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也
摘 要:智能變電站即信息化變電站,其操作方便快捷,安全性能較高,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智能變電站主要相關技術有跳合閘觸點檢測、電子互感器等,通過對以上幾點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智能變電站的作用。
關鍵詞: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工程應用
中圖分類號:TM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4-0177-01
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要求電網建設實施智能化,因此,在電力系統基礎設施建設中,將智能變電站建設作為重點項目。智能變電站正常運行的關鍵性因素是自動化系統,自動化系統的相關技術對智能變電站的工作效率有直接影響。
1 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組織結構
智能變電站一般設計為開放式結構,其自動化系統主要分為三個層次:變電站控制層、過程層和間隔層,以光纖為載體進行數據傳輸。變電站控制層是變電站的核心組件,主要實施監控、數據傳輸控制等;過程層主要是智能原件;間隔層主要是保護設施及測量控制設施。變電站的智能化將實現無人值班,電力系統正常工作的目標,避免因工作人員原因影響變電站工作質量,由此可見,智能變電站的普及,有利于提高我國電力系統的工作效率,促進電力行業的發展。
2 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工程應用
2.1 數據傳輸技術
智能變電站采用的是四網合一的傳輸方式,即將傳統的傳輸方式結合信息化技術含量更高的IEEE1599網絡,使智能變電站的數據傳輸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促進變電站整體工作效率的提高。四網合一的傳輸技術是針對智能變電站的間隔層設備進行功能優化處理,并有效減少間隔層數據傳輸端口的數量與交換機的數量,降低變電站系統數據傳輸產生的消耗,節約變電站建設成本[1]。
2.2 時間同步技術
時間同步對智能變電站的工作有重要作用。因智能變電站采用的是電子互感器,若是時間不同步,電子互感器傳輸的數據就會出現偏差,致使整體變電站工作系統出現故障,將無法繼續工作。因此,在智能變電站的建設中,工程管理人員要提高對時間同步技術的重視,確保電子組件之間時間數據一致。在智能變電站中,一般是由于系統中時間輸出同步設備出現故障,進而影響合并單元時間同步出現故障。故而,智能變電站的時間同步系統應以衛星時間輸出部分為依據,實現對衛星時間的順利接收和傳輸,使時間在智能變電站內部循環中同步進行。若是智能變電站時間同步系統無法接收到衛星時間信息,則選用自身的秒脈沖進行時間同步,能夠接收衛星時間信息時,系統會自動以衛星時間為準,但是當時間同步設備出現接收或傳輸數據故障時,系統會自動進入“調整”時期,在這一時期時間調整的精確度非常高,并且使用雙衛星作為時間同步依據,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進而確保智能變電站可以正常運行,不受時間同步技術的影響。
2.3 跳合閘觸點的檢測技術
集成智能組件有助于觸點檢測技術實現對跳合閘觸點的檢測,保證智能變電站的安全運行。跳閘控制監視電子線路與跳閘出口兩個接點構成跳閘回路,結合跳閘控制電源及電路斷路器,在斷路器進行合閘操作之前,對跳閘出口接點進行檢測,進而對電路進行保護,防止錯誤操作造成電路工作失常。同時,跳合閘觸點的檢測技術還能有效解決電器二次回路檢修及相關問題,促使智能變電站技術進入新的開發階段。跳合閘觸點檢測技術對智能變電站整體電器工作及回路的維修、養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設智能變電站時,工程人員要注意對該技術進行有效利用,提高變電站的安全工作性能。智能變電站的安全工作,可有效避免電力事故的發生,進而有效節約電力建設及工作成本,增加電力企業的經濟收入,促進其健康、持續發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2]。
2.4 電子互感器技術
電子互感器技術的設計有別于其他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技術,其設計技術主要包含電子互感器的合并單元及遠程模塊均等組件采用雙系統設計技術。雙系統設計技術有效保障智能變電站的工作效率,避免因電子互感器技術問題影響變電站工作,進而影響用戶使用。又或是傳統電子互感器技術結合現代技術進行側重數據整理與收集,對智能組件與變電站整體保護工作的配合程度進行探究,明確電子互感器的作用,使其得到正確的應用,通過電子互感器了解到,智能配件對變電站主要變壓器的數據傳輸影響。電子互感器的智能控制開關技術是其實現數字化技術的具體體現,通過變壓器內部設施實現對其相關設備的控制,從而保證智能變電站的安全運行,確保工作人員及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
3 結語
智能變電站的核心技術即變電站的自動化系統關鍵技術,本文中從自動化系統中四網合一傳輸技術、時間同步技術、跳合閘的觸點檢測技術及電子互感器技術幾個角度進行其作用的簡要概述,指出以上幾點關鍵性技術對智能變電站安全運行的重要性。智能變電站設計和建設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關鍵技術重點關注,改變傳統變電站的技術手段及工作模式,提高智能變電站的安全性及工作能力,為用戶提高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黃義文,吳亦竹.供電企業電費收繳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東方電網技術,2009(3):70-73.
[2]林平.淺談智能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結構及其工程調試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