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一種不斷學習的過程,亦是一種自我提升的藝術。如金石甚妙的“三本大書論”讓我們懂得,人的一生要讀書架上的“有字之書”,讀天地之間“無字之書”,讀人世間最有靈性的“心靈之書”。正所謂“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唯有在讀書中感悟,在實踐中運用,在感悟中升華,才算是讀透了人生這本書。
現今的人類能夠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祖先發明的文字功不可沒。如果沒有文字,僅僅通過口口相傳,很難想象今天的人類文明會發展到如此繁榮的程度。有字之書,就是人類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人類社會古今中外的經典,是人類用知識壘就的思想大廈的階梯。愛迪生說:“書籍是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世代相傳,更是給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禮物。”好書可百代吟誦傳頌,實為瑰寶。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人高雅,使人明智,我們觀書中人之追求,悟人生哲理,猶如明燈般照亮人生前行的路。史冊行列間,我羨三國風流人物孫策,以孤童子東渡,四年多間戰無不勝,斗轉千里,豪杰歸附,用智勇謨斷平定江東,何等高視闊步,英風激昂!孫郎之動人,讀之不禁酣暢淋漓,豪情頓生。倘若目不識丁,你就如跌落進只能看到頭頂一片天空的深井里,而你讀“有字之書”,滿腹經綸,它就為你提供了一雙翅膀,讓你飛出井底的荒蕪。
“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人的一生同時應該讀一本“無字之書”——社會的經驗之談。比如為人處事應以信譽為先。人不信不立,古有呂元膺辭退棋友,晉文公退避三舍,傳為佳話。而相反,像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最后落個身死覆國的下場,為后人恥笑,豈不悲哉!當你立足于社會,經歷過的人和事為你提供寶貴的社會經驗,使你意識到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正如楊絳先生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人無完人,人的品德、性格從生下來就各有缺陷。然而寶貴的社會經驗促使你一步步成長,一點點改變。社會的經驗之談還有很多,其積薄而厚,聚少而為多。由此可見,讀懂這本“無字之書”尤為重要。
每個人該讀的“心靈之書”因人而異,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僅適合你自己。沒有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所謂“心靈之書”,就是在書里起伏,掩而不聽那塵世喧囂,塑造人的精神思想,形成升華心靈的高尚品德。有詩云:“去如屈子悲長放,歸似虞翻氣不除。”此來稱贊屈原與虞翻雖遭貶謫,但傲骨品德猶存。當今社會,堅守內心最后那份高貴和尊嚴格外珍貴,不管在何種境地我們都要有魂至心靈的氣節與高尚品格。縱使處境再艱難,不使我心蒙塵土。
想要除去田里的荒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想要除去心靈的荒蕪,讀書是對心靈最好的洗禮,對人格的凈化。惟有讀好“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在閱讀中感悟道理,在實踐中成長,在社會中擁有升華心靈的高尚品德,才能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
【點評】1.結構整齊。本文用五個段落構筑成篇,結構整齊,形式完整。每段開頭都用名人名言或詩句,引用論證,構成了段落之間的排比效果,增強了氣勢。
2.論點鮮明。文章開頭便提出了“感悟、實踐、升華”的論點,對應“書架上的有字書、天地間的無字書、人世間的心靈書“這三種大書,“唯有在讀書中感悟,在實踐中運用,在感悟中升華,才算是讀透了人生這本書”更是論點鮮明,與結尾“在閱讀中感悟道理,在實踐中成長,在社會中擁有升華心靈的高尚品德,才能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形成呼應。
3.論證合理。本文通篇以道理論證,但是不顯空洞、乏味,字句入心,究其原因,在于論證合理,絲絲入扣,從生活實際、個人感受出發,語境貼近當下以及學習、生活,論證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