塞,又是俯瞰華北平原的天然堡壘,山西的戰事關系到整個華北、西北的安危。
從辛亥革命起,閻錫山就成為統治山西的“不倒翁”。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出任以山西為核心區域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不久之后朱德就任該戰區的副司令長官。他們在抗戰之初的合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山西一隅具體而微的表現。對八路軍官兵而言,散落在黃河東岸山間的碉堡能勾起并不遙遠的回憶。一年前,這些碉堡是閻錫山的晉軍抵抗紅軍東征的屏障,如今,它們成了肅立的看客,目送這對廝殺過的對手,共同攜手抵御侵入黃土地的日本侵略者。
當時日本出版的《支那事變畫報》第5輯,曾這樣描述不可一世的日本軍隊如何侵入山西省境內:“越過張家口的察哈爾作戰軍主力部隊,如入無人之境一路前進,于五日傍晚越過察哈爾、山西兩省省境上的長城進入山西省……六日與友軍協作攻陷天鎮城,在山西省的一角掛上了日章旗……山西軍的尸體在山西道路上累累橫陳,皇軍士氣大為高揚?!?/p>
1937年8月3日,距盧溝橋事變不足一個月,由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和東京日日新聞社共同出刊的《中國事變畫報》正式創刊。1937年7月11日,事變爆發四天后,日本內閣決定將這場侵華戰爭定名為“華北事變”。這家雜志最初也定名為《華北事變畫報》。9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這場戰爭正式更名為“支那事變”。該畫報從第4輯起也更名為《支那事變畫報》,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為了抵御日軍侵犯山西,當年交通要道上,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軍服,中央軍、晉軍、川軍等在行軍途中,八路軍也在其中,因為它的前身是紅軍,故更受各方關注?!吨鞘伦儺媹蟆烦姓J:“陜西省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大本營,而山西省正是它的前進基地。”八路軍能征慣戰,在出兵的第一仗平型關伏擊戰中就有出彩的亮相,取得了勝利。
在抗戰的戰略分工上,當時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的軍隊有著互補性。國民黨軍隊承擔了野戰與防守城市的重任,盡管傷亡慘重,但又必須要作出犧牲,否則無法向國人交待,也無法面對國際輿論。共產黨軍隊擅長在側翼游擊作戰。忻口會戰就被認為國共軍隊在軍事上密切合作的范例。
《支那事變畫報》描繪了忻口會戰前的形勢:“忻口鎮的敵陣是欲圖死守太原的閻錫山的最后防線,其兵力由山西軍的主力、為防守太原而火速增援來的四川軍、中央軍、共產黨軍隊以及雜牌軍組成,總兵力約二十萬人,主力置于忻州,從忻口鎮東西的山岳地帶起一直往南,利用險峻地形布設了二、三道堅固防御陣地。”負責忻口正面防御的是衛立煌任總司令的第14集團軍。負責側翼游擊的是朱德任總司令的第18集團軍。那時還未曾謀面的衛立煌和朱德兩位將軍在戰場上各負其責,默契配合,成為忻口會戰獲得巨大戰果的關鍵。他們率領著山西戰場上戰斗力最堅強的兩個集團軍,他們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對山西戰場的穩定至關重要。衛立煌對八路軍的評價是:“我知道八路軍確實是抗日的,是復興民族的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抗日的方法和經驗都非常豐富。”
太原、臨汾失守后,戰事陷入危局,閻錫山退至黃河以西,延安擔心朱德總司令的安全,多次要求他回到黃河西岸,但朱德此時卻表現得無比倔強,他和彭德懷宣布,第八路軍不過黃河,要與華北民眾共存亡。曾到八路軍總部采訪的周立波趕緊用自己的筆,將“第八路軍決定永不過黃河”的決心傳遍了全中國。
朱德擔任了第二戰區東路軍司令,除了八路軍的三個師,還指揮閻錫山與衛立煌撥來的七個半師,多半留在敵后活動?!吨鞘伦儺媹蟆返?5輯對此有相關的報道,稱“盤踞在山西省正太線南面的殘兵敗將們后來在共產黨的指揮下漸漸赤化,正在繼續抗日”。衛立煌率領中央軍留在晉西南的中條山一帶。而朱德率領八路軍總部前往晉東南太行山,雙方互為犄角。日軍對西北的攻勢被遏制,戰線率先穩定下來,山西和陜西交界的黃河成為對峙的分界線,直到抗戰勝利日本軍隊也沒有再能夠越雷池一步。
