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閩
摘要:蘭田古瓷窯遺址所出土的器物時代特征顯著,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制瓷工藝水平以及豐富的茶文化信息,對研究景德鎮早期窯事和唐代茶俗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蘭 田 唐代窯址 調 查
繼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對蘭田村萬窯塢古瓷窯遺址發掘之后,2012年夏,筆者隨浮梁縣博物館專業人員前往蘭田村深入調查,在萬窯塢周邊又新發現了牛氏嶺、小金塢兩處古窯遺址,并收集到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調查資料。現經整理,撰文如下:
一、地理環境
蘭田古瓷窯遺址,位于景德鎮市浮梁縣湘湖鎮蘭田村金星自然村,地處丘陵山區,東北山勢較高,銅錢尖海撥7 4 6米,屬黃山余脈。山脈向西南腹地延伸,地勢多在300~500之間。腹地南北兩翼分別為歷水、南河谷地。村莊南距南河約1公里,東側約200米處有一條小溪連通南河,西南4公里處是湘湖窯址,稍遠處為盈田窯址。
這里群山環抱,植被茂盛,為古代燒造瓷器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燃料;這里地下瓷石蘊藏量大,西面不遠處的進坑便盛產優質的瓷石,它為“一元配方”時代景德鎮制瓷業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原料。這里溪河交錯,水量充沛,水路交通便利,歷水和南河成為了古代瓷器輸出的主要通道。因此,蘭田具有得天獨厚的制瓷條件,自古便“水土宜陶”。
二、蘭田村史
蘭田村歷史上一直歸屬于浮梁縣“四大歷史名街”之一的湘湖鎮。唐代,蘭田先民就依山建窯,燒制青釉瓷,同時盛產茶葉。宋代,蘭田村周圍呈現出“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繁榮景象。明初,李氏從安徽祁門縣遷此建村,稱李家。明末,李家村繁榮昌盛,往來商船常停泊于此,成為貨物集散的商埠,故改名為李家埠。李家埠是現今蘭田村委會的所在地。明、清時期,這里為浮梁縣壽安鄉下義合、上長源、下長源、常尚、安田、南村都。建國前屬浮梁縣第二區南安鄉六保。建國以來,蘭田村雖幾經更名,但一直隸屬于浮梁縣湘湖鎮。
三、遺址遺物
蘭田古瓷窯遺址依山分布,主要由萬窯塢、牛氏嶺和小金塢等窯業堆積組成。其文物本體狀況如下:
1、萬窯塢窯址
萬窯塢窯址,位于蘭田村金星自然村西北萬窯塢山坡上,正對面為金星村磚瓦廠,窯址分布面積較大,約10000平方米,其文化層堆積較厚,達1-2米,保存較為完好。
2011年底,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組織并會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對蘭田村萬窯塢進行了考古調查和搶救性清理,清理時揭示了一紅燒土地層(可能是窯爐殘跡)以及一批唐至五代青釉瓷、五代白釉、宋代青白瓷和各時期窯具標本,其中青釉瓷標本占出土物的90%。
2、牛氏嶺窯址
牛氏嶺窯址,位于牛氏嶺山坡上,南距萬窯塢窯址不足1公里,前面有一排楓樹山林場平房宿舍。該窯址雖然未進行清理發掘,但可以從裸露于地面的瓷片及窯具看出,這里不僅窯址分布廣,而且堆積厚,地表主要有唐代中、晚期青釉瓷,其釉色明亮,青中泛黃,具有明顯的長沙窯、洪州窯青瓷特征。其碗、盤類制品均采用支釘疊燒法,裝燒時,先以墊柱為底,再在碗類足壁上粘貼數顆支釘,繼而將粘有支釘的碗坯平放在墊柱上,然后一件碗坯隔一層支釘地從下往上重疊成柱狀后入窯焙燒,由于產品在窯中裸燒,故器物足壁和內心都留下支釘痕跡,其支釘數量一般有5~8顆,比五代支釘數量(9個以上)少些。而且,唐代支釘呈圓點狀,五代支釘呈長條形。出土的器物底足較大,均為澀胎狀,主要分為圈足、平底足兩種,其中,圈足足壁較厚,類似于唐代盛行的玉璧足;平底足呈實心內凹狀,而且所出土的遺物與萬窯塢窯址出土的瓷器標本的特征相似,故可以初步推斷它也是一處唐代中、晚期古瓷窯遺址。該窯址因處于茂密的松林中,人跡罕至,故保存現狀完好,現將出土遺物簡介如下:
青釉碗:唇口,斜腹,內腹有明顯的旋削痕跡,餅足,平底。釉色青中泛黃,器外釉不及底。支釘疊燒。
青釉執壺:喇叭口,短流,且流安在接近壺頸的肩部,鼓腹,平底,釉色有的呈灰青,有的呈黃青。
罐蓋:斗笠狀,蓋頂粘有一小小的月形紐,釉色灰青,施釉較薄,此罐疑為茶葉罐。
碾輪:圓形,中間鏤以圓形孔,以便在孔中插軸,讓人雙手握軸碾茶。
墊柱:圓柱形,中間微內斂,高約25-30厘米不等,器物粗糙,是墊燒窯具。
