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來生
眾所周知,作為京郊乃至全國都頗為知名的鄉村旅游圣地,懷柔區近年來依托秀美的自然風光,特有的滿族文化和極具魅力的民俗風情,大力發展城市近郊型、景區依托型、中西融合型,觀光與賞景、度假與休閑、健身與娛樂結合,高端引領、多種業態兼容的鄉村旅游產品,形成了享譽全國、獨具特色的鄉村游“懷柔樣本”。
如今,懷柔將特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實現旅游業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發展模式。在京郊懷柔區,我們看到了全域旅游生動的樣本。它的實踐,為京郊乃至全國“全域旅游”,都帶來了豐富的啟示……
處處無景皆是景
在雁棲不夜谷,來自廣州的張玲女士這樣評價懷柔:“懷柔給人的感覺就是兩個字‘舒服。這里好像沒有什么景區,但感覺哪里又都像景區一樣,很美很舒緩,隨便走走,都是旅游……”
事實上,張玲女士的說法,代表了所有來過懷柔游客的普遍感受。
“舒服”,源于人們所到之處不設“景區”,而又處處自成景區,源于它不與原有的自然人文生態割裂,源于它的不設邊界。
這就是懷柔“全域旅游”的全新理念。
圍繞“山水懷柔,京郊明珠”發展目標,2015年懷柔區提出了“全域景區”的理念。“它的簡單闡釋就是不設圍墻、沒有邊界、不收門票,全域是景區、鎮鎮是景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導游……”懷柔區旅游委主任周為介紹,它的直觀標準,就是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
由此,一幅全域旅游的畫卷徐徐展開。
從這一年起,在雁棲、寶山等特色小鎮打造初見成效的基礎上,懷柔區繼續推進楊宋、琉璃廟等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自然和人文稟賦的旅游特色迅速凸顯;在農村,民居成了旅舍,草寮成了咖啡屋,土特產變成了趕集文化上的旅游產品,不夜谷、夜渤海、湯河川、白樺谷等一批鄉村游溝谷成片開花。
伴隨著疊水觀景臺、河堤花壇、林下長廊、親水木棧道、圓木小橋、林下公園、臨水風車等十幾項景觀建設的相繼完工,昔日的“河灘水”變身今天的“十里畫廊”。每逢周末,都有大批的游客放棄都市的喧囂慕名而來,徒步走走木棧道,在亭臺樓閣打打牌,在水邊自由悠閑垂釣,呼朋喚友登登山,盡情呼吸山水間的負氧離子空氣,享受美好的自然環境。
“不像景區的景區”,是否“小打小鬧”?
答案恰恰相反。去年,懷柔區不夜谷等溝谷接待游客超過600萬人次,5000多戶農戶實現旅游富民,戶均年增收5萬多元。
內需驅動為核心
旅游業是懷柔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的主要領域,懷柔旅游“一次創業”締造了以“慕田峪和紅螺寺”為代表的“龍頭景區”產業神話,也構建了以龍頭景區拉動沿線第三產業高速增長奇跡的“慕紅模式”。但這種模式的弊端也在逐步顯現,旅游區域發展不平衡、旅游業態單一、旅游營銷缺乏聯動機制、旅游從業隊伍缺乏、交通發展滯后等仍是掣肘旅游發展的不利因素。
思路決定出路。為謀求更大發展,懷柔區開始重新思考和定位全區的旅游發展新格局,這個總基調便是“轉型升級”,總思路是“全域旅游”,總戰略就叫“二次創業”。
“我們尋找的是一條內生需求驅動的發展道路。”懷柔區副區長焦寶軍說,隨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不斷推進,懷柔區下定決心擺脫對第二產業的依賴,提出了“山水懷柔,京郊明珠”的全域旅游發展新目標。為此,趁勢而上,大膽地提出以“全域景區”理念,推進“山水懷柔”建設,這與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理念不謀而合,“全域景區”的理念也與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的全域旅游戰略相契合。焦寶軍解釋,“我們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事先謀劃,統籌安排。就像下棋,走一步,要先看三五步……”
懷柔區的謀劃,系統而嚴密。焦寶軍把全域旅游推動的“山水懷柔”城市,比喻為懷柔人民的“幸福之屋”,這個屋子由四根柱子來支撐:新型城鎮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業溝谷公園,旅游綠道系統。它們各不相同,卻構成一個密切配合的整體:新型城鎮化,打造特色小鎮,作為旅游的基本點,起到連結城鄉的作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溝谷公園,整合了多個村鎮,成為促進農旅融合的大平臺;通過綠道系統,把基礎設施、鄉村景點、特色小鎮串連起來,使全區成為一個不收門票的“大景區”。
無獨有偶。
2016年12月,懷柔區提出了“全力打造設施高端、功能完善的國際政經會議舉辦地和休閑旅游目的地”這一新的戰略目標,并將其提到經濟轉型發展的新支撐的高度。這是在總結懷柔旅游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休閑旅游發展趨勢得出的深刻認識,意義重大而深遠。
