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多壽
在臨床上,患者往往希望能以最小的損傷來換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對于神經外科來說,患者的理解就是頭上切的口子小就屬于“微創”,實際上這是一個錯誤的理念。如果很大的瘤子采取一個很小的切口,醫生在操作的時候就會遇到很大的問題。首先,對這個腫瘤的顯露是非常困難的,另外對周圍的重要結構包括神經、血管也難以分辨,手術中會對周圍的腦組織進行牽拉,這就會給病人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也許這個瘤子切完了,頭皮切口非常小,實際在手術當中對腦組織的損害是非常大的,這不叫“微創”。手術中,醫生對腦組織的保護是最根本的,可能會把頭皮的切口開得非常大,但是把瘤子切除得非常充分,對腦組織的牽拉也非常小,對神經血管的保護也非常好,這樣才叫微創的神經外科手術。所以患者不要有誤解,認為切口越小越是“微創”,實際上并非如此。
長期過量喝酒必然傷肝。肝臟受損是不可逆的,目前任何一種藥物都無法使之復原。因此只有“戒酒護肝”之說,而沒有“解酒護肝”法。“解酒護肝”的概念或許只是迎合了長期過量飲酒者的心理需要而已。
“解酒護肝”產品多采用中藥配方,但根據中醫理論,護肝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辨證。有的人肝陰虛,有的人肝火旺,用藥是不同的。而很多這類產品在宣傳上卻標注著“適合各類肝損傷人群”,適用人群如此廣泛恰恰說明它不可能有藥療作用。
預防醉酒倒是可以喝點牛奶,乳制品與酒精混合后促使蛋白質凝固沉積,在胃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隔離酒精在胃內的進一步吸收,減輕醉酒程度。同時乳制品中豐富的鈣可有效緩解酒后煩躁。

“老人家,這是您訂的餐。”當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將手中的飯菜遞到合肥市翠微北苑的王傳福手中后,78歲的老人掏出一張卡,像年輕人刷卡消費一樣,瞬時完成付款。
今年3月,合肥市民政局開始在高新區試點開展居家養老電子化結算工作,電子服務券代替紙質服務券。每月月初,6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券都會打到服務對象虛擬的賬戶上,服務對象可以通過電話,通知相關服務機構及時上門為其提供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維修、醫療保健等綜合服務,整個過程無需紙質申請,無需現金往來,安全方便快捷。
電子化結算以來,一方面省去了老人每月到社區領取服務券的麻煩,避免服務券的丟失,提高了服務券的使用效率,還節約了服務券的印刷成本。同時,服務機構根據養老平臺系統自動生成的報表、機構服務工單、區級服務考評表與政府進行資金結算,大大縮短了周轉時間,提高了服務機構的積極性和服務效率。
中國營養學會近日公布《中國肥胖預防與控制藍皮書》,我國成年人的超重率達到30.1%,全國約有4.4億成年人超重,其中近1.3億人肥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專家建議成年人要控制腰圍,男性不超過90厘米,女性不超過85厘米。
肺:保質期20年
肺活量從20歲起開始緩慢下降,到了40歲,一些人就開始氣喘吁吁。30歲時,男性每次呼吸會吸入946毫升空氣,而到70歲,這一數字降至473毫升。
和學生小王聊起目標這個話題,他告訴我,小學入學的時候,他制訂過目標,但是沒達到。自己不肯認輸,于是再次制訂目標,可不知道為什么還是沒有達到。后來請爸爸媽媽幫忙,并監督自己,但最后還是以失敗告終。一次次失敗之后,小王現在看到目標就“過敏”。所以,我們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我們的目標隨著我們一次次的失敗被拋棄了。
大腦和神經系統:保質期22年
22歲以后,大腦中的神經細胞會慢慢減少。等到40歲后,神經細胞將以每天1萬個的速度遞減,從而對記憶力及大腦功能造成影響。
乳房:保質期35年
35歲后,隨著女性體內雌、孕激素水平減少,乳房逐漸衰老、下垂。40歲后,乳暈會急劇收縮。
骨骼:保質期35年
25歲前,骨密度一直在增加,35歲后骨質逐漸流失,進入自然老化過程。尤其是膝關節、髖關節、腰、頸、脊柱等很容易出現疼痛、炎癥或病變。
心臟:保質期40年
心臟40歲后開始衰老,向全身輸送血液的效率逐漸降低。很多人的心腦器官常年高負荷運轉,再加上各種不良生活習慣,血管在50歲左右逐漸硬化,容易突發心肌梗死等急癥。45歲以上的男性和55歲以上的女性更要注意心臟疾病。
腎臟:保質期50年
腎濾過率從50歲開始減少,逐漸失去夜間憋尿的功能,需要多次跑衛生間。75歲老人的腎濾過率是30歲時的一半。
腸道:保質期55年
健康的腸道可以在有害和“友好”細菌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腸內“友好”細菌的數量在55歲后開始大幅減少,這一幕尤其會在大腸內上演,導致消化功能下降,腸道疾病風險增大。
肝臟:保質期70年
肝臟似乎是體內唯一能挑戰衰老進程的器官,肝細胞的再生能力非常強大。如果捐贈人不飲酒不吸毒,沒有患過傳染病,一個70歲老人的肝也可以移植給20歲的年輕人。
氨基酸口服液、深海魚油膠囊,各種打著“補腦”“改善記憶”的保健品最近進入熱銷期。國家食藥監總局作出消費提示: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物,我國尚未批準過任何“補腦”保健食品,市面上聲稱保健食品的“補腦”功能存在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只需一滴血,甚至一點唾液,就可以得知自己未來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這種醫學診斷方式被稱為“基因測序”。中科院“百人計劃”成員林文楚說,從醫學的角度,除了外傷引起的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基因息息相關。比如癌癥,可能是遺傳了父母有缺陷的基因,也可能是輻射、吸煙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導致。
比如女性高發的乳腺癌,在人體內擁有兩個基因,分別是BRCA1、BRCA2。一旦基因檢測發現這兩個基因有突變,就意味著人體的腫瘤抑制蛋白出了問題。
今年,安徽省本土第一家基于高通量測序的腫瘤分子診斷實驗室正式掛牌,將為省內居民提供腫瘤的預防、篩查等服務。只需要一滴血,哪怕一點唾液,你就能拿到一份個性化的《人體易損件使用說明書》。
基因檢測雖神奇,但并不能代替體檢。普通體檢主要針對人體已經出現的臨床病變進行檢查和診斷,從而確立疾病的治療方案。基因檢測是在健康的時候查出隱藏的“基因地雷”,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的風險,目的是早知道、早預防,讓本來要發生的疾病不發生、少發生或晚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