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的戰士"/>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含 蕊/文
王 昭
——忠誠的戰士
◎含 蕊/文
王昭,1917年7月19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縣天井村一個農民家庭。193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2年后擔任中共平山縣委書記。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邊區北岳區第四分區地委副書記、書記,中共冀晉區黨委副書記、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政委、六十四軍政委等職。全國解放后,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長,青海省委第二書記,省長等職。在十年浩劫中,慘遭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迫害,1970年2月12日含冤逝世。戰爭烽火里,英勇善戰,斗敵頑強。1937年秋,日寇侵占華北重鎮石家莊,旋即進攻平山。王昭和他的戰友們放手發動群眾,在平山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抗日游擊隊司令部和平(山)、井(陘)、獲(鹿)游擊支隊,積極開展抗日斗爭。

1938年,八路軍攻打日偽占據的平山縣城,王昭帶領數千名游擊隊員和民兵到第一線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給敵人以很大殺傷。在這次戰斗中,他被評為作戰模范。
1939年10月起,王昭任晉察冀邊區北岳區四分區地委副書記、書記等職,帶領群眾進行抗日斗爭。在對敵斗爭中,他堅定沉著,機智勇敢,沖鋒在前,發揮了一個政治干部、軍事干部的領導才能,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1941年秋季,日寇對晉察冀邊區進行了空前殘酷的大掃蕩。四分區機關駐在南莊、北莊、東西柏坡一帶,王昭帶領附近群眾轉移到十幾里長的張家溝山谷里。傍晚,一架敵機在張家溝低空盤旋偵察。王昭估計翌日拂曉敵人要偷襲張家溝,便召集各村干部一起研究,囑咐他們立即帶領群眾分頭轉移,他自己則帶領警衛班在溝口警戒維護,直到所有的群眾都安全撤出了張家溝,敵人偷襲部隊進至溝口,他才機智敏捷地和警衛班轉移出去。
1943年秋季反“掃蕩”中,王昭親自把冀晉黨校1000多名干部安排在山連山的平山、井陘交界的轉嘴村一帶,他和少數干部始終堅持在滹沱河北岸敵人反復“圍剿”、環境最艱苦的地區。敵人在滹沱河北岸“掃蕩”撲空以后,又向滹沱河南岸地區反撲。這時,王昭早已趕到轉嘴村一帶,帶領黨校干部轉移到滹沱河北。途經馬峪一帶,沿路遍布地雷,黑夜行走沒有向導,誰走在前邊都有觸雷的危險。王昭攔住大家,下達命令:“誰都不許走在我的前面。”還說:“誰也沒有我的眼睛看得清,瞅得準,知道地雷埋在什么地方。”就這樣,他領著大家轉移到安全地區。等數路敵人到轉嘴村一帶偷襲時,又一次撲空了。
頻繁的戰斗,緊張的工作,王昭的身體一天天消瘦下去。這時他又患了嚴重的瘧疾,由于缺藥少食,高燒一直不退,燒得他眼難睜,口難張。人們勸他休息休息,他說:“中央的指示要傳達,秋收秋種要布置,我怎能休息呢?”
