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蓮,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從事臨床和教學工作40年。擅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高血壓病、冠心病、腦動脈硬化、頭痛、中風后遺癥、失眠、更年期綜合征(已改稱圍絕經期綜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甲亢、月經失調、婦科炎癥、皮膚病等,尤其是相關疑難雜癥的治療,經驗豐富。曾作為國家醫療隊專家組成員派駐俄羅斯從事醫療工作,深受俄方贊譽。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表現為結、直腸黏膜的彌漫性炎癥臨床特征,是直腸和結腸部位原因不明并與自身免疫相關的、時好時壞的血性腹瀉的疾病。難以設想如此一個具有破壞性的、有廣泛患病人群的疾病至今都無一個可確定的病因或一個特效的內科治療方法。潰瘍性結腸炎的最初表現可有許多形式,血性腹瀉是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同時表現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里急后重、嘔吐、肛門灼熱、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緩等。西醫只能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如使用免疫抑制劑、氨基水楊酸類等控制病情發展,復發率高,并很難治愈。我院曾采用中西結合的方法治療,中醫以葛根芩連湯加減進行治療,取得一定效果。
中醫認為此病多由外感邪毒,飲食不節,情志內傷所引起。濕熱蘊結腸道,致腸膜血絡受傷,腐敗成瘍,故便下黏液膿血,繼而腹痛、腹瀉及里急后重。
方解:葛根芩連湯最初見于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篇》,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4味藥物組成。方中重用葛根為君藥,能解肌清熱,生津透邪,表解則里和;黃芩黃連苦寒燥濕,解毒清熱,堅腸胃以止痢;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諸藥。“葛根解肌于表,芩連解熱于里,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涼治里者,必以芩連苦寒之”,這是《傷寒貫珠集》對此方作用的評估。
加減:根據臨床癥狀,可以隨癥加減。如潰瘍經久不愈,可加白及。白及有去腐生肌、化淤消腫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白及有較強黏著性,能形成一定厚度的膜附著潰瘍面,促進潰瘍面的愈合,還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如腹部疼痛厲害,可加白芍柔肝止痛,延胡利氣止痛,陳皮、枳實能理氣消脹、健脾和胃。如血熱妄行,可加山梔、熟地,清熱涼血。
很多臨床資料報道證實,葛根芩連湯具有解熱、抗菌、抗病毒、解痙、抑制腸胃運動、抗缺氧和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此方對輕癥者,連續用三五個療程,能顯著好轉,腹痛、腹瀉、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的現象得到明顯緩解。對重癥者還可配合西藥進行治療,也能達到較好效果。服用此方的不良反應少,比單純用西藥治療有很多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