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華
常言道:“文章自古無憑據,唯愿朱衣暗點頭。”高考作文從命題原則到評分標準,再到閱卷規則,都有其特殊性。高考作文的最大特點便是“遵命”和“逢迎”,即考生要遵從、迎合命題者的意圖和閱卷者的心理去進行寫作。“畫眉深淺入時無?”全由“朱衣人”一錘定音。這就決定了高考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稍不留意就會暴露“軟肋”。那么,高考作文有哪些“軟肋”呢?又該如何避免這些“軟肋”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來的高考作文閱卷經歷,給廣大考生總結如下:
卷面如臉面,是閱卷老師對作文的第一印象,它直接影響閱卷老師的心理和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對作文的分值多少起關鍵作用。高考閱卷天氣熱、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而且每一篇作文的批閱時間很短。那些東涂西抹、龍飛鳳舞、字跡潦草、難以辨認的作文,其“臉面”本來就有礙觀瞻,再掃描放大到計算機中,留給閱卷老師的印象可想而知。可以說每位閱卷老師都沒有耐心、沒有精力、沒有時間仔細辨閱,只好憑直覺評分了事。換一個角度說,一動筆就隨意涂抹、龍飛鳳舞的學生,不但會影響閱卷老師的情緒,還會被認為語文基礎差或態度不端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分當然會大打折扣。
處方:古人云:“字如其人。”書寫——展示個人的名片。因此,同學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這方面的訓練,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做到書寫工整美觀,標點符號正確規范,卷面整潔清晰。答卷時要沉著冷靜,字斟句酌,慢慢書寫。在字體選擇上最好是寫楷體字,因為行書對一般人來說比看楷書費勁大。即使不會寫楷體,也要一筆一畫,寫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力求規范、端正、美觀、整潔。作文寫好后,盡量不要改動。萬一出現了錯別字、用詞不當等情況非修改不可,也不能使用修正帶和涂改液,應當用標準改錯符號修改,不要隨便涂鴉,把卷面弄得又臟又亂、面目全非。
題目猶如文章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高考作文閱卷中,我們發現不少考生所擬標題平淡乏味,千篇一律,令人望而生厭。具體表現在:一是題文不符,即題目與文章要表達的內容缺少必要的關聯或題目與所選的文體不一致;二是過于寬泛,大而不當;三是了無新意,平淡得像白開水一樣,索然無味。更有甚者,一些考生由于粗心大意忘記寫標題。雖然評分規定無標題扣2分,但實際結果卻遠非2分。沒有標題首先就在閱卷老師心理上投下一道揮之不去的陰影,無形之中就會降低作文分值。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一個考場30份試卷的作文,按保留和隱去標題兩種類型讓閱卷老師分別予以打分,結果平均分數竟相差8分以上。
處方:俗話說“秧好一半谷,題好一半文”。好的標題應當簡潔醒目,準確生動,富有個性,能收到引人入勝、先聲奪人的效果。高考或平時的作文中,不少同學是先寫正文再補標題,這樣至少有兩個弊端:一是所補的標題不一定切合所寫的內容,二是到末了往往由于時間緊迫而忘了寫標題,從而導致失分。所以考場作文一定要在審題立意之后,迅速擬一個合適的標題。再者,所擬寫的題目要盡可能地切中中心,不要簡單地把話題或材料的對象作為題目,如《誠信》《成功》等這樣的題目僅僅是把材料談論的對象作為題目,我們不妨把題目的范圍縮小,最好能體現文章的中心,比如《誠信,人生的通行證》《成功=責任+勤奮+堅持》等。
高考作文在字數上有明確要求:不少于800字。可是作為閱卷老師,我痛心地發現,每次高考作文都有不少學生因字數過少而丟分。作為一名高中生,無論寫什么樣的文體,沒有八百字就不足以清楚、完整地記敘事件,刻畫人物,闡明道理。雖然評分標準規定,不足800字時每少50字扣1分,而實際情況是字數明顯偏少,就不是50字扣1分的問題,而是不用閱卷就要先扣去一半甚至更多分數。字數偏少往往被認為文章內容單薄,思路狹窄,作者寫作能力差,因而分數很難上檔次。當然文章篇幅過長,洋洋灑灑千字以上,給人一種臃腫龐雜的感覺,也很倒閱卷老師的胃口,這就避免不了印象上的失分。