1944年的一天,駐平山一帶各個堡壘上的日偽軍頭目都去石家莊赴宴,慶祝他們的所謂“赫赫戰果”。王昭和他的戰友們乘隙而入,率領部隊攻下了日寇多年盤踞的雙石洞堡壘,繳獲了平山、井陘、靈壽等縣敵人僅有的一門山炮和其他戰利品打擊了敵人的氣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士氣。為此,八路軍總部曾通報表揚了他們。
同年9月,晉察冀邊區原北岳區范圍劃分為冀晉、冀察兩區,王昭任冀晉區黨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冀晉軍區副政委。
抗日戰爭勝利后,王昭于1946年代表晉察冀軍區,參加了軍調處執行部駐石家莊小組,同美蔣進行談判。他在談判中針鋒相對,多次揭穿敵人的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一次,敵人企圖借市民缺糧問題,煽動群眾到我方談判代表駐地起哄,妄圖把缺糧責任強加給我方。王昭向廣大市民當面揭露敵人的陰謀,尖銳指出,石家莊市廣大人民群眾缺糧的禍根,是國民黨當局設卡封鎖邊區的結果。廣大市民群眾覺醒以后,紛紛向國民黨當局請愿,弄得國民黨當局狼狽不堪。由于國民黨假和談、真備戰,和談毫無結果。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向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我軍英勇抗擊國民黨的軍事進攻,迫使國民黨于1947年3月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
同年7月,晉察冀軍區黨委調王昭到晉察冀軍區四縱隊任政委。原政委胡耀邦在旅以上干部會議上向大家介紹王昭時說:這是我們新來的政委王昭同志,以后和大家一起戰斗、生活和工作。1948年初,王昭和縱隊司令員曾思玉等率領四縱隊轉戰于北平、冀東、京漢鐵路沿線,解放了大片國民黨統治區,并參加了著名的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
1948年12月初,我軍發起平津戰役。東北野戰軍入關迫近平津,華北野戰軍主力向平綏路平張段出擊。敵軍在我軍強大攻勢壓力下,懾于平津緊張,傅作義急令剛增援張家口之所謂精銳三十五軍速返北平,為爭取時間,迅速切斷平張段路,華北野戰軍第二兵團命令在平綏路東段執行牽制任務的四縱隊十二旅,首先攻占新保安,展開阻敵戰。新保安位于北平,張家口之間,平綏鐵路、平張公路緊靠城北通過,是張家口通往北平的必經之地。王昭奉命親率十二旅由新保安、東北麻峪口出發,經過20公里急行軍,于12月5日拂曉以突然襲擊手段,一舉攻克新保安,消滅了守軍。接著,便利用西八里、新保安、東八里三地的有利地形,采取縱深梯次配置將主要兵力、兵器配置于鐵路公路及其兩側地區,以節節抗擊的戰術,堅決阻止三十五軍東竄。王昭和十二旅的干部對部隊作了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動員,提出了“不怕苦,不怕死,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掉傅作義的老本,不讓一個敵人跑回北平”的戰斗口號,激發了部隊的戰斗意志。部隊在塞外天寒地凍的情況下,巧用冰雪及其他材料,構筑了三道阻擊陣地,將三十五軍阻擊在新保安地區。王昭下令說:只要我軍有一個人活著,就不能讓三十五軍向北平靠近半步。
經過兩天激戰,終于以少數兵力抗擊了數倍敵人的進攻,阻住了敵人,粉碎了三十五軍東竄北平的企圖,從而保障了兵團主力適時將敵人包圍殲滅于新保安地區,對整個戰役計劃的實現起了重要作用。戰后,十二旅受到中央軍委和華北軍區司令部的通令表揚。8日,縱隊主力和兵團主力相繼趕到,將敵三十五軍包圍于新保安城內。此時,十二旅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王昭返回縱隊指揮所。他見到曾思玉就高興地說:“老兄,你們太辛苦了,來得真快啊!”曾思玉有趣地仿著王昭平常的口氣說:“怎敢怠慢,要是放走了郭麻子 (三十五軍軍長郭景云),咱們就得挨四十大板啰!”王昭爽朗地笑了起來,說:“只要我們遵照毛主席‘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作戰方針,堅決抓住敵人,牢牢地看起來,板子是挨不上的。”曾思玉從王昭浮腫的眼眶上想得出十二旅全體指戰員英勇阻擊,連日苦戰的情景,便勸王昭好好休息休息。王昭習慣地握緊拳頭,在自己堅實的胸脯上捶了兩下,說:“沒關系,再有它幾夜我也熬得過來啊!”此時,敵三十五軍16000人已被我軍團團包圍。曾思玉風趣地對王昭說:“現在傅作義正在抓瞎哩,又想解救郭景云,又怕平津不保,真是騎虎難下啰!”王昭像吟詩一樣,用16個字形象地總結了三十五軍的處境:“上天無路,下地無門,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經過激烈戰斗,我軍殲滅了被圍困在新保安的敵三十五軍的兩個師,擊斃守軍長郭景云。新保安一戰為平律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1月,中央軍委發出關于各野戰軍進行整編的決定;王昭所在華北野戰軍二兵團四縱隊整編為中央軍委直屬十九兵團第六十四軍,王昭任軍政委、軍黨委書記。
