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強
摘 要:鋼水溫度是精煉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控制指標,本文建立了一種LF精煉爐溫度預測方法,采用BP神經網絡與修正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從能量輸入和輸出平衡的角度出發,應用BP神經網絡對溫度變化進行初步預報,再根據現場工藝經驗知識對一些特殊情況進行處理,對神經網絡的輸出結果進行修正。與其他預測方法相比較,鋼水溫度預測的準確性得到了較大提高。
關鍵詞:LF爐;溫度預測;BP神經網絡
中圖分類號:TF7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4-0062-01
1 溫度預測模型開發應用背景
LF精煉爐是煉鋼生產的主要工序,生產中鋼水溫度控制、合金加入、底吹氬氣控制的精度和準確性,直接影響鋼水的質量和工序的順行?,F有的LF爐冶煉過程控制基本靠崗位工的經驗。為了滿足煉鋼生產需要,提高自動化水平,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工藝設備事故,提高鋼水成分的控制精度,提高產品質量,就要對LF爐的生產過程進行全自動控制,實現“一鍵精煉”。
針對LF爐精煉環節鋼水溫度檢測,國內國外這方面的探究非常多,其中包含從LF爐能量守恒的視角,探究對熱效應有作用的因子以及提升熱效率的方法[1];也有經過LF爐溫度情況的探究,獲得鋼包在不一樣的情況下,鋼水溫度下降速度、鋼水浸泡時間和鋼水溫度回歸聯系[2];還有探討了不相同鋼包熱情況和預熱體制下的鋼包吸熱狀況,得到溫度提升速率[3];還有借助于LF爐全面熱守恒的方式對鋼水溫度預測模型探討等等。
本次研究將承鋼150噸的2座LF精煉爐確定成分析對象,基于BP神經網絡搭配一個修正模型的方式構建出150噸LF爐精煉系統溫度預測模型,以實現準確的溫度預測。
2 模型設計思路和功能實現
2.1 建模對象的確定
由于溫度預測主要是針對鋼包內鋼水溫度進行,LF爐精煉時所有物料的加入,以及電極加熱,都是針對鋼包內的鋼水來操作,我們以鋼包內鋼水的溫度變化為研究對象來建立溫度預測模型。
2.2 溫度預測方案
LF爐精煉過程異常繁瑣,如果僅通過BP神經網絡進行處理,無法完成鋼水溫度的有效預報。若想讓現場與工藝技術兩種信息的價值得到體現,本文將BP神經網絡一個修正模型搭配在一起,共同進行處理。
首先利用神經網絡為溫度變化量進行預測,然后通過一個修正模型對BP神經網絡中輸出溫度變化量 進行修正,從而得到一個修正后的的溫度預估值,將修正溫度加上進站測量溫度,就得到當前的溫度預測值T。圖1描述了鋼水溫度預估模型的邏輯結構。
2.3 BP神經元網絡輸入量的確定
經熱平衡研究,明確了精煉期間的傳熱行為與鋼水溫度的動態表現,以此為前提,分析模型所需要的輸入量:
(1)加熱功率:LF精煉爐是通過三相電極進行加熱的,電極通電加熱是精煉爐內鋼水升溫的主要來源。此項可以由變壓器功率表直接測得。
(2)初始溫度:一般將實際測量的溫度作為初始溫度,可以采集現場測溫表數據,當轉爐出鋼測溫,或者在LF爐進站測溫時,記錄溫度值,也是溫度預報必不可少的初始溫度。
(3)氬氣量:通過氬氣處理能夠使爐內鋼水溫度處于均衡狀態,確保鋼水與后期補充的合金發生徹底的化學反應,而且能夠使鋼液內雜質達到渣層發生化學反應,實現成分的調整。然而,過多氬氣則會造成熱量損失,特別是旁吹、強吹氬的過程匯總,LF爐鋼水溫度出現劇烈變化,所以此項也需要進行考慮,吹氬量可以通過現場氬氣流量監測采集。
