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當人們通過共享單車體驗到共享經濟給生活帶來的便利時,同為出行領域的共享汽車,即分時租賃模式,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今年6月,由交通運輸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的《關于促進汽車租賃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外發布,其中明確提出鼓勵汽車分時租賃,不僅提高車輛使用效率,還能構建更加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并對其線上線下服務,配套政策措施等作出相應規定,避免了行業的野蠻生長。但相比共享單車,汽車分時租賃在車輛技術性能、安全檢測、保險稅費等方面都更加復雜,因此在政策利好的同時,企業仍有不少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政策先行
推動城市交通體系轉型
對于汽車租賃,人們并不陌生,由于在商務、公務以及旅游休閑等領域的市場需求不斷增長,已成為發展較快的個性化交通服務方式。與此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分時租賃模式也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興起。但由于我國汽車租賃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服務能力不足、法規政策建設滯后、企業經營風險較高等問題相繼出現,讓市場在肯定汽車分時租賃這一新模式的同時,也有后顧之憂。
為提供安全、便捷、優質的汽車租賃服務,推動汽車租賃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促進這一行業創新發展,今年6月,由交通運輸部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的《關于促進汽車租賃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對外發布,主要包括夯實安全管理基礎、鼓勵分時租賃發展、提升服務能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四個方面的內容。
“分時租賃是以分鐘或小時等為計價單位,使用9座及以下小型客車,利用移動互聯網、全球定位等信息技術構建網絡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自助式車輛預定、車輛取還、費用結算為主要方式的汽車租賃服務。”此份《征求意見稿》明確了汽車分時租賃的定義,同時肯定了這一模式為城市交通帶來的積極意義,認為這是傳統汽車租賃業在服務模式、技術、管理上的創新,改善了用戶體驗,為城市出行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有助于減少個人購車意愿,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私人小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趨勢以及對道路和停車資源的占用。
對于不同城市應該如何發展分時租賃,《征求意見稿》提出,綜合考慮城市經濟發展、交通出行結構、汽車保有量、停車資源等實際,在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的前提下,考慮分時租賃非集約化出行的特點,合理確定分時租賃在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定位
在提升線上線下服務能力方面,《征求意見稿》提到,在線上通過技術手段落實承租人身份查驗制度;通過大數據分析,強化車輛智能組織調配,動態優化車輛布局,實現不同時間、不同區域間的車輛供需平衡;推廣應用“電子圍欄”技術,設立虛擬停車區域,引導用戶有序停車,加強停車管理。線下則要通過運營人員日常巡檢、車輛自檢等方式,確保車輛安全狀況良好,建立完善車輛調度、維修、救援、回收機制和流程。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目前汽車分時租賃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從出行領域中曾一度野蠻生長的網約車、共享單車發展過程不難發現,政策盡早出臺不僅有助于明確汽車分時租賃業的發展預期,也能規范市場主體的盲目競爭行為,引導行業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同時也給從事并看好該行業的企業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鼓勵發展汽車分時租賃是推動我國城市交通體系轉型的重要一步。過去20多年,我國城市交通發展的最大特點便是私家車數量不斷增長,但在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效城市交通體系中,私家車在出行方式排序中,應位于公共交通、自行車、出租車以及網約車等公共性小汽車之后。此次《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有助于實現去私家車化,明確汽車分時租賃在城市綜合交通體系中的定位,有利于城市交通體系可持續發展。
下一個獨角獸行業
作為一種短租共享模式,分時租賃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在歐美國家出現,2010年后在我國市場起步發展。根據數據統計,目前我國有6301家汽車租賃業戶,租賃車輛總數約20萬輛,市場規模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其中分時租賃車輛總數超過4萬輛,95%以上為新能源車輛。
這主要是由于分時租賃進入我國市場的時間點恰逢國內新能源汽車起步發展期,而且新能源汽車在使用成本上比燃油車更具經濟性,此外充電費用、維修成本均比較燃油車低,因此除少數企業采用Smart這類小排量燃油車型外,新能源車型已成為了國內分時租賃市場的主力車型。此次《征求意見稿》也提到,“對使用新能源車輛開展分時租賃的,按照新能源汽車發展有關政策在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和建設方面給予扶持。”
有了明確官方態度的政策,加上極具潛力的市場空間,汽車分時租賃被看作是繼共享單車后,共享出行領域將出現的又一只“獨角獸”。
首先,從受眾群體來看,不難發現該行業的蛋糕有多么大。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85億輛,其中汽車1.8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3.42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2.96億人。而隨著各大城市嚴控汽車保有量,未來眾多持照無車人員都將是分時租賃的潛在用戶,不僅靈活使用,比汽車購買與養護費用更加低廉的租賃費用也是吸引用戶的重要因素。依據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分時租賃費用測算,對于年平均出行里程小于5600公里的用戶而言,分時租賃的使用成本比擁有一輛新車、二手車要低。
根據思略特最新的調研顯示,市場對于分時租賃接受度也正在變高。75%的現有分時租賃汽車使用者表示愿意增加使用頻率;77%未使用過分時租賃汽車的消費者將會考慮使用。這表明分時租賃已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汽車消費理念。
市場的認可將為行業帶來突破性發展,根據《共享出行正當時——共享汽車現狀與趨勢報告》,目前77%的分時租賃車輛出自整車廠背景的分時租賃企業,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以及政策利好頻出,預計未來5年汽車分時租賃市場將以超過50%的增幅繼續發展,行業有望在2020年之前迎來突破性發展,保守估計在2020年我國整體車隊規模有望達到17萬輛以上,交易金額將從9億元增長到47億元。
從企業來看,在前幾年多家分時租賃平臺由于經營不善相繼倒閉后,很多汽車企業開始布局這一領域,例如戴姆勒的Car2go、上汽控股的環球車享、首汽集團與奇瑞汽車合作的Gofun出行等,其共同點便是背后擁有雄厚的企業資本支撐,而目前盈利仍是痛點。
“企業資本與社會資本都對分時租賃持樂觀態度,主要原因在于其背后所連接的無人駕駛與人工智能,這是未來整個社會的主流方向。”天使投資人宋亞文表示,按照投資人的邏輯,最看中的并不是中短期能否盈利,而是項目是否具備增值空間,形成規模。在分時租賃領域,目前還處于企業跑馬圈地,占據市場的階段,今后在產品設計和消費保障方面,還應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真正實現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