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悟縣老促會
2014年12月6日,湖北省大悟縣委、縣政府舉行了“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基地建設集中簽約大會”,10家有實力、有經驗、守信用的企業與10個鄉鎮就村集體特色基地建設簽訂了開發建設協議。
根據協議規定,大悟縣以鄉鎮為單位,組織10個或以上村為一組,每村流轉出200畝土地,建設連片基地。基地開墾資金和種苗由縣政府提供,由企業承包經營。3年基地獲得收益后,每個村將有10萬~12萬元的穩定集體收入。企業主要承擔土地流轉費和承包費以及管理工作,前期不用投入大量資金,鄉鎮和村主要是組織協調,收益由村集體、企業和農戶共享。
高店鄉為落實好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首先成立了福瑞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和專業合作社,選擇東岳、汪洋兩個村連片荒山崗地建設經濟基地,在縣整合資金支持下,完成土地流轉的同時,鄉里投入配套資金300多萬元,修建基地公路15公里、新建了7個蓄水池和供水管網等配套設施。企業業主一次性支付了農戶7年的土地流轉資金和承包費220萬元。在總投資1000萬元后, 3300畝連片基地建成。2016年,高店鄉12個村,村村都增加了1萬元收入,預計今年可增加到2萬元。

湖北省老促會名譽會長、內蒙古自治區原黨委書記王群在大新鎮花卉育苗基地調研。
不僅僅是高店鄉,在這種“組團建、企業包、縣整合、鄉(鎮)組織、村受益”的模式下,到今年2月止,大悟全縣共有15個鄉鎮啟動建設村集體經濟基地20片4.8萬畝,覆蓋了195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89個。有170個村通過基地建設增加了收入。今年267個村可實現村村增收入。
實際上,基地建設受益的可不只有村集體。據了解已建成的20片基地可安排5000~10000名農民打工,每人每年可獲收入8000元~1.5萬元。基地流轉了1.8萬畝貧困戶的耕地,吸納了2511名貧困人口就業。最難能可貴的是,基地建設將荒山崗地等多年閑置的村級資源盤活,既增加了經濟效益,美化了家園,又形成了集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產業效益。
另外,無資源的村在基地建設中也能取得收益。承包企業所交承包費,先提取10%給予土地流出所在村,其余90%再平均分配給無資源的約定受益村,保證所有村集體都有穩定收入來源。另外,連片基地受益后,每年都將提出10%的利潤分給無資源的村和貧困村。
同時,對因受自然條件制約不適合發展連片基地的村,大悟縣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品、享受整合資金等扶持措施,利用現有的各類資源,發展花卉苗木、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或旅游業、服務業等,確保89個貧困村都有較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
大悟縣從配強村兩委領導班子入手,確保村級集體經濟基地出實效。大悟縣對1000人以下的小村進行合并;并針對全縣年齡偏大、素質偏低的村干部比重大的狀況統一組織換屆選舉;鼓勵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推行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
大悟縣規定,超過60歲的村干部全部“一刀切”,新選拔的村干部標準:一是必須在50歲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二是“政治敏銳有膽識、思想先進有理想、服務群眾有威信、發展經濟有本領、年富力強有作為”,著重從村級后備干部、各類致富能人、復退軍人中選拔。
按村莊人口規模,每村配備3~6名村干部。至2016年9月底,全縣村兩委換屆完畢。選拔了198名各類致富能手和62名大中專畢業生進入村級領導班子,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組織保障。
大悟縣成立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由一名副書記和一名副縣長負責,財政、發改、農委、經管、農業、水利等部門領導為班子成員,設立專門的辦公室,定期研究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負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督促檢查。
同時,大悟縣明確了鄉鎮與村組的責任:鄉鎮與鄉鎮、鄉鎮與村組插花貧困地區的協調和組織基地開發落實等具體問題各鄉鎮書記鎮長親自抓;一名副書記、副鎮長具體抓;根據政策規定,政企分開,鄉鎮成立農業基地開發服務公司和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

夏店鎮新建3000畝優質高產茶園基地。
另外,大悟縣還建立健全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考核鼓勵機制,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各鄉鎮黨委政府和村支部、村委會的綜合考核中,將村干部報酬與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經營性收入增長掛鉤,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分解任務,落實責任。
一是項目支持,保障高標準整地。基地建設全部納入國土整理項目予以支持,由國土部門協調落實列入項目計劃,嚴格按照國土整理項目施工要求,高標準完成基地整理,配套建設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
二是財政支持,保障種苗供應。縣級財政拿出專項資金,按照招投標的方式,統一購買基地建設所需種苗,按標準化栽植,一次性供應到位,保證數量和質量。每個基地在栽植過程中,按照開挖每畝補助400元,青茶種苗每畝補助1600元,油茶每畝補助260元,栽植費青茶每畝補助300元,油茶每畝補助50元實施獎勵。
三是技術支持,村級集體基地栽植品種在農林部門推薦的優良品種范圍內,由承包企業與所在鄉鎮協商確定。縣農業、林業部門給予產品栽植和加工技術指導,縣水利、農機、交通等其他相關部門在基地配套設施建設上給予相應支持;實行一個涉農部門一對一掛點,現場指導。
四是要求各鄉鎮投入配套設施建設。
五是要求承包業主一次性交足農戶的土地流轉資金和承包費,并及時兌現群眾的務工費。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