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本睿
良鄉高教園區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建設的兩個高教園區之一,位于房山區良鄉新城東區,園區總占地面積10111畝(674.1公頃),規劃總建筑面積496.8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0億元,建成后可容納10-12萬名師生。自2002年開工建設以來,園區始終堅持配套設施建設與滿足高校需求相結合,把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基礎、加快推進高校基本建設作為龍頭、加快推進配套設施建設作為抓手,全面推進園區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園區大學城建設卓有成效。在新形勢下,良鄉高教園區以打造“智匯城”為新使命,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大力推進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建設,集聚高端人才團隊開展項目研發、孵化和推介,已成為助推區域發展的智慧引擎。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小學房山校區效果圖
轉型升級唱響“智匯城”
隨著軌道交通房山線貫穿園區并開始運行,沿線商務辦公、文化娛樂、居民住宅等樓宇加快建設,為園區師生生活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條件,園區進入轉型發展期。
2010年10月,園區發展升級版——“智匯城”品牌全面唱響,“以城匯智、以智育業、以業興城”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園區向集教育、科研、商業、居住、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城市社區發展。
2012年,在園區建設十周年之際,區政府批準建設智匯城科技創業園,根據打造“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功能定位,高教園區管委會開始探索如何將園區建設與衛星城建設、大學科技園建設相互結合,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013年,區政府正式賦予園區管委會“產業促進”職能,至此,“匯聚智慧、培育產業”成為園區管委會中心工作之一,同年引進了第一家高科技服務企業——中細軟集團入駐智匯城科技創業園。
2015年,北京市教委與房山區人民政府正式簽訂了共建大學生創業園合作協議,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落戶良鄉高教園區,38個大學生創業團隊隨之入住;同年,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獲得國家住建部批準,園區成為房山區第二個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2016年,中關村(房山)高端人才創業基地、中關村特色產業孵化平臺被中關村管委會授牌;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產業園獲得市眾創空間認定,智匯城科技創業園獲得市科委北京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授牌。
匯智育業聚焦四大產業
結合在園高校優勢學科,高教園區將園區科技文創產業聚焦“智能機械與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與健康管理、節能環保與新材料、文化創意與高端服務”等四大產業方向,明確園區產業定位。
促進產業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園區于是通過建設院士工作站匯聚頂級英才。2015年北京大學郭應祿院士工作站建成授牌,2016年完成了中科華納江雷院士工作站、中科納泰Leroy Hood院士工作站的建設和授牌工作,截至2016年底,園區已建成3個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的建設,集聚了高端人才、提升了建站企業的研發能力,同時為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了條件。
園區還通過建設專家庫,搭建高端人才智慧服務平臺。目前在庫專家學者500余人,其中部分專家人才進入區優秀人才信息庫,園區及區屬部門聘請在庫專家評審、咨詢200余人次。
3個院士工作站入站院士及研發團隊、中科院百人計劃、北京市海聚人才胡志遠博士、美國光刻之父梅文輝博士、長江學者、北理工教授王博等高端人才集聚園區,且帶來了研發團隊,目前正在園區對他們的科技成果實施進一步研發轉化。園區就這樣以人才帶項目,推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轉化。
“智匯城”中建科技創業園
“智匯城”科技創業園主要由三個創業孵化基地、四個產業示范園和十大服務平臺陣列組成。
以三個孵化基地建設為抓手,推進創業孵化基地建設:
——以毛大慶為團隊負責人的運營機構為主體,與房山區人民政府共建優客工場,落戶高教園區教育實習基地。全年舉辦沙龍、路演、展示、對接等各項主要活動23場,工位使用率達到93%。
