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
中國制造就數量而論,在差不多一半的工業品品類里都是世界第一。但在世界品牌100強的排行榜上,還寥寥無幾。在很多行業,人們都在問,為什么中國是數量大國但不是品質和品牌大國?
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就是要從博大走向精深。這里有巨大的改善空間和成長空間。
我們的差距在哪里?
那么,什么是精深的東西?精深的東西是核心技術,是讓一個產品真正運轉起來、具有內在控制性的關鍵技術。比如芯片。2015年7月27日,李克強在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時說,中國科學實力已經很強大,但仍有不足的地方,目前每年要因為芯片進口花費2000多億美元,這筆錢與每年進口石油花費的金額差不多。
一枚小小的高通芯片的價格可能是六七十美元,一個集裝箱的芯片價值可能等于中國駛出的若干艘巨輪上的全部襪子和鞋子的價值。這就是博大和精深的區別。
中國經濟為何博大而不精深?我在關于中國商業文明的研究中曾經提出過:中國人在造富斂財、出人頭地方面的驅動,遠遠超過研發好產品、改變世界的興趣與熱愛的驅動。中國今天呼風喚雨的商業領袖,創新喊得震天響,但多是商業模式的炫耀,真正有發明創新氣質的不多;中國有大市場,只要模仿加上忽悠,就能掙到easy money,沒必要苦苦做產品;企業長期喜歡“市場換技術”,讓外資企業交鑰匙,卻喪失了技術研發的載體;中國對創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長期不足,既然靠尋租、補貼和地方保護等“不正當的手”也可以“成功”,既然機會主義可以掙大錢,誰還有耐心點點滴滴去積累技術能力?
精深國家需要精深企業
中國歷史上并非沒有精深的產品,比如陶瓷和絲綢。今天中國的消費者也遠不是只有低價的偏好,而是越來越講究、越來越追求品質。拿無印良品(MUJI)為例,2015年他們在中國實現了63%的增長,遠高于零售業的平均增速。
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說,無印良品的產品之所以讓人感到舒適,是因為讓人在觸摸之前,首先就產生一種“這個東西真的很好”的視覺意識,讓人先產生美感,再去實際使用和觸摸。
我有一次在一家鐘表店買上海牌手表,售貨員從地上的一個袋子里拿出一個盒子給我打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為什么我們的精深產品與服務成為稀缺品?可能就是從很多小節的縫隙中,流失了價值。
兩個故事
最后,講兩個小故事吧。
一個是幾年前從臺灣《商業周刊》上看來的。京都有一家帆布包的生產企業“一澤帆布”,手工制作,比LV還搶手。公司職員不多,從20歲出頭到90多歲都有,沒有所謂退休年齡,只要有心就能一直做下去。職員流動率很低,有人在外邊等了三年才進來。怎么進來?社長信三郎說:“我只問他們一句,‘你會不會從一數到一百?如果他可以很有元氣數完,這個人就能用。有快樂的職員,工作氣氛好,才能做出好的包?!彼f:“我們不該成為什么都會做的人,而是你只會做這個,但有絕對不會輸于人的自信?!?/p>
一個是瑞士Hublot創始人Biver告訴我的。這位做了一輩子鐘表的老人有一個私人農場,有一次給我們送農場做的奶酪。我問他為什么要買農場?他說:“我發現瑞士很多好的表廠最早都和農場有關,原因是瑞士的冬天特別長,而冬天基本沒什么農活,農夫們都在室內活動。做表需要特別的耐心,如果你心里急著想趕快造出來,質量不會很好。只有慢慢地,一點一滴細細去做,仿佛不用考慮花多長時間造出來,才能出精品。所以鐘表業發展早期,不少農場在冬天的時候,就有一些農夫坐下來慢慢制表。我了解之后,就買了一個農場,希望去體會農場和手表之間的這種獨特關系?!?/p>
經濟轉型升級依賴每一個企業的努力。如果要造出精品,往往要花更多的心思,向縱深處挖掘、專注、聚焦。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只會離高價值的產品與服務越來越遠。而那,絕不是中國經濟未來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