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陽
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已逐漸退化為以貨幣基金為主打產品的偽基金公司。那些不忘初心、仍舊發力于股基和債基的公募基金公司是管理層更為倚重的,也更值得大眾推崇與尊重
股基規模過千億的公司,既有華夏這樣的“老十家”,也有勇于創新追趕的相對的后起之秀,說明成為股基的領跑者,既需要多年積累,也需要不斷追趕,證券市場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千億公司股基占比名單中,招商和匯添富股基占比都超過了六成。其中,招商基金是2002年誕生的7家公募中唯一股基過千億的公司,且其股基規模領先于同年其他公司5倍有余
管理債基讓投資人獲得穩健收益,工銀瑞信和博時是近幾年債基規模增長最快的公司,工銀瑞信債基可謂傲視群雄,博時則是在做好股基的基礎上將觸角伸向債基,實現規模“二次騰飛”
監管層不止一次公開表態,公募基金公司應該成為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結構的主要力量。而監管層當年大力推廣公募的初衷之一,也是為了讓廣大投資人遠離風高浪急的資本市場,把資金交給專業人士來打理。為了加速公募成長,監管層甚至通過一些政策特別向公募傾斜。
但是,走過19個年頭、管理資產總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的公募,其中僅有很小的規模來自股基,即使加上債基,也就勉強接近一半。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已逐漸退化為以貨幣基金為主打產品的偽基金公司。那些不忘初心、仍舊發力于股基和債基的公募基金公司更值得大眾推崇與尊重。
監管層也一直在鼓勵公募基金回歸主業。比如,2015年股市大幅調整期間,管理5只“救市資金”的基金公司,就是管理層信任的管理股基債基能力領先的公司;再比如,《養老型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征求意見稿對基金公司的門檻是“近3年公募基金資產平均管理規模(扣除貨幣市場基金)不低于300億元”。
從中可以看出,不忘初心的基金公司,既是監管層眼中穩定市場的重要力量,也是監管層制定政策時,優先關注的投資中堅力量。未來,將有更多更高的門檻,把一些依靠貨基沖規模的基金公司擋在門外。
股基與債基的規模大小,最能體現公募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能力高低。規模越大,說明風險相對偏好較高的投資人對公司的信賴程度越高,也更符合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邏輯。對基金公司而言,慢慢積累起來雄厚的市場信譽可推高公司規模,這樣的發展路徑由于有深厚的投研能力作為基礎,公司更值得信任,也更有可能成為百年老店。
華夏等7家公司股基規模過千億
將股基和債基對比,前者管理難度稍大,收益也更豐厚。市場上管理股基最大的10家公募中(表1:股基規模前10公司),有7家規模超過1000億元。這些公司旗下股基產品數量多規模大,各年度都會涌現出龍頭基金,不僅成為投資人長期持有的標的,贏得了投資人信任,也將是未來公募FOF開閘后的首要投資品,那時將會使其規模二次攀升。
前10公司中,股基1757億元的華夏最有代表性。華夏規模領先源于業績領先。公司歷史上曾經涌現出眾多牛基牛人,已經成為后來從業者難以逾越的神話,伴隨著王亞偉等大神級經理的離去,業內開始關心華夏投資能力是否還有后勁,華夏上半年的成績單有力地回應了市場的質疑,并且是以大規模基金跑出好業績來做回答。
規模45億元的華夏藍籌核心以及420億元的超級“大胖子”華夏新經濟,同類排名居前1/5。規模近300億元的華夏上證50ETF凈值漲幅居前1/5。規模86億元的華夏回報A、56億元華夏全球精選(QDII)、45億元的華夏回報2號,成績更進一步,同期同類排名前1/10。將這些基金規模加總,華夏旗下業績在前1/5的股基合計規模超過千億元。