——以良鄉高教園區綜合服務中心為運營主體,以高教園區教育實習基地為承載空間,房山區人民政府與北京市教委聯合共建北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在園大學生創業團隊達到53個。
——以北京智匯互聯科技孵化有限公司為運營主體,以拱辰街道房城建大廈為承載空間,良鄉高教園區管委會與工信部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孵化中心、中國通訊學會共建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孵化基地,實現孵化項目20項”,已入駐團隊或企業20余家。
打造四個產業園區,提升園區研發能力:
——高教園區管委會依托中細軟集團,在長陽鎮建設中關村知識產權科技園,建設完成知識產權圖書館、細軟咖啡、細軟茶室、知識產權博物館等配套設施;搭建知識產權孵化空間,包括創客交流廳、創意展示廳、創客知識產權服務廳等配套服務體系;該園區獲得中關村現代服務業創業孵化試點項目支持。
——以高教園區教育實習基地為載體,打造智匯城科技創業園示范基地,為入住企業提供一站式注冊服務,目前引入企業56家;
——以閆村一辦公樓宇為承載,依托東旭集團平板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重組軍工項目,引進光電產業民營領軍企業東旭集團,以及研發軍用光機電一體化專用儀器設備的和諧光路等軍工企業,打造光電產業示范基地;
——以長陽鎮鑫量城大廈為載體,引進基因測序等健康管理項目,以及相關研發機構和企業,打造健康管理產業園。
發揮專業服務機構優勢,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平臺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科技條件、知識產權服務、投融資、工程化服務、前孵化、云服務、成果展示路演、創業培訓、服務保障等十大平臺建設。這些平臺的建設,一方面將為中關村南部創新城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性服務力量,立足房山、服務京西南、輻射京保石;另一方面,也將成為京保石協同發展軸橋頭堡的重要科技服務元素,助推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形成,有效支撐“橋頭堡”。
科技創業園建立以來,通過發揮高端資源集聚優勢,做好高精尖產業承接培育工作。2016年智匯城科技創業園引進、培育高精尖企業(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創意企業、高端服務企業)90家,截至2016年底,智匯城科技創業園在園企業227家。
培育區域發展的智慧之源
未來,高教園將提升高教園區品牌形象,營造高教園區智慧環境,做實做強“智匯城”科技創業園。高教園要成為區域發展的智慧之源,更加強大的智慧引擎。
提升品牌形象。在園區規劃方面,通過適度調整園區總體容積率,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在園區建設方面,將進一步提升建筑品質,將高教園區建設成良鄉東部標志性建筑群;在園區園林景觀、環境提升方面,將進一步賦之教育、科技、文化特色,充分體現高等教育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示其國際視野、中國特色、北京特點,使園區品牌立體化、形象化,打造園區特色品牌形象。
營造智慧環境。借助獲批的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把高教園區融入智慧房山、智慧北京建設之中,在做好智慧高教園區頂層設計的基礎上,通過光網+無線網絡全覆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公共數據庫及專業數據庫、平安園區+智慧政務、智慧眾創平臺、智慧教育平臺等項目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實現有圍墻的高校資源充分共享和同一學校不同校區資源的共享,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等營造智慧化環境、提供智慧服務,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智慧平臺,打造智慧化的“宜教宜學宜業宜居”的智慧生態,提升園區軟實力。
做實做強“智匯城”科技創業園。以良鄉高教園區為依托,按照“大學城及周邊、軌道沿線、小清河沿岸”的布局范圍要求,充分發揮在園高校、入住企業和各種社會組織的資源優勢,努力把“智匯城”科技創業園打造成北京市戰略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進高教園區向科教產業基地轉變,服務帶動區域發展,促進京保石協同發展,實現教、學、研、產的良性互動。
以“智匯城”科技創業園為抓手,充分發揮高教園區資源優勢,密切配合相關功能園區和鄉鎮街道辦事處,大力開展匯智育業、以業育業工作,到2020年在“智匯城”科技創業園擬定范圍內聚集3000家科技、文創和高端服務企業,助推房山向科技文化大區發展;到2023年聚集6000家企業,助推房山向科技文化強區發展;到2025年聚集10000家企業,培育1000家高新技術企業,推動100家企業上市,縮小“智匯城”與中關村的差距,在北京南大門再現中關村核心區,使其成為京保石發展軸原始創新策源地,最終將“智匯城”科技創業園建設成為國家級高科技園區。
(作者: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