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杰
漢宮春·會稽蓬萊閣觀雨
[宋] 辛棄疾
秦望山頭,看亂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歲月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被重新起用,任命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年晚秋,作者游賞蓬萊閣,寫下了這首詞,以自然喻人世,以歷史比現實,托物言志,寄慨遙深。
詞的上片借景抒情,盡寫秦望山頭云雨蒼茫的景象和乍雨還晴的自然變化,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詞人所登的蓬萊閣在浙江紹興(即會稽),秦望山,又名會稽山,在會稽東南四十里處。作者為何望此山?因為這里曾是秦始皇南巡時望大海、祭大禹之處。登此閣望此山,不禁會想起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和為民除害的大禹。作者以“倒立江湖”喻暴風驟雨之貌,生動形象。“不知云者為雨,雨者云乎”語出《莊子·天運》,云層是為了降雨嗎?降雨是為了云層嗎?這是自然之理,云與雨,誰也不為了誰,各自運動著罷了,也沒有別的意志力量施加影響要這樣做。接下三句寫天氣的變化:忽而一陣西風,天色急轉,長空萬里,云無留跡。云散了,雨當然也就收了。“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天籟”指自然界的音響。從暴風驟雨到云散雨收,月明風起,詞人在大自然急劇的變化中似乎悟出一個哲理: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中,陰晦可以轉為晴明,晴明又含著風起云涌的因素;失敗可以轉為勝利,勝利了又會起風波。
上片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為下片追懷轉敗為勝、又功成身退的范蠡作了有力的烘托、鋪墊。
下片懷古抒情,說古以道今,影射現實。作者首先以詰問的語氣講述了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當年是誰到若耶溪上請西施西去吳國以此導致吳國滅亡呢?越地的人們至今還盼望著他能乘船歸來呢!這當然是說范蠡,可是作者并不直說,而是引而不發,說“誰倩”,含蓄而且具有啟發性。據史書記載,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曾被吳國打敗,蒙受奇恥大辱。謀臣范蠡協助勾踐進行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并將西施進獻吳王,行美人計。吳王果貪于女色,荒廢朝政。吳國謀臣伍子胥曾勸諫說:“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后來越國終于滅了吳國,報了會稽之仇。越國勝利后,范蠡認為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于是泛舟五湖而去。作者眾人登高望遠,懷念古人,為何想起了范蠡?這是因為作者精忠報國,力圖恢復中原以雪靖康之恥,范蠡正是他仰慕和效法的榜樣。這一部分用典,敘述出主要的情節,以表達思想感情。
收尾部分“歲月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作者首先以設問的語氣提出問題:一年將盡了,為什么不鼓瑟吹竽歡樂一番呢?表達了歲晚當及時行樂的意思,接著又以反問的語氣作了回答:“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王亭”,指王羲之修禊所在的會稽山陰之蘭亭;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有別墅。舊時王、謝的亭館已經荒蕪,現在只有“冷煙寒樹啼烏”點綴其間,已無可行樂之處了。
作者面對自然的晴雨變化和歷史的巨變,抒發了報國雪恥的積極思想,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同時也有人世匆匆的暮年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