單只基金業績領先是華夏投研積累的結果,公司多方布局引領公募行業前行,推動行業進步的同時也成就了公司自己,這才是華夏多年整體領先的真正原因(見表5:華夏旗下排名領先的部分基金)。
2004年12月,華夏上證50ETF成立,代表了一類全新交易產品——ETF的誕生,投資人在二級市場買賣這只基金就能跟蹤指數,揭開了ETF投資大幕,現在市場上已經有眾多跟蹤各指數的ETF,這些ETF也是將來公募FOF的重要投資標的。近13年的成長,華夏上證50ETF已經是市場上規模最大的ETF。
2012年8月,華夏將ETF的投資觸角伸向香港,推出境內首只跨境ETF基金——華夏恒生ETF及其聯接基金。這樣,幫助投資人不出境,在A股市場上,用股票交易賬戶就能輕松投資香港市場。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時,華夏領先兩年。迄今為止,公司形成了華夏滬港通精選、華夏恒生ETF、華夏港股通恒生ETF及華夏滬股通上證50AH等圍繞港股投資的系列產品。
2015年2月,華夏推出MSCI中國A股ETF,站在世界上最大指數公司的視角上,跟蹤A股的上市公司,應該跟蹤哪些股票,華夏MSCI中國A股ETF解決了這一問題。今年6月,A股終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2018年6月,國際投資者將可以按照MSCI指數來配置A股。華夏此舉讓內地投資人比國際投資者先行3年。
今年6月,華夏與微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力人工智能投資,這項合作何時能夠結出碩果值得關注,華夏扛起了引領業界前行的大旗。
在千億股基公司中,股基規模占比都超過50%,說明優秀的基金公司,仍然將權益類資產投資作為投資品中的最重要角色,公司在權益投資中所投入的資源也會占據主導位置。這些公司中,既有華夏這樣的老10家公司,也有勇于創新追趕的相對的后起之秀,說明成為股基的領跑者,既需要多年積累,也需要不斷追趕,證券市場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按成立時間算,與華夏等第一批公募“老戰士”相比,招商年輕4歲、匯添富年輕7歲。按成立順序算,招商是第21家、匯添富第45家成立的公募。但兩家公司股基規模排名處于行業第5名、第6名,規模分別為1210億元、1084億元。年輕公司能躋身“千億”級俱樂部,股基已經成為兩公司產品的“中流砥柱”,規模占比過六成,是兩公司抓住機會快速壯大結出的碩果。
招商匯添富等股基占比過半
千億級公司股基占比名單中(表2:股基千億公司股基占比排行),招商和匯添富股基占比均超過六成。
2002年誕生的那一批7家公募中,招商基金在當年成立時間最晚,現在卻是唯一股基過千億的公司,且其股基規模領先于同年其他公司5倍有余。同樣的成長環境,同樣的市場競爭壓力,15年后招商能夠脫穎而出,是兩波大牛市步步為營沉淀下來的成果。
招商在2003年4月發行了第一只混合型基金后,規模先是緩慢增長,2005~2007年那一波牛市中,進入加速快車道,股基規模最高沖到接近500億元整數關口。
2014~2015年的牛市時,招商股基規模快速接近1000億元。這其中的功臣基金之一自然要數管理層托付給市場管理的救市基金——招商豐慶,此基金成立時規模為400億元,能夠獲得這樣的“大單”,足以說明管理層對公司的信任很重要,招商自然不肯放過這一好機會,到今年6月,這只基金成立尚未度過兩周歲生日,規模已經達到507億元,作為一只持續關閉申購的基金,多出來的107億元,是招商為這只救市基金賺到的錢,累計收益達27%。
在管理層信任的基礎上,投資人也愿意申購招商的股基,在這只超大規模基金成立后,即從2016年初開始算,在其它公司新股基發行難、老股基營銷難的市況下,招商股基規模仍舊增加166億元(表3:2016年以來股基規模增量前5公司)。
更為年輕的基金公司匯添富,其管理股基規模占比75.07%,排名第五。