處方:高考作文要把握住篇幅,以900字左右為宜。這樣,既能彰顯出文章的非凡氣質和豐厚蘊意,又能省出更多的時間去做基礎題和閱讀題。對于字數偏少的情況,可以采用下列補救方法:一是增加細節描寫,這樣處理往往還會增強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二是增加抒情和議論的句子,這樣處理還會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三是增加敘事的數量,當寫一件事字數不足時,可根據作文要求再寫兩三件事;如果是議論文的話,可以增加論據,或從另一個角度深入一層論述論點。對于那些喜歡寫長文章的學生來說,要學會概括和大膽取舍,過程性的文字不要太多,能跳過去的就跳過去,要相信閱卷老師的理解能力。
偏題跑題是作文的致命“軟肋”,是作文得低分的重要原因所在。出現偏題跑題現象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審題抓不住關鍵詞,這樣在寫作時就抓不住重點,容易造成偏題;二是完全拋開題目、另起爐灶而造成跑題;三是為了標新立異、出奇制勝,反彈琵琶而導致否定話題,如“美就在身邊”,有個考生在文中寫到:“現代社會人們的環保意識極差,城市污染嚴重,鄉村垃圾遍地,哪里還有美?”這豈不是對話題的否定?怎能得高分?還有一部分考生沒有仔細審題的意識,看一眼題目就急于動筆,有的考生考前背過一些范文,一到考場就往里套,不仔細審題,這樣最容易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傾向。
處方:同學們一定要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看到題目后至少要用三五分鐘的時間把題目及要求認真審視幾遍。審題時要抓住關鍵詞,把握題目的本質內涵,然后確定文章的主題,再根據所確定的主題組織材料寫作,這樣就不會因審題失誤而追悔莫及了。另外,行文時要注意扣題點題,“一步三回頭”“回眸一笑百媚生”。筆者閱卷的經驗是,考場作文下筆點題至關重要,一般情況下,三兩句話直奔主題,要比寫一段話還沒點題得分率要高得多,再加上一個思路清晰、內容詳實的“豬肚”和一個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的“豹尾”,得一個中上等分已成定局,若平時再有一個好的作文功底,得一個高分就毫無疑問了。
在高考作文閱卷中,我們發現不少考生作文選材單一,內容空泛,難以上檔次。一些考生由于平時缺少生活積累和閱讀沉淀,“故紙堆里尋舊貨”,寫來寫去都是那么幾件事,談“成敗”,必舉例“愛因斯坦的小板凳”;論“勤奮”,必講述“達·芬奇畫蛋”;說“毅力”,必演繹“張海迪立志成才”……這些材料不可謂不典型、不準確,可就是難以讓閱卷老師怦然心動、擊節叫好。為什么?因為這些材料實在太陳舊,用得實在太濫了,導致陷入“套板反應”的誤區。還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缺乏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感,胡編亂造,天馬行空,“假大空”,言之無物,無病呻吟,記“流水賬”,洋洋灑灑一大篇,讀來味同嚼蠟。
處方: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文就是寫生活。當下中學生的生活面狹窄是不爭的事實,那么是不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就真的無法走進學生的生活呢?其實不然。一朵鮮花,一叢野草,一縷幽香,一灣碧溪,一襲云彩,一陣鳥鳴……就是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線;一曲生命贊歌,一幀活動剪影,一次風采展示,一則公益廣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風景線。如果仔細傾聽,認真觀察,用心欣賞,細細品味,深刻感悟,學生的生活還會因空間的狹窄而貧乏嗎?
