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新疆電網冬季有4-6個月的供暖期,公用火電機組絕大部分為供熱機組,“十二五”期間,隨著不參與調峰的自備電廠快速增長及新能源裝機占比的不斷提高,電網調峰及負荷平衡的壓力越來越大,自2014年起,強化了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的管理工作,通過采取加強管控、數據支持、積極創新的手段,有效地提升了冬季新疆電網調峰能力,為省調供熱期電網調峰調度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關鍵詞:供熱;運行方式;調峰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4-0162-01
1 具體問題描述
近年來,新疆電網總裝機容量快速增長,風電及自備電廠所占比重越來越高,自備電廠不參與電網調峰,新投產直調火電機組均為熱電聯產機組,冬季電負荷調整受熱負荷限制,調峰能力有限,供熱與調峰的矛盾日益突出[1]。
通過核定最小運行方式對供熱機組進行調峰管理,雖緩解了冬季電網調峰壓力,但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制約了冬季電網調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具體如下:
1.1 管控力度不夠,弄虛作假現象嚴重
在“以熱定電”原則下,參與調峰的公用供熱電廠為了爭取自身更大的經濟利益,打著供熱的名義,謀求更高的發電負荷,虛報供熱面積,篡改主要供熱參數,極大地影響了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的核定及合理、公正的調峰。
1.2 缺少大數據支持
部分電廠主要供熱計量表計存在缺陷或計量不準,并且沒有進行整改,各公用供熱電廠供熱調峰運行數據只能通過現場調取的方式獲得,缺少數據分析,影響了最小運行方式核定的準確。
1.3 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核定模式亟待創新
“東北模式”雖然暫時緩解了電網調峰的困難,但通過幾年時間工作的積累,應清楚的知道此模式下仍有很大的弊端。
2 主要思路和做法
針對暴露的問題,在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管理工作上逐年強化,嚴把質量關,杜絕弄虛作假現象發生;建立供熱機組數據監測診斷平臺,依托大數據開展調峰能力核定工作,確保最小運行方式核定的科學準確;針對新疆冬季電網現狀,積極創新,勇于實踐,創造出適合新疆電網調峰需求的新的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核定模式;不斷總結,加強基礎工作的同時,做好新技術的儲備、前瞻性研究工作。
2.1 加強管控
針對弄虛作假現象,推出系列舉措,加大對供熱機組的管控力度,提高冬季公用火電廠參與調峰的合理性、公正性。
(1)要求各供熱電廠申報供熱面積時,申報文件必須為與熱力公司或政府簽訂的合同或協議,同時附有所供區域內所有建筑面積,對上報的供熱面積進行現場審查。(2)開展臨時抽查工作,采暖期開始后,對供熱電廠運行情況加大抽查力度,如發現實際采暖量與申報量不符,及時對最小運行方式進行修正。(3)抓住影響供熱調峰的關鍵環節,加大了對供熱機組影響調峰的重要指標參數管控力度,使調峰管理更加簡單和有效。(4)及時發現供熱電廠供熱調峰存在的缺陷,并跟蹤落實整改情況。
2.2 數據支持
(1)要求各公用供熱電廠將主要供熱參數信息上送,完成信息核對工作。(2)依托供熱機組數據監測診斷平臺分析供熱機組熱負荷與電負荷之間的關系,結合供熱機組熱電關系曲線和歷年數據積累,開發了調峰能力在線分析功能,提高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核定的準確。(3)建立供熱機組信息數據庫,針對每一次氣溫大幅波動后各供熱電廠供暖及調峰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供熱機組的運行特性和調峰潛力。
2.3 積極創新
(1)針對“東北”模式的弊端,結合新疆電網的實際情況,對粗放的初、中、末期核定模式進行突破,采用溫度預測及以熱定電的方式,依據各區域供熱面積和區域的單位面積熱指標,根據環境溫度測算采暖抽汽量,以采暖抽汽量核定機組的最小運行方式。(2)在電網調峰極其困難時,供熱機組按最小運行方式運行仍無法保證電網負荷平衡時,對供熱區域的燃氣鍋爐需求通過計算進行適度考慮,充分發揮“熱電聯動”作用,增加電網調峰應急手段。(3)成立網源協調實驗室,依托實驗室針對目前負荷形勢開展熱電解耦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力爭破解突破熱電廠因“熱電耦合”所導致的強關聯性,對加裝直熱式電鍋爐、利用供熱管網和建筑物蓄熱等熱電解耦技術,編寫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為提升電網調峰能力和新能源消納能力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4)對目前多種供熱改造技術進行了跟蹤分析,對有益于電網調峰的改造技術大力宣傳推廣。
3 效果和經驗
在強化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管理工作上,我們采用加強管控、數據支持、積極創新的手段,達到了不斷提升冬季電網調峰能力的目的。加強管控方面切中要害、抓住關鍵環節、加大臨檢力度,有效解決了弄虛作假的情況,確保供熱機組公正、合理地進行調峰;數據支持方面建立監測平臺對供熱機組數據全面實時監控,完成供熱機組調峰能力在線分析、診斷,采用信息數據現場校核的方式,確保了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核定的科學準確;積極創新方面針對原供熱機組最小運行方式核定方式的弊端,在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開拓思維,提高創新意識,勇于實踐,創造出新的核定方式以滿足冬季電網調峰的進一步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宇,鄂志君,劉衛平,等.熱電聯產機組調峰能力的研究與應用[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2013,25(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