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飛,王國青,高春雷
(蠡縣醫院,河北 保定 071400)
低分子肝素與利伐沙班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
趙小飛,王國青,高春雷
(蠡縣醫院,河北 保定 071400)
目的 比較低分子肝素與利伐沙班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方法 研究對象為我院收治的119例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并隨機分為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59例。對照組給予利伐沙班,試驗組給予低分子肝素。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和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結果 試驗組的有效率為96.67%較對照組的77.97%高,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6.67%(4例)較對照組的22.03%(13例)低,差異均顯著(P<0.05)。結論 低分子肝素較利伐沙班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髖關節置換術;低分子肝素;深靜脈血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發生骨折、骨性關節炎以及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可靠的治療方式。然而,深靜脈血栓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出現的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1-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家致力于研究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最佳方法。臨床上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藥物有很多種,例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凝血因子抑制劑等[3-4]。基于此,本研究對低分子肝素與利伐沙班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比較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9例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并隨機分為試驗組60例和對照組59例。試驗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61.2±5.6)歲,左髖34例,右髖26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女28例;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61.3±5.5)歲,左髖33例,右髖26例。兩組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預防方法,術后3天醫生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適當的肌肉鍛煉和關節活動,并按摩下肢腓腸肌,術后一周患者可依據醫生指導進行屈膝抬腿等活動。對照組給予利伐沙班,術后12 h后口服10 mg/次,每日一次;試驗組給予低分子肝素,術后12 h后對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日一次,治療28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和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4 判定標準顯效
臨床病癥明顯好轉,無深靜脈血栓形成;有效:臨床病癥有所改善,有輕微深靜脈血栓形成;無效:病癥無好轉,形成深靜脈血栓。總有效率=1-無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SPSS 19.0軟件處理,以P<0.05為差異顯著。
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6.67%較對照組的77.97%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試驗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6.67%(4例)較對照組的22.03%(13例)低,差異顯著(P<0.05)。

表1 臨床效果比較 [n(%)]
由于人口老齡化加重,發生骨折、骨性關節炎以及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逐年上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經過多年臨床應用已經發展成為人們值得信賴的治療方式。一旦發生此類疾病人們多選擇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緩解病情。由于手術后長期臥床以及手術的應激因素等導致靜脈血流減慢,極易形成栓塞。一旦病情嚴重造成肺部栓塞,不僅拖延了病情恢復時間,甚至可能會危及患者性命[5]。臨床上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藥物有很多種,例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凝血因子抑制劑等。其中,低分子肝素鈣可以選擇性的對抗凝血因子,可以較小程度的影響到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有研究表明,注射低分子鈣素需要不同的部位注射,并且有計劃有正確的方法,較利伐沙班能更好的提高低分子鈣素預防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有效率。此外,對需要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手術期間應用三個不同劑量的低分子肝素,結果顯示應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降低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和減少血流量。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較利伐沙班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1] 趙東風,蔣俊軍,劉欣偉,等.低分子肝素鈣與利伐沙班預防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對比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3,41(5):537-538.
[2] 涂澤松,包杭生,馮宗權,等.骨一方聯合低分子肝素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作用[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2(2):199-200.
[3] 蔡振存,常錦秋,樸成哲.應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1):13-14.
[4] 吳 歌,李貴斌,戴 彬,等.利伐沙班與低分子肝素鈣預防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性與安全性[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1):5.
[5] 楊佐明,劉曉明,戴士峰,等.低分子肝素預防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療效觀察[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9):1058-1061.
本文編輯:吳 衛
R969.4
B
ISSN.2095-8242.2017.025.4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