(4)鋼包冷卻時間:停止加熱的時間,這時溫度將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降低。分為鋼包等待處理時間,和鋼包處理時間兩部分,區別在于鋼包加蓋保溫,渣層厚度等因素的不同,造成散熱速度不同。此項通過初始溫度測量時刻,以及精煉處理時間來確定。
(5)鋼水自重:不同爐鋼包內鋼水自重始終有著區別,這也會使爐溫發生相應的變化,對預測結果也會造成影響,所以也要考慮進來。此項可以通過天車稱重來采集。
(6)渣層厚:渣層能夠避免鋼液溫度大量擴散,可以使鋼液、合金之間的化學反應更徹底。由于渣層厚度現場無法準確測量,可以利用崗位工人工確認手動錄入的方式來采集,也可以根據鋼包在連鑄下線后的渣余量來替代。
(7)加入的合金和渣料:加入合金和渣料會造成溫度的變化,加入量可以通過現場料倉稱重數據獲得。
(8)其他因素:鋼包周轉次數對散熱的影響,由于季節原因,造成的環境溫度差異,以及鋼包是否加蓋,加熱過程中是否出現埋弧不好,底吹氬氣是否出現大流量翻攪等情況,都有可能能造成鋼包散熱速度的差異,可以將這些因素量化,然后通過修正模型來進行處理。
通過對LF爐精煉過程中能量收支情況的探索,明確了精煉期間的傳熱行為與鋼水溫度的動態表現,以此為前提,將8個要素定義成BP神經網絡的輸入量:鋼包等待時間,電極化渣功率,電極加熱功率,鋼水重量,吹氬量,旁吹時長,合金加入量,渣料加入量。
2.4 修正模型的建立
LF爐精煉時流程較為繁瑣,如果僅通過BP神經網絡進行處理,無法完成鋼水溫度的有效預報。若想讓現場與工藝技術兩種信息的價值得到體現,本文利用一個修正模型對BP網絡的輸出進行修正,最終得到準確的預測結果。
鋼包的狀態,冷包,熱包等狀態,吹氬過程中的旁吹,電極加熱時,埋弧的好壞,電流是否平穩,等情況與鋼液溫度之間均存在著直接的關系,所以,全部借助修正模型給予有效分析與修正。
3 模型的實現和應用
實際應用中,采用高級語言來實現模型的現場應用。模型計算軟件采用C#.NET編程,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采用SQL數據庫對所需的各種數據進行存儲,與L3系統和檢化驗系統進行接口,能接受L3系統計劃數據和檢化驗數據,實現爐次數據自動匹配;中間計算過程參數可根據需要自由調整。以達到較好的計算效果;程序具備自學習功能,可以利用已有的生產數據,自動優化計算模型。
抽取實際生產數據對模型進行驗證,可以看出模型在估測終點溫度時,所得結果精度合理,實際誤差處于±10℃以下的數據為85%,±15℃以內的數據達到90%。而其中誤差明顯的爐次主要受到現場其他要素的影響,比如,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以及升溫期間的效率問題等?;诂F場環境進行評估,模型基本符合生產標準,可以在精煉階段提供合理的技術支持。
4 結語
自模型上線以來,通過對現場模型的跟蹤情況可知,預報不準確的因素為現場技術環境給模型造成的影響。不難發現,若想保證模型精度,需要確保工作人員按照標準流程進行作業,同時需要利用更加先進的輔助技術協調完成,所以,后期需要對模型精度作進一步調整與優化。
參考文獻
[1]Hoppmann W,Fett FN.Energy Balance of a Ladle Furnace[J].MPT,1989,(3):38-42.
[2]劉曉,顧文斌,王洪兵,等.LF爐的溫度行為[J].寶鋼技術,1998,(3):13-17.
[3]賀友多.傳輸過程數值方法[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1:33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