八路軍的領導深深知道自己的弱點,如果進行曠野上的堂堂之戰或者進行城市據點的攻防戰,他們還不是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的日本軍隊的對手。八路軍先得保存自己,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如游擊戰。這一點從《支那事變畫報》第15輯中也可以得到證實:“由朱德率領的第八路軍(共產黨軍隊)收編地方上的雜牌、殘兵敗將,在山西戰場專門以游擊戰法對抗日軍。”
在山西,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并在日軍的“掃蕩”下能夠存活下來成為當務之急。毛澤東稱這一招為圍棋的“做眼”,一旦一塊棋做成“兩只眼”,就是被對方團團圍住,但對手也無法將其吃掉。《支那事變畫報》驚恐地發現:“山西共產黨軍隊分駐在山西西部、北部、同蒲線沿線、山西東部這四個地區,其最前線設在榆社、五臺、沁源,通過獨特的游擊戰術與進攻山西的日本軍交戰的。共產黨軍隊的勢力一直被看做是其抗日意識、訓練等都要比其它中國軍隊更為強大?!?/p>
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中共敵后根據地,它的存在也令日本軍隊深感頭疼。《支那事變畫報》報道稱:“這盤踞于這一三角地帶的共產黨軍隊以阜平為大本營,經常破壞京漢線及石太線的鐵道,并且還在此地區內通過蘇聯式的方法開展群眾工作,因此在阜平城內設立了邊區銀行辦事處、邊區貿易總局等?!睂@塊根據地狀況,《支那事變畫報》此后報道頻繁。
到1938年4月,八路軍已經在晉冀魯豫等敵后廣闊土地上,發展出10多塊根據地。以此為依托,他們在日軍后方不分晝夜出擊,將其大量兵力牽制在交通線和沿途據點上,以致進占山西南部的日軍第20師團,一度由于交通線被截,補給完全中斷,只能靠有限的空投或搶糧維持。山西戰場成為日軍最無可奈何的地方,當臺兒莊、徐州、武漢方面日軍作戰吃緊時,也難以從山西調兵。
1938年是國共合作最為親密和諧的時期,武漢呈現出的團結抗戰的氣氛給中外輿論留下深刻印象。《支那事變畫報》在1938年刊登過一篇報道,題為《抗日女作家在神戶口出惡言》,寫的是在武漢停留了數月的英國女作家弗雷達·阿特利在從中國赴美國時,秘密乘從香港出發的加拿大女皇號,該船??吭谌毡旧駪魰r,日方在其護照上蓋上表示禁止其上岸的紅色印章。阿特利當即表示:“我不知日本的想法,然而勝利終究將屬于中國,其力量正在不斷變強?!薄吨鞘伦儺媹蟆返?8輯注意到共產黨在全國政壇上的活躍:“以抗日同盟為目標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兩者最近在漢口協商了合作計劃……另外共產黨機關報《新華日報》公然創刊,連日高揚起促進抗日同盟的氣勢。這樣看來中國的抗日計劃以國共聯合戰線為契機變得更加具體”,“事變后,從抗日政權的動向來看,參政會的設立,焦土作戰的實施,游擊戰的展開,都傾向于在共產黨的主導下行動,且今后的趨勢會越來越強”。

晉察冀軍區部隊攻克淶源縣東團堡后,戰士們在內長城烽火臺上歡呼勝利
武漢失守后,中日雙方進入漫長的戰略相持時期。敵后戰場的重要性迅速提升,共產黨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增強。該畫報第55輯刊載《中國共產黨最新的動向》一文,對1939年的中共戰爭指導有如下的分析:“在國共關系中的實力對比中,共產黨并不具備強大的實力,事實上依舊是蔣介石的國民黨擁有壓倒性的實力。然而國共實力的相對關系,隨著事變的進展而逐漸發生量變與質變,不可忽視的是共產黨的實力正漸漸上升。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此次事變使得構成抗戰中國之抵抗力的重要因素——民族團結的力量——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共產黨極大程度上巧妙地把握了民心?!?/p>