關注生活小事,講述熱點時事,挖掘身邊善事,寫出獨特往事,這樣的作文才“接地氣”“聚人氣”,才有“新鮮感”和“時代感”,才能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立意膚淺雷同是高考作文中的通病。不少考生寫作文總是喜歡人云亦云,別人怎樣認識,他也怎樣認識;別人怎樣寫,他也怎樣寫。沉淀在生活中的豐厚的“美”全被幾個“定型”的主題所淹沒,“千人一面”的中心,“千曲一腔”的主題。還有部分考生只關注身邊的俗情瑣事,拘泥于生活的無聊和煩惱,甚至存在錯誤和糊涂的思想觀念,作文立意不高,不深刻,得分自然很低。更有些考生喜歡寫戀愛和網絡題材的作文。這里要特別提醒廣大考生注意,這類題材是高考作文的禁區,千萬不要涉足。因為中學生戀愛或沉溺于網上虛擬空間是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所不允許的,歷來備受垢病。所以這類作文無論考生寫得如何纏綿悱惻,真摯動人,也得不了高分。
處方:“以汪洋恣肆之筆,寫濟世為民之文”。高考作文,應當思考人生,洞察社會;應當放眼宇內,面向未來;應當察古今之變,究興亡之道,悟得失之理。筆下可描繪高山大河的壯麗,可抒寫報國為民的理想,可贊頌至善至美的情操。“思想健康、態度積極”是考試作文的一條重要的評分標準,如果考生的作文思想不健康,即使他寫得再精彩也不會得高分。“思想健康”不是要你在文章中寫假話、大話、空話、套話,而是要你說真話、顯真心、抒真情、發真感。那些只講私利缺乏社會公德,或者不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主旋律的偏激的觀點,都是不健康的,考生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由于近年來對抄襲之風的撻伐,一些考生不敢明目張膽地抄襲了,但由于考生生活貧乏、思想蒼白,盲目模仿,套作宿構之風卻屢禁不止。在高考作文閱卷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考生套作《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雜志或作文刊物中的文章。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一篇文章你套他也套,“撞車”現象非常嚴重。還有些考生平時熟記一些“經典”故事,考試時添頭加尾,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加上幾句話題詞,以示扣題,敷衍成文。更有甚者在考前苦背數篇“范文”,考試時生搬硬套,結果被認定為抄襲。對于套作宿構,閱卷老師都深惡痛絕,這樣的作文一般被判為三類及以下,即最高不超過40分。
處方: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寫好文章,必須多讀書,多積累。考生平時除了多讀讀名家大師的文章外,還可以多看看一些報紙雜志和高考優秀作文,學習借鑒別人的選材、立意、構思、布局和語言表達,并在自己作文時加以靈活運用。廣大考生要正確處理模仿與創新的關系,在模仿中創新,在創新中模仿,模仿的目的是為了創新。模仿的要義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絕不是原封不動地抄襲或依葫蘆畫瓢式的生搬硬套,它是根據范文進行的一種再加工。陶行知先生有句經典名言:“仿我者死,創我者生。”形象地指出了模仿與創新從死到生的發展道路。切記,要想真正寫出自己的文章,還需要創新。
一些高考作文,立意不錯,內容也充實,選材和構思也很新穎,可就是得不了高分,很難突破50分,這主要是由于語言貧乏,缺少文采。從高考作文閱卷的情況來看,有的考生文白夾雜,一會兒文言文,一會兒白話文,不倫不類;有的考生誤將垃圾語言當時尚,中文、洋文、網絡語言夾雜,畫虎不成反類犬;有的考生空話大話連篇,將生活中普通人的對話“偽圣化”;有的考生盲目搬用流行歌曲、港臺影視和往屆高考佳作中的套話,浮靡空泛;有的考生句式呆板,看不到設問、反問、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從頭到尾一律用陳述句交待……這樣的語言怎能使文章增色呢?這樣的作文怎能拿高分呢?