在太原戰役,進軍大西北解放銀川、平涼、蘭州等戰役中,王昭和他的戰友們率領六十四軍驍勇善戰,博得了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
同年9月,王昭作為解放軍代表,光榮地出席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加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并受到毛澤東、朱德的親切接見。
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爆發后,王昭和他的戰友們響應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率領六十四軍全體指戰員,積極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11月,在爭奪馬良山戰斗中,王昭指揮部隊消滅了大量敵人。馬良山位于朝鮮臨津江西岸,敵人控制著海拔3170米主峰;對我攻防作戰影響很大。為殲敵有生力量,配合開城停戰談判,我軍決心攻取馬良山。王昭和其他領導同志對部隊進行了深入的戰斗動員,勉勵指戰員英勇殺敵,為朝鮮人民報仇,為祖國爭光。當志愿軍總部負責同志詢問有什么困難時,王昭堅定地回答:“沒有什么困難,即使有困難,我們也能克服。”戰斗打響后,王昭親臨前線指揮,鼓舞了斗志。戰士們提出“尖刀尖尖刀插上馬良山”的戰斗口號,經過數小時激戰奪取了馬良山。但敵人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不斷進行反撲,我軍與敵反復爭奪了六晝夜。王昭一直在前線,由于幾天幾夜沒有休息,過度疲勞,昏倒在地。當送到衛生所,他蘇醒后第一句話就問:“馬良山守住了沒有?”當同志們告訴他,馬良山戰斗已經勝利結束時,他才放了心。戰后,受到志愿軍司令部的通電嘉獎和表揚。此外,在突破臨津江乙堅守道峰山等戰斗中,王昭指揮的六十四軍都勝利完成了任務。1952年11月,王昭調任十九兵團政治部主任。由于在抗美援朝中作戰有功,王昭和曾思玉等曾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廣級國旗勛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勛章。
1952年,毛澤東親自批示在公安部建立政治部。1953年3月,王昭從抗美援朝前線奉調回國,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后任公安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在公安部黨組和羅瑞卿的直接領導下,他把毛譯東建軍思想運用到公安隊伍的建設上,為把公安隊伍建設成一支保衛社會主義江山的堅強隊伍而努力。
為了加強黨對公安工作的領導,培養一支又紅又專的公安隊伍,1952年,羅瑞卿遵照毛澤東的批示,主持召開了一次公安會議,作出了《關于建設公安部門政治工作的決議》。王昭到任后協助羅瑞卿具體落實這一工作,首先將公安部人事局改建為政治部,并在各省市公安系統普遍建立了政治部。王昭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縣以下基層公安機關黨的領導制度很不健全,存在只抓業務、不管人的思想的現象,便根據軍隊政治工作的經驗,結合公安戰線的特點,經過黨組討論,明確規定了縣公安局設教導員,派出所設指導員。
為了保持公安隊伍的純潔性,1953年王昭受羅瑞卿委托籌備了全國公安系統組織整頓、干部排隊會議;1954年公安部政治部指示各大區公安部門政治部要普遍對干部進行一次審查。在審干中,王昭嚴肅認真,要求大家一方面反復學習文件,一方面認真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在結論前要聽取被審查人的意見。對重要問題作結論時,他除親自看檔案、聽匯報外,還提交部黨組認真討論決定,發現差錯及時糾正;原青島市公安局局長葛申,過去在白區工作時曾利用敵人電臺為我方工作。審干中,有的同志誤認為他投敵叛變,問題嚴重,應予判刑。王昭認為在處理人的問題上要持慎重態度,對葛申的問題要進一步查清,在未查明的情況下,就按敵我矛盾對待是不妥的。根據王昭的意見經過多次查證,終于搞清事實真相,作出了正確的結論,還讓他擔任了公安部某局副局長的職務。