在山西的一個縣里,常常被分成三個部分:國民黨控制區、共產黨控制區、日本人控制區。三者的邊境是模糊的、犬牙交錯的。淪陷區的爭奪異常激烈,《支那事變畫報》直言不諱地寫道:“我們以八纮一宇的理想、東亞新秩序的建設思想為理念,以取得民眾的信賴、獲得民心為目標不斷努力著。與我們的理念相對抗的敵方既有信奉三民主義的國民黨,又有信仰共產主義的共產黨,目前三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思想戰正在支那國內激烈地開展著?!?/p>
作為中國軍隊,中央軍、八路軍、閻錫山的部隊既互相合作,也互相競爭,這種競爭從口頭批評發展到了1939年開始兵戎相見的嚴重事態,也就是“摩擦”與反“摩擦”?!吨鞘伦儺媹蟆返?9輯載文稱:“據現場方面的報道,似乎去年秋天以來在山西省內閻錫山的軍隊與共產黨的軍隊之間屢次發生猛烈交鋒?!崩习傩罩С帜軌虮Wo他們的政權,而共產黨人恰好是日本人最強硬的對手。閻錫山的力量一直在山西陜西的邊境處生存著,但呈現出頹勢,有一度時期,閻錫山幾乎就要向日本屈服?!吨鞘伦儺媹蟆吩u述道:“不用說山西省內從鐵道沿線到省內要塞悉數掌握在皇軍手里,因此敵人只能藏匿在陰山山脈至呂梁山脈的高原地帶,但他們的勢力可以說是相當不容小視,尤其近期傳聞閻錫山勢力式微,共產黨軍隊勢力日益猖獗,因為無論從哪個方面看來我們都必須要密切注視著山西省動態?!?/p>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爭曠日持久,該畫報關于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以及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報道越來越頻繁,還附有許多分析文章。
1940年8月,百團大戰的爆發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敵后發展的驚人成果?!吨鞘伦儺媹蟆返?9輯中這樣描述八路軍在華北的發展:“盤踞在華北地區的中國共產軍,主要包括山西省西部的賀龍軍、徐向前率領的山東挺身隊、冀南和太行山地區的劉伯承軍,以及聶榮臻為總司令的晉冀察軍。他們有一套獨創的游擊作戰技巧,加上巧妙的紅色思想宣傳,在華北地區如同癌細胞一般擴散著。”此外,這期畫報還特地為八路軍將領聶榮臻、劉伯承、呂正操等編了一個小傳。那一年,蔣介石要求共產黨武裝力量北移,導致國共矛盾急劇惡化。《支那事變畫報》第91輯注意到這種狀況,描述道:“當下,蔣介石讓共產黨移至我軍占領區域物資匱乏處駐扎,這無疑讓共產黨自取滅亡,共產黨對此不予理會,雙方矛盾逐步激化。”
1941年春,日軍大敗在晉西南中條山堅持了多年的中央軍?!吨鞘伦儺媹蟆返?9輯提到:“今年春天的晉南戰役上,蔣嫡系勢力的殘兵被趕至黃河以南。以此為轉機,中國共產軍成為了現今唯一一支殘存的抗日勢力,晉察冀邊區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根據地?!比A北日軍將晉察冀邊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圖謀將其拔除,集中大軍“圍剿”。日軍提出“此次作戰的目的就是徹底摧毀晉察冀邊區的抗日勢力。我軍投入了迄今最大的兵力,拉起南北三百公里、東西四百公里的巨大包圍網,鑄造了二重、三重封鎖部隊,實施徹底的殲滅作戰。同時,與軍事作戰相呼應,我軍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工作的政治工作班、資源調查班也在積極開展工作。這是前所未有的全軍作戰”,“我軍計劃一舉殲滅聶榮臻麾下四萬共軍,徹底摧毀紅軍根據地。7月7日,皇軍召集全部華北軍開展了治安強化運動,與此同時,皇軍部隊于8月14日展開行動,中原會戰以來最大規模的包圍戰拉開序幕”。承受日軍重壓的八路軍及敵后抗日根據地雖有所損失,但依舊在山西堅持抗戰,并在整個華北發展力量打擊日軍。朱德、彭德懷佇馬太行山,指揮華北各地敵后的抗日戰爭。八路軍總部一直在太行山,直到取得抗戰的勝利。
山西的抗戰,是抗日戰爭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山西的抗戰富有創造性,抗戰中的各種戰爭類型大多在這里先出現。如平型關漂亮的伏擊戰、忻口頑強的陣地戰、遍及全省的游擊戰等等??梢哉f,山西的抗戰是整個抗戰的縮影。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