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余濤
瓷、旗袍兩者都是中國所獨有的引以為傲的國之精華。粉彩瓷更是吸取了藝術中的營養,采取了點染與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采用的畫法既有嚴整工細刻畫微妙的工筆畫,又有滲入淋漓揮灑,簡潔洗練的寫意畫,還有夸張變形的裝飾畫風。甚至把版畫、水彩畫、油畫等姐妹藝術都加以融匯運用,精微處,絲毫不爽;豪放處,生動活潑,是中國陶瓷史上一朵艷麗的奇葩。
作為釉上彩瓷的一種,粉彩瓷可以說是最具有獨特魅力的。它不似古彩那么鮮艷,又比青花加彩瓷艷麗,比色地描金瓷優雅,它獨特的溫潤淡雅博取了自其發明以來從古至今人們的喜愛與追捧。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軟彩”,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它的整體氣質似女人般柔軟。從琺瑯彩上發展過來的粉彩瓷由于在底色中加入了含有砷的物質,使得它的色澤變得粉潤。而且粉彩的工藝繁瑣,燒成難度也大,這也造就了粉彩瓷價格不菲的現象。尤其是古代的官窯粉彩瓷,拍出的價格都是高的令人咋舌。清嘉慶年間的胭脂紅地粉彩通景雙耳大瓶,估價120萬至180萬元,成交價達到了548.21萬元。“清乾隆粉彩八仙過海圖盤口瓶”以5280萬元成交,創造了國內瓷器拍賣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2010年11月英國拍賣行上拍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5160萬英鎊(約5.5億人民幣)成交,再次刷新中國最貴藝術品紀錄。
景德鎮傳統繪瓷技藝,其基本技法按傳統習慣可分為兩部分:即畫粉彩和填粉彩。而畫粉彩一般包括起稿、制圖、拍圖、勾線、彩料。粉彩畫好后,要待樟腦油料干了,才可以填色。為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有些地方需要打玻璃白,待干后在玻璃白上渲染顏色。所謂“玻璃白”就是上文中提到過的含砷的物質,實質上是一種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富于國畫風格。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瓷制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制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制作。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并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其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細,色彩柔和,皴染層次多。大多數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人物故事圖,在粉彩中也比較多。到了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繼承了雍正時期在肥潤的白釉上繪疏朗艷麗紋飾的特點,如常見的折枝花卉盤、碗、小瓶、面盆、人物筆筒和大件器物鹿頭尊等。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景德鎮高嶺土產出的瓷器,在品質方面來說是最好的,所以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之說。潔白如玉的瓷質與粉彩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色澤清新,紋飾優美。筆者創作的粉彩瓷板畫明凈、素雅,且最能體現文人的詩情、畫意和情境,故多為文人們賞玩、贊美和收藏。楊磊對粉彩瓷創作情有獨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語道出怎樣的癡迷與神醉!粉彩瓷有著濃郁的東方味、中國味,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旗袍是中國的神韻之作。中國年輕女性的身材較之西方年輕女性,一般更顯纖細、秀麗的曲線美,而線條簡潔流暢、風格單純又雍容華貴的旗袍,其最大優點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現出這種中國女性胴體的曲線美。它在符合中國年輕女性審美需求的同時,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著裝又很方便的優點,從而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旗袍之美,是被全世界公認了的,它以最地道的中國面料、圖案和工藝,把東方的女性們襯托得婀娜多姿,風韻十足。有人說衣服是女人的第二肌膚,此話很有道理。那么,旗袍作為女裝里的極品,就更是女人們豐腴的肌膚了。旗袍一方面是很保守的,這主要體現在領口上,那高聳而圓潤的領子讓中國女人充滿了含蓄之美、嫻熟之美和內斂之美。這樣的美,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女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和矜持心態。旗袍另一方面又是很野性的,這體現在旗袍的開衩上,尤其是那種高開衩的旗袍,讓女性的一雙玉腿在若隱若現中閃射出無窮的撩人風韻。這樣的美,使得中國女人在含蓄上平添了幾分奔放,在穩重里又增加了幾許妖冶,在嫻靜中又洋溢著不少嫵媚。旗袍的種類亦是多種多樣的,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旗袍是很性感的,它的質料,它的曲線、它的溫潤,它的華美,它的飽滿,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展示出旗袍奪人魂魄的性感魅力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些特點,旗袍要被天下人異口同聲地贊美和向往,那就實在是情理中的事情了。
粉彩與旗袍兩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其展示出來的效果非常令人期待和遐想,可以說粉彩瓷旗袍畫成就了女性端莊雍容另一種美,也因旗袍仕女的古典氣質和曼妙身材的展示而更加地深入人心,更加給人刻骨銘心的唯美效果。體現互為襯托與聯系的整體,兩者的魅力相得益彰,互為渲染襯托,成為旗袍審美文化的一部分。例如粉彩旗袍人物瓷板畫《晨曲》,畫面中夏日清荷,艷艷隨風。許是暑熱太盛,一妙齡女子左手握折扇,右手微觸下額,略略慵懶。以閑適放松之態,靜坐荷塘隱石,雙足浸潤水中。右側身邊置放幾卷書,一冊打開狀。女子眼神柔順,目視前方,像是在回味思考。猶如一段故事引人入勝,或者是人生課題回味無窮。觀周圍景象,荷葉連連,一派欣欣向榮之態,滴滴露珠攀附,微墨色的葉片把畫面襯托得極其靜謐。女子寶藍色的旗袍配水紅色的披肩,溫柔的色彩與自然的景象相得益彰,一切顯得那么的和諧,給人以強大的視覺安撫和心靈安寧。一直渴望在瓷畫的世界里,將古老的傳統技法與現代特色有效融合。時間的流逝,歷史的沉積,在繪畫里促成的不僅是技法的成熟,還有不同時代的鮮明特色。由于女性旗袍都比較艷麗,花型也多以傳統喜慶的圖案為主,于是楊磊大膽采用了新彩的顏色豐富和靈活鮮亮,以此來突出富有現代的華麗元素。
又如《朝顏若詩》畫面中,兩位鮮衣曼妙女子體態輕盈,她們立于林中。似游園時盡興借地小憩,又似姐妹在自家園中吐露心事。古樹盤根一碧如洗,搖曳隨風生動如許,地上落葉數片,一女子著紅色的旗袍,盤發婉綴,初夏的鮮艷一覽無余。一女子手捧鮮花側身回眸,一襲紫紅的旗袍將她襯托得落落大方。如花一般嬌艷的青春,唯這清朗的初夏不可辜負。蘭草叢生,右側樹木豐隆,欣欣向榮。畫面色彩比配相宜,整幅畫面立體感極強,用心觀看,有人入畫中來,粉彩與新彩手法完美融合。畫中人欲出的夢幻美感。對于美的追求,必然是人心所向。給人心靈的安定和寧靜是筆墨難以言表的。
楊磊認為,自己只是一位專注于畫筆色彩和泥土之中的普通陶瓷人,堅持用真情實感來描寫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所有的作品都是他對生活認知的反應。所謂的藝術在他看來,只是通過塑造美的形象來如實表現作者的意識形態。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也只有內心真正具備美感的人,才能如此用心,明察秋毫,與細微枝節中感受生活的種種美,并在創作中盡情抒寫美。那份心境上的悠然與自得,情懷上的優雅與寬闊,也許才是藝術創作的本質。
不做時代的復制者,也不做歷史的盲目膜拜者。情重瓷畫,古今相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