為了使政治工作制度化、經常化,王昭受部黨組委托,召開了一系列政治工作會議。1957年又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公安教育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培養又紅又專的干部隊伍的任務。這以后,除公安學院(王昭兼任院長)外,又相繼在各大區設立了公安學院分院,興辦了公安學校60多所。通過這些院校,培養了大批公安干部。
為使公安隊伍學習解放軍的好傳統、好作風。王昭協助部黨組制定了《公安人員八大紀律十項注意》,在公安系統開展立功創模、爭當先進工作者運動。王昭還經常到公安學院作報告,教育公安干警要為人民辦好事,規定每年春節開展愛民月活動。
王昭經常帶領政治部的同志深入各地調查研究,了解公安戰線政治思想和干部隊伍的情況,十年中,幾乎走遍了祖國各地。每到一地,他都認真聽取當地公安機關的匯報,閱讀第一手材料,同基層干警談話。1959年,他深入到湖北、湖南調查,寫出有事實、有理論,質量比較高的調查報告,受到了部黨組和同志們的好評。
在日常工作中,王昭注意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1956年,機關干部調級時,毛澤東批評的那種“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的現象,在公安部也是存在的。針對這種情況,王昭反復向大家作思想動員工作時他說:“干部要為人民服務,不能為人民幣服務。”當部黨組研究決定給王昭提級時,他婉言謝絕說:“我是做這項工作的,不能帶這個頭。”
1957年,中央指示調大批干部支援工農業生產。公安部當時有些同志認為:公安干部是自己培養的,不能調到其他系統去;也有些同志不愿離開大城市,怕抽調到自己頭上。王昭一面向黨組匯報這些思想情況,一面作動員報告,講述顧全大局支援工農業生產的重大意義。經過動員,不少同志報了名,最后部黨組決定,從公安部內挑選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干部,支援了工農業生產第一線。
王昭在工作中處處以身作則。1958年,人民大會堂動土興建。王昭率領公安部機關干部參加勞動時,不僅組織大家實干加巧干,而且帶頭挖土,拉土,評比時,公安部贏得了第一名。在落實干部參加勞動的制度時,在部長級干部中,王昭首先報名到清河農場勞動。炎熱的夏天,他頂著酷暑,光著膀子,穿著短褲和同志們在農場勞動了一個月。為落實毛澤東“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王昭兼任公安部體協主席,帶頭堅持天天鍛煉身體,取得了等級運動員的稱號,在部黨組的領導和他的親自組織下,公安部體育運動蓬勃開展,在北京市籃球比賽時,公安部籃球隊獲得冠軍。在我國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公安籃球賽時,王昭為主任委員。在八國比賽中,中國公安“前衛隊”又獲冠軍。
王昭雖然職務不斷提升和變化,但他一直保持著勞動人民艱苦奮斗的本色。抗日戰爭時期一床軍被隨他進了城,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又隨著他從硝煙彌漫的朝鮮戰場進了北京,一直伴隨著他被林彪反革命集團迫害入獄。1953年,原部隊的同志為關心王昭的身體,給他送來了一件貂皮大衣。王昭把它原封不動退了回去,并給那位同志寫了封信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本色永不能變。抗美援朝期間,他在朝鮮前線收到弟弟的一封信說母親從平山老家到石家莊來了。王昭立即給弟弟回信,要弟弟勸說母親,在石家莊住幾天就回家去,不要在城里吃閑飯,不要離開勞動。他要弟弟向母親說明,她的兒女不是“做官”,不是“新貴”,是共產黨員,人民的勤務員。母親稱贊兒子的作為,高高興興地離開城市回到農村,在農村參加勞動,勤儉持家,一直到王昭被迫害致死,她才含恨告別人世。
王昭擔任公安部副部長以后,一天,得知父親病重,便從北京回家探望。路經石家莊時,不少老戰友要用小汽車送他回家,他婉言謝絕,親自到汽車站買票乘公共汽車。在青楊樹車站下車之后,碰上了東柏坡的老貧農閻九林。閻九林見王昭依然是樸素的穿戴,依然是以步當車,心中十分欽佩,情不自禁地說:“哎呀呀,小王(王昭在乎山地下工作時,老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小王’),你當了副部長,成了高干,還是個小王啊!”王昭親熱地握著老人的手,風趣地回答說:“我要不是‘小王’了,你不就得噘起嘴來,不叫我小王啦!”閻九林臨終前還念叨這件事,常對人說:“王昭,高干不‘高’,國家干部要都這樣,就好了!”
