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健++陳俊++梅傲雪
摘 要:通過對我國華東地區近十年的梅雨汛期的暴雨氣象數據進行采集,重點對華東梅汛期分片暴雨前期氣象因子場展開分析與研究,同時為其他關注這一課題的氣象研究者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華東梅汛期;分片暴雨;氣象因子場
中圖分類號:P458.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4-0244-01
在我國的華東地區的暴雨天氣對于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建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在梅雨時期,與暴雨天氣前期的因子場有著重要的聯系。
1 數據的選取與分析方式
在進行華東地區梅雨前期氣象因子場的分析時,選取的是2005年至2015年這十年之間梅雨汛期的降雨數據資料,主要在華東地區的浙江省以及其他幾個省市的100個具有典型特征的地理位置進行取樣。在樣本的采集過程中由于暴雨屬于發生幾率較小的實際情況,在十年的時間內所有的數據資料會十分的巨大,同時在這其中沒有暴雨發生的情況也會占多數,所以在樣本資料的選取過程中,會重點選擇一些華東地區主要的降雨地點作為取樣的位置[1]。依照華東地區歷年的降雨資料顯示,在浙江北部、浙江中部以及浙江南部這三個主要的地區作為取樣的代表位置。并通過對這幾個不同位置的樣本與其他的樣本進行比對分析。將其中系數較高的位置作為降雨的分片區域,接著在各個分片的區域進行降雨量的數據采集。具體各分片區域的降雨量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在這些單個的暴雨天氣樣本中,一方面能夠清楚的顯示出對位置所在區域的氣象特征數據。另一方面,對于當地區域內的因素場也能有一定的表示能力。換句話說,氣象特征是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既有受整體氣象環境影響的一面,又有受當地特有氣象因素影響的一面。通過對各個區域的因子場進行數據的整理,得出關鍵的因子場。在華東地區所選擇的因子場包括了基礎的因子場以及物力因子場這兩種不同因子。
2 梅雨地區的氣象情況分析
2.1 梅雨鋒以及低渦
在我國的華東地區降雨是需要在一定的氣象環境中形成的,首先降雨是受到暖氣流的影響,這股氣流從中國的南部海域一直到長江南岸,是屬于西南氣流的一部分。而從長江北部地區的北方氣流匯集在我國的華東地區,形成明顯的氣流交匯帶。因此在華東地區的暴雨環境中,這條氣流交匯帶就是影響天氣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梅雨時節,這一地區的降雨強度會有著明顯的變化,會在低氣壓區域形成強降雨天氣,綜合來講這樣的氣象情況是由于在這一區域內上渦層部分出現震蕩造成的。在氣流的交匯區域內會出現許多的大小不一的渦旋系統,并不斷的進行上升運動,這樣的情況會經常導致在渦旋地區形成暴雨天氣,也被稱為梅雨鋒區[2]。
2.2 水汽輸送
除了渦旋系統進行上升運動造成暴雨天氣外,在這一區域內還必須要有相應的水汽輸送場,如果是形成長時間的暴雨天氣就需要強大的水汽輸送來配合,補充上層水汽的缺失,所以說水汽的輸送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暴雨天氣的強弱程度。從邊界區域內形成水汽輸送是對于暴雨進行補充的重要來源。在梅雨時期,華東地區的水汽輸送通常會停留在500至700hPa之間。這樣的水汽輸送正好與華東地區的暴雨天氣水汽輸送的數據一致[3]。
3 以浙北為例對華東地區的氣象因子場分析
在不同的地區中,因子場的具體情況也會不同。同時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因子場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對于這一地區的降雨情況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在華東地區的梅雨時期,對暴雨天氣產生影響的原因主要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直接影響的因素,例如在華東地區的低氣壓以及低渦的氣流變化等,其次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當前整個環境的環流情況,這一影響分布較廣,移動性較小。
3.1 對浙江北部地區的氣壓因子場分析
在這一地區中,暴雨降水量會在整個天氣情況的影響下形成的,尤其是在梅雨地區,會受氣流交匯影響較多,甚至會造成長時間的暴雨天氣。在根據收集的相關數據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在浙江北部地區在進行降雨的一天前,高度因子場出現在這一地區的西南部,同時其相關性較低,但是在伴隨著降雨的逐漸增強,這一高度因子場開始向東移動,并開始增加相關性。
3.2 對浙江北部地區的渦度以及散度因子場分析
通過相關數據的顯示在浙北地區高度的渦度以及散度是最早出現,并且會不斷的增強,同時渦度的增加會使這一地區的大氣環流情況發生變化,提高降雨的概率以及降雨的時間長度。尤其是在暴雨前的一天中渦度的區別較小,但是在在12個小時之內時,在底層區域才出現正數值,而散度因子場的變化則相對較小。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華東地區的梅雨時期的暴雨天氣會對整個江淮地區洪澇現象的研究有著關鍵作用。通過進行相關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不同地域的氣象因子場會對天氣特征產生不同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曉容,張雪蓉,濮梅娟.梅汛期江淮切變線暴雨與非暴雨演變過程的合成對比分析研究[J].高原氣象,2014,01:199-209.
[2]徐娟,陳勇明.2011年6月中旬梅汛期3場暴雨過程的對比分析[J].浙江氣象,2014,0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