這些謀劃與實踐,都充分體現了中央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看創新——不追求傳統景點景區模式,拓展了區域旅游發展空間,培育了旅游新增長極;看協調——推進了旅游與百姓家園間互動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看綠色——將生態與旅游結合起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看開放——不設圍墻、沒有邊界、不收門票,全域是景區,形成開放發展格局;看共享——城鄉百姓都能分享發展成果,各個景點變成“市民的公園、農民的家園、游客的樂園”。
規劃的落實,是一次如藝術品般精心雕琢的再細化過程。在喇叭溝門,八旗獵獵,滿族風情撲面而來;在雁棲不夜谷,小橋流水,水鄉柔媚流入心;在琉璃廟,青磚黛瓦,田園詩意盡入眼簾……葫蘆工藝品、水岸咖啡、土特旅游產品等,如潮般涌現。“一鎮一產業,一鎮一風情”,因地制宜立面改造構筑了文化吸引力,又用精準的選擇和再包裝帶來產業生機。
創新發展,方向至關重要。在發展全域旅游過程中,懷柔區還十分敏銳地抓住了“鄉愁”主題。“其實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打造詩情畫意的東西。”懷柔區旅游委主任周為表示,田園城市的打造,追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這,又恰恰契合了當前游客的興趣與需求。
主樂業客樂游
鄉村旅游,容易遭遇“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然而,在懷柔,我們卻欣喜地看到,以鄉村旅游為主導的全域旅游,在迸發著持續的活力。
“現在來看梨花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相信今年肯定會更加火爆。”一邊忙著布置特色裝飾、打掃客房,一邊喜笑顏開介紹鄉村游帶來幸福生活的懷柔區懷北鎮懷北莊村梨農老板王啟宏說,自打紅梨觀光園對外開放以來,和他一樣搞鄉村旅游接待的民俗游老板才算是真正吃上了“旅游飯”,他家去年便增收了10萬元。嘗到甜頭的他,對今后旅游的繁榮信心十足。
不止懷北鎮,現如今,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旅游創業就業的美好畫面正在懷柔區全域緩緩鋪開。
“一個旅游點致富一個村,一個旅游區帶富一鄉人,一帶一路的環線旅游讓全區越來越多的農民增收有門。”周為介紹,特色魅力鄉鎮、精品旅游村寨錯落有致,呈串珠狀分布,有效連接起了各個景點、景區,將粗放的“過境游”,轉化為了效益較高的“深度游”,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景區的格局,這已成為懷柔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截至目前,全區鄉村(民俗)旅游村達到50個,鄉村(民俗)旅游戶5200余戶,其中市級2332戶。懷柔作為全市唯一的一個區,被評選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縣”。
山聚人氣水攏財源
如今,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之一的懷柔,正在探索一條全域旅游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懷山柔水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孫柵子村是最早的北京市級民俗村,現如今已經有民俗戶80余戶,民俗旅游產業一直都很紅火。說起景區給家庭生活帶來的改變,家住孫柵子村的張興枝很高興:“現在民俗戶家家都能掙幾萬塊,生活比原來不知強了多少倍。以前我們兩口子一年到頭只掙幾千元,現在一個小長假就能掙上萬元。”
“修百姓回家的小康之路,建居民生活的幸福之屋。”焦寶軍頗為自豪地介紹,打造全域旅游,出發點就是為了百姓。“我們從來都不是只為了游客來建全域5A級景區,那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我們的特色小鎮、溝谷公園、綠道系統都是為百姓打造的,給百姓造好了家園,農村有了活力,也就給游客造好了樂園。”焦寶軍說道。
不僅如此,懷柔區全域旅游的生機,還在于在實踐中大膽創新。在喇叭溝門滿族鄉白樺谷農業公園景區,該鄉副鄉長王陽正在利用接待一個外來考察團前的空余,商討打造采摘園、晚秋黃梨觀賞等新計劃,甚至為如何表述當地滿族文化反復切磋。王陽感嘆,發展鄉村游的過程,更新了農民們的觀念,更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使全域旅游充滿了內生的動力。
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目前,懷柔區第三產業GDP占比悄然由第二位躍居第一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占據五成。2016年,懷柔區旅游接待11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