1961年春天在中國人民困難時期,王昭受黨中央、毛澤東的委托,奔赴青海高原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書記、省長。
王昭到青海后,和省委其他領導同志一起首先著手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和迫在眉睫的春耕生產問題,制訂了當年的生產計劃。接著,開始糾正“左”的錯誤。要做到這一點,阻力是很大的。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王昭不考慮個人的安危和得失,在一次會議上,他斬釘截鐵地說;“為了剎住歪風,糾正錯誤,就是摘了我的‘烏紗帽’,也心甘情愿”!他團結廣大干部群眾,充分發揚民主,揭露矛盾,從指導思想上批判浮夸風、“共產風”、高指標和不從青海實際出發,搞以糧為鋼,破壞草灘建設等“左”的錯誤。經過揭矛盾,擺事實,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和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在黨內黨外逐漸統一了思想,分清了是非,使絕大多數干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左”傾蠻干,玩忽黨守的方針政策,任意違反經濟工作的規律,不實事求是,不因地制宜,給革命事業帶來的嚴重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省委響亮地提出:正確認識青海,積極改造青海”,“把架子放下來,把生產搞上去”等口號。王昭以極大的革命毅力和氣魄;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農牧區調查研究,扎扎實實地指導工作,為全省干部做出了榜樣。1961年和1962年,省委在農業區實行了“輕稅政策”,少征購或暫不征購,鼓勵農民多種多收,換得了1963年的農業大發展。在牧業區省委因地制宜地實行“以牧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糾正了大量開荒造成破壞草原,破壞牧業生產的現象,調動了牧民牧業生產的積極性,迅速扭轉了全省畜牧業生產的面貌。1963年,在全省農牧業得到恢復和初步發展的同時,省委決定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建設新青海的藍圖。王昭思考著青海能不能建成祖國的糧倉?提高載畜量的草原建設如何著手進行?祁連山、昆侖山、唐古拉山的豐富礦藏資源怎樣開發利用?通向西藏和新疆的鐵路怎樣盡快修成?……”為了獲得正確的答案,他越荒原走戈壁,攀雪山,足跡踏遍省內牧業區6大州和農業區11個縣、市,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1965年夏天,王昭率領一個由機關干部和農業、水利技術人員組成的調查工作組,帶著帳篷和簡單的炊具去柴達木勘探。從烏圖美仁到塔爾丁,一段路坎坷難行,全是翻漿和沙漠地帶,汽車有時一天只能走二三千里,車輪常常陷進泥里。王昭和大家一起用木板墊路,讓汽車憑借木板一節一節,向前移動。他還帶頭喊著號子在前邊拉車,不時鼓勵大家:“看,我們又攻克一個碉堡。”宿營時,他和大家一起拾柴、做飯,夜晚或住帳篷或者干脆就蜷曲在汽車里。這一帶牛虻、蚊子多,叮得他滿臉疙瘩,然而他卻感到其樂無窮。
王昭等一路上與當地基層干部、群眾交談,訪問水文、氣象、地質人員、勘查從昆侖山流下來的雪水,研究各個地段的地貌、土壤。和同志們邊走、邊看、邊商量,他說:“這里可以修渠、打壩夕,那兒可以開路,打井,“你們看,這里建設一個幾萬人的農場沒問題!”看到一片檉柳,他說:“誰說柴達木是不毛之地?這里就可以培育森林!”看到一片蘆葦,他說:“這些財富要很好地利用起來,可以開辟牧場建立造紙廠。”
在行程6000里的調查研究過程中,王昭還視察了牧區的定居點和草原,視察了石油局、鉛鋅礦和石棉礦。每到一地他都認真地聽取匯報、檢查工作,布置任務;還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研究,制定完成任務的措施。他說:“下來就要解決問題,不解決問題我們下來干什么?”