3、小金塢窯址
小金塢窯址,位于小金塢山坡上,南距牛氏嶺窯址約0.5公里,前面為一片稻田。未曾清理發掘,也沒有人為破壞,保存現狀完好。根據地面調查,該窯址分布面積較大,窯業堆積較厚,所裸露的瓷片與牛氏嶺窯址上的瓷器器型、釉色基本相同,裝燒方法同出一轍,因此筆者推斷它是唐代中、晚期古瓷窯遺址。現將地面裸露的典型器物簡述如下:
青釉碗:唇口,斜腹,腹內旋削痕跡明顯,餅足,平底。釉色青黃,器外釉不及底。支釘疊燒。
青釉盤:折沿,淺腹,圈足,釉色灰青,支釘疊燒。
青釉壺:短流,鼓腹,流安在接近壺頸處的肩部,平底,釉色青黃,疑為茶、酒具。
在蘭田村萬窯塢、牛氏嶺和小金塢三處唐代窯址遺存中發現了不少的飲茶器具與制茶工具,如飲茶器具有青釉執壺、青釉碗以及青釉茶葉罐,制茶工具有碾輪、碾槽等。這些遺物反映了唐代景德鎮地區茶事的興盛。據《新唐書 ·食貨志》記載:“各地產茶數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又載: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余萬貫”。景德鎮是唐代全國茶葉主要產地和集散地之一。由此可見,蘭田窯出土的遺物與歷史文獻記載相吻合、相印證。茶葉的興旺,促進了景德鎮陶瓷茶具生產的蓬勃發展。
四、歷史價值
蘭田古瓷窯遺址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景德鎮浮梁地區燒造年代最早的古窯址。該窯址始燒于唐代中晚期,終燒于北宋,延續燒造數百年。窯址分布面積較大,約10000平方米,其文化層堆積較厚,達1~2米,保存較為完好。相距1公里處還發現多處早期窯址,說明該窯址周圍窯業興旺,是景德鎮浮梁地區早期窯業代表性窯址之一。此窯址的發現,修正了“景德鎮制瓷業始于五代”的學術觀點。endprint
該窯址遺跡較為豐富,其制瓷泥料堆積和龍窯殘跡為我們研究景德鎮唐代制瓷原料加工技術和陶瓷裝燒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蘭田窯址出土器物許多為景德鎮古代窯址考古首次發現。所出土的青釉平底碗、盤、壺、罐、缽與五代遺物相比,無論是胎釉、還是形制都有所不同,呈現典型的唐代器皿的風格和特征,其中青釉壺、罐上的系均作為雙股,為典型唐代風格;青釉壺壺流多為短流,皿形為六方形,壺柄作成雙股扁把,與唐代長沙窯、越窯的壺流、壺把極為相似;青釉執壺的造型與唐大中元年(8 4 7年)越窯青釉執壺相似;青釉碟口壁作為四瓣,為典型唐代風格;出土的青釉器釉色泛黃,與洪州窯的青釉較為相似;蘭田窯出土的部分產品采用了匣缽單件和匣缽疊燒的工藝,出土的澀胎斜壁直口平底匣缽,與越窯寺龍口出土的唐代匣缽相同,其中的碗、盤、罐、缽均采用支燒方法。因此,可判斷蘭田窯出土的青釉器無論從形制、胎釉、裝燒工藝上看,均屬于唐代遺物。
值得關注的是,出土青釉鼓腹刻花卉紋罐,其錐刻風格類似越窯,這在景德鎮古窯址考古調查發掘中為首次發現,推翻了“景德鎮陶瓷刻花創始于北宋”的論斷。
景德鎮自古便是茶瓷互利、農工商并舉的城市。蘭田窯唐代茶碗、茶壺、茶葉罐等飲茶器具以及碾槽、碾輪等制茶工具的出土,與文獻記載中的唐代景德鎮茶業盛況相吻合、相印證。它反映了茶業對當時景德鎮制瓷業發展所起到的促進作用。至今,瓷器、茶葉仍然是景德鎮著名的傳統產業。
參考文獻:
[1]《新唐書·食貨志》
[2]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3]清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縣志》
[4]清藍浦.《景德鎮陶錄》
[5]《景德鎮市地名志》(1988年.景德鎮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
[6]《中國陶瓷》(馮先銘 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7]《中國陶瓷史》(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8]《洪州窯研究文輯》(豐城市文物局、豐城市博物館編.2010年.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9]《浮梁茶葉寶鑒》(黃崇燾、2005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景德鎮湖田窯各期碗類裝燒工藝考》(劉新園、白焜《文物》1982年05期)
[11]《景德鎮唐代南窯、蘭田窯遺存專家論證會會議資料》(2012年2月.景德鎮市文廣局、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