匯添富獲得成立批文是2005年,當年8月份發行第一只基金——匯添富優勢精選,初始募集10.25億元,這是匯添富的“星星之火”,從發行第一只產品到規模過千億,匯添富用了10年,基本上是5年500億元的節奏。
成立滿5歲時的2010年,公司股基規模達到了530億元。成立滿10歲時的2015年是沖擊千億級之戰。當年二季度末1132億元, 晉級千億俱樂部綽綽有余。
規模增加源于旗下產品牛基輩出,2014年時,匯添富有7只產品排名在同類前1/3,規模合計達127億元。也正是從2014年開始,匯添富排名在同類前1/3的股基合計規模一直在百億元之上,這一紀錄一直保持至今。
最紅火的2015年,以匯添富民營活力A、成長焦點、消費行業、藍籌穩健等基金帶隊,有13只產品排名前1/3,規模合計548億元,占旗下股基規模半數以上。
今年上半年,前1/3的股基規模合計達375億元,領先的是匯添富藍籌穩健、消費行業、成長焦點和匯添富多策略,眾多產品扎堆領先,大有復制2015年牛基叢生的態勢。
大面積誕生股基“優等生”,提高了公司股基管理人員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匯添富旗下股基占比75.07%,說明公司將權益類資產投資作為主攻方向,也投入了相應的資源。
工銀瑞信博時債基規模大幅領跑
除了投資股票,債券也是長線資產,管理債基讓投資人獲得穩健收益,工銀瑞信和博時是近幾年債基規模增長最快的公司,也是剔除貨基后規模最領先的兩家公司。
剔除貨基后的管理規模(表4:剔除貨基之后總規模前10公司)更能體現公募作為專業投資機構的管理專長,工銀瑞信以3174億元位列冠軍,博時以2460億元位列亞軍。
工銀瑞信是市場的“重量級”基金公司,也是剔除貨基后整體規模最大的公司,更是債基規模的大王。
工銀瑞信旗下有多只“航母”級別債基,如工銀瑞信豐淳911億元、工銀瑞信恒泰純債508億元、工銀瑞信泰享三年300億元,能駕馭這些“大塊頭”基金,說明公司有著強大的投資債券管理能力。
工銀瑞信債基業績排名業內領先,今年上半年在同類前1/10基金中,既有工銀瑞信銀和利、新得益、新生利、新得潤、新增益這些偏債混合型基金,也有工銀瑞信產業債這樣的二級債基。正是這樣以債基為主,不放松股基的管理,使得公司成為唯一債基規模突破2000億元的公司。
在債基耀眼的同時,公司股基也有亮點。工銀瑞信金融地產在2014年以翻倍的業績成為同類冠軍基金,2016年工銀瑞信文體產業排名同類第三,工銀瑞信新財富居同類前1/20。今年上半年,工銀瑞信大盤藍籌、新藍籌、新趨勢A、消費服務、金融地產、全球配置這6只主動股基,排名也都在前1/5。
相比之下,博時是在做好股基的基礎上,將觸角伸向債基,實現規模“二次騰飛”。
博時是市場“老五家”公司之一,在剛剛過去的7月13日,迎來了自己的19歲生日,公司的壯大路徑是先股基后債基、兩翼齊飛。
博時很早就深耕于股基,也是“價值投資”的忠誠倡導者,公司旗下擁有以博時主題行業、博時精選為代表的價值型主動管理基金,成立時間均超過10年,年化收益高達21.95%、14.04%。不僅有老英雄,也有新龍頭:博時卓越品牌是2016年崛起的龍頭基金,全年業績在同類480只產品中排名第6。
立足于股基領先,博時同時發力于債基布局,實踐證明,博時的道路特點鮮明,現在已經做到債基規模行業第二。
就在兩年前的2015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債基規模只有50億元,一年后的2016年二季度末,規模增大12倍至600億元,這期間博時發行了42只債基,折算到全年,幾乎是每周都有一只新債基。
2016年下半年及今年上半年擴張腳步并未停歇。到今年二季度末,規模同比又增加1.67倍至1667億元,用了兩年時間,博時債基規模從50億元到2667億元,增加了53倍,這也是博時債基發展格外快速的周期,在全行業中增量規模也處于最領先的位置。
規模增加之后,更要有業績保證才能保持和進一步增加規模,在這方面,博時表現也可圈可點。如今年上半年,博時旗下多只債基排名領先——博時信用債純債A、博時裕昂純債、博時轉債A、博時信用債券A、博時裕盛純債,都居同類前1/10(見表6:博時旗下排名領先的部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