在廠礦,他和干部群眾討論研究生產、設備、運輸和材料供應。在牧區,他和當地領導同志一起研究發展畜牧業生產和草原建設問題,討論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問題,為牧民群眾解決氈房、衣服和商品供應,籌劃孩子的上學問題。就這樣,王昭邊看邊聽邊想,對改變青海的落后面貌充滿了信心。他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表示:“青山處處埋忠骨,不變青海誓不休!”1965年,王昭到北京參加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向大會匯報了青海農枚業恢復、發展的成就和建設新青海的設想,受到代表們的贊揚。《人民日報》還報道了王昭深入調查研究的事跡,并號召領導干部要下去,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中央領導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表揚了王昭,稱王昭為領導干部調查研究的模范,號召大家向他學習。調查結束后,王昭寫了詳細報告,談了他對青海現狀的認識和改變青海面貌的設想。青海省委對王昭的調查情況報告進行了認真的討論,根據青海的實際,初步制定了建設新青海的藍圖。
王昭在青海,經常深入農村,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哪里最艱苦,哪里最困難,他就到哪里去深入群眾,體察民情,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用黨的溫暖去滋潤群眾的心田。
湟中縣平安公社上莊大隊有個貧苦的社員叫劉維金。解放十多年了,生活仍然十分困難,而且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視。不要說上邊來的干部從未沾過他的炕沿,就連村里的干部,也不肯喝他一碗水。1964年的秋天,王昭走進了劉維金又黑、又潮的土屋;并且就住在他家那伸不直腿、沒有窗戶的小土炕上,和劉維金全家同吃那發了酸的青稞饃、喝了那能夠照出人影的雜面糊糊。在這里,他和劉維金促膝談心,問他為什么解放這么久一家三個勞動力還吃不飽飯?炕上還沒有炕席?聽到傷心處,淚花在他的眼眶里打轉。貧下中農的辛酸,深深地在扣動王昭的心。
在總寨公社,王昭住進了村里最貧窮的唐永順家的牲口棚里。唐家阿奶聽說他是省上來的干部,趁他外出,把他的行李搬到兒子的炕上。王昭回來后,感到很不安,他對老人說:“你們一家三代,住的不寬敞,我在哪里住都一樣。”又把自己的行李搬回原處。那一夜,王昭的被頭上結了一層冰,兩只腳到天明還是涼的。后來有人告訴唐家阿奶說王昭是省里的書記和省長。這位世代受苦,年逾古稀的老人開始不相信,繼而感到驚奇:難道這個衣服打著補丁的人,這個搬石頭揀最大個的,推車賽過小伙子的“干部老漢”,真的會是省委書記?
那幾年,青海農村的生活相當困難。當有的同志看到王昭和群眾一起喝那帶著燕麥殼的糊糊,提醒他不要扎壞嗓子時,王昭似乎沒有聽見,大口大口地喝下去,還說:“好喝,好喝。”
由于王昭白天勞動,工作晚上開會,生活又差,人很快消瘦下去,他的糖尿病又犯了。隨行的人員商量決定每天晚上給他煮一碗蠶豆角。當警衛員小蘇把一碗蠶豆角端到他面前時,他說:“貧下中農生活這樣苦,都舍不得吃青,咱們怎么能帶這個頭?我們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勤務員,不能有任何特殊。我們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能忘啊!”小蘇低下頭,不知說什么好。王昭拍著他的肩膀樂呵呵地說“豆角我不吃,還是照顧照顧我們的下一代。送給房東的孩子吃了它吧,賬要算在我的頭上。”他還說:“我們冷,才能想到群眾身上衣服少;我們饑才能想到群眾肚子餓。不能親身體察貧下中農的疾苦,怎能積極去解決他們的困難。”小蘇端著蠶豆角愉快地走出房門,但熱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王昭用自己的行動,與青海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每當他要從一個地方離去的時候,村里的人都含著眼淚戀戀不舍地說:“你住在我們這貧家寒舍,沒吃我們一碗白面片,真不過意啊!”王昭回答道:“我們下來就是為群眾辦事的,你們能住,我們也能住;你們能吃,我們也能吃,我們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