處方:孔子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是說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考場作文,語言和內容是閱卷老師最為看重的兩個方面,也是體現考生寫作潛能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高中生的作文語言而言,首先應做到簡明、連貫、得體、準確,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達到生動、形象、感染力強。寫作中,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選擇句式,化詩入文,引用名言警句等,是增強文章的審美含量、增加文采、提升品位的重要手段。需要特別提醒廣大考生的是,高考作文評分非常嚴格,根據教育部考務要求,考生應一律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語言進行寫作,切勿使用網絡語言,或者文白夾雜、英漢夾雜,用英語來表達人物對話。否則,最容易造成作文大量失分。
高考作文得分低,很多是由于思路不清、沒有章法而造成的。有些考生匆匆看一眼作文題后提筆就寫,寫了第一段,不知道第二段該寫什么,“腿上綁鈴鐺——走到哪兒想(響)到哪兒”,結果文章七零八落,支離破碎,形神俱散。現在很多考生都有寫作散文化的傾向,最常用的就是類似朱自清《春》中“幾幅畫”式的構思,有的稱其為“板塊組合式”結構。這種結構確有很多好處,比如說條理清晰、方便閱讀。但有許多考生在采用這種結構時,不注意材料的內在聯系,也沒有過渡和照應,只是將材料雜亂無章地羅列堆砌在一起,勉強拼湊成一篇作文,這是很多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所在。
處方:進入考場,瀏覽完作文題目后,要給自己充足的構思時間,不要急于動筆。作文前先解決三個問題: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寫一篇什么樣式的文章?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寫這篇文章?明確作文的主旨、思路、語言,才能寫出好作文。寫作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最可怕的是文章寫到一半,又想另起爐灶。這時不但作文格子不夠,沒地方寫了,而且時間沒了,心情壞了,斗志也丟了。筆者的經驗是寫作時要先列一個簡單的提綱,讓腦中浮現出基本脈絡和框架,防止“擠牙膏”,寫寫停停,邊寫邊改。要貫徹一個主題、一種構思、一條思路。一旦主題已明、構思已定、思路已清,就要聚精會神,一鼓作氣,一氣呵成。
在高考作文閱卷中,令我們頗感意外的是,不少考生文體意識不強,“四不像”的作文居然還不少。比如,有的作文看起來是在談觀點、講道理,有論點,有論據,應該算是議論文,可作文的主體部分卻是在敘述一件事情,來龍去脈,一一道來,情節細節,一應俱全;有的作文看起來是在寫人記事,應該算是記敘文,但時間、地點、事件等記敘要素要么語焉不詳,要么丟三落四,而在作文的開頭與結尾,卻有幾大段的議論,穿靴戴帽,喧賓奪主。……這樣的作文,整體結構似議論文又像是記敘文、似記敘文又像是議論文,在形式上顯得非驢非馬、不倫不類,所表達的中心自然也是非此非彼、不清不楚了。因而,這類考場作文丟分現象十分嚴重。
處方:近年來高考作文淡化文體,常有“文體不限”的要求,這有利于考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但淡化文體,不是不要文體,放手寫不是隨便寫。“文體不限”是指高考作文不限于一種文體,考生有選擇文體的自由,可以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如長于理性思維、雄于論辯的考生可選議論文,長于形象思維、善于記事寫人的考生可選記敘文,長于寫景狀物抒情的考生可選散文,長于聯想和想象的考生可選童話、寓言或故事新編。另外,“自選文體”還要看自己用哪種文體寫作擁有的材料更多、更充足。如果缺乏材料的話,即使是自己擅長的文體,也要考慮放棄,這就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總之,高考作文要有文體意識。
以上歸納的十大“軟肋”,希望引起廣大師生的警醒。當然,考場作文中的“軟肋”還有很多,如“有意無意,泄露信息”“張冠李戴,引用錯訛”“言辭武斷,褒貶不當”“脫離實際,刻意求異”“態度消極,情緒偏激”等等,筆者不再一一贅述。對這些“軟肋”的根治,一方面是考生在考場上要注意避免,更重要的是平時寫作文時在這些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平時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考場上加以注意,以上“軟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