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如何喚醒家長的“家長角色”,是現在的家長和隔代家長面臨的首要問題。
72歲的程金焰是湖北人,自2005年從教師崗位退休后,來到北京成為一名“隔代家長”,專職照顧自己的孫子孫女。退而不休的程金焰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邊走邊摸索,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
“如今已經做了12年的‘隔代家長,才明白了一點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僅僅靠愛是不夠的。”不能僅僅依靠愛,還要把教育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程金焰經常給孫子孫女講起祖父輩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引用祖父輩流傳下來的詩詞,比如在植物園里給孫女講解竹子時,引用父輩的詩詞“翠竹咬定大青山,虛懷有節根須長”,“這是我的父親作的一首詩,寫竹子的氣節,來自于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象征著做人也要有氣節,我就通過父親的詩給孩子們講竹子的氣節、講做人的氣節。”程金焰敘述著自己日常的教育細節,他的“家長角色”已經充分被喚醒。
如何喚醒家長的“家長角色”,是現在的家長和隔代家長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即將舉辦的“2017中國家長節”的主題。本屆家長節以“喚醒·學會愛”為主題,“喚醒愛”意思是增強父母的家長意識,“父母不等同于家長”,樹立“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學會愛”,愛是家庭主旋律,也是家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指導廣大家長科學地愛、智慧地愛、正確地愛,幫助建設和打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新生態”。
家長也需好好學習
“隔代家長是家長里的散兵游勇,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程金焰說。為了教育好孩子,程金焰每天也在學習,既在努力學習補充新的知識,也在學習如何更好地輸出教育。
2017中國家長節立足中國國情,植根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傳統文化,聚焦家庭、家教、家風,倡導樹立“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
作為中國家長節的舉辦地,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膽創新、積極推進“家校社共育”實踐探索。位于濱州新城區的國家級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教育發展思路,探索新的教育發展模式,將發展“大教育”作為全區的戰略構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加強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講話以及國家關工委、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家庭教育思想體系,傳播和普及了科學家庭教育理念,改變了教育生態,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發展氛圍,讓廣大兒童少年在寬松、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健康成長。
當前,“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在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深入人心。據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董鳳家介紹,中國家長節一是走品牌化道路。搭建組織,常態牽頭運作家長節品牌。二是走科學化道路。多部門融合、體制內外融合、線上線下融合,構建系統化三維坐標體系,對孩子進行系統科學教育。三是走規范化道路。注重活動與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并重,虛實結合,聚焦“家長”這個核心,積極嘗試成立家長之友公益組織,設立家庭教育基金,打造示范基地。四是走產業化道路。采取政府主導、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多元參與,品牌主體堅持公益性定位,大力打造公益品牌,探索品牌延伸項目產業化、市場化路子。
傳承好家風
為了讓好家教、好家風得到更好的傳承,2017中國家長節將繼續推出“一封家書”主題活動,目的是通過家書這種“最真實、最樸素又飽含真情”的形式,將好家教、好家風傳承下去。
“一封家書”活動今年將重點關注我國6100多萬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留守兒童是改革開放和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孩子們由于長期和父母分離,不僅生活中缺少父母的關愛,更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缺失了父母的幫助,對他們品格、人格、性格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響,“這項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企業和教育機構也開始關注和參與到一封家書的公益活動中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這項活動按計劃做實做好,切實幫助留守兒童改善家庭教育環境、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履行好中國家長節的責任。”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2017中國家長節組委會主任楊志海說。
在首屆中國家長節的開幕式上,推出中國家長教育“金推手獎”,一批積極參與推進家長教育事業的單位獲得了表彰。本屆家長節上,還將繼續發布中國家長教育“金推手獎”。“家長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單位、更多的社會團體和地方政府都能來當這個‘金推手。”楊志海說。
今年,中國家長節要立足中國國情,植根中國文化,聚焦家庭、家教、家風,定位中國“最美家庭、最美家教、最美家風”家庭,以“三美之家”為主線,通過尋找、評選、傳播等形式,弘揚中國家庭、家教、家風,傳遞家庭建設正能量。
“家校社共育”
教育好一個孩子,不能僅僅依靠愛,還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把家長教育好,讓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同時,還要‘家校社共育相結合,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程金焰說。
目前,家長教育與“家校社共育”在濱州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公共場所、進景區等“六進”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家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不同學段,實現了由課程傳播為主到“課程傳播”“指導服務”“個案診斷”多元并舉的巨大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和總結“濱州經驗”,實現從‘濱州經驗向‘濱州模式的跨越,并在具備相應條件的區域開展推廣復制。”董鳳家說。
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2017中國家長節組委會副主任姚和民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改善學校環境,優化隊伍建設,教育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家校社共育”的“濱州經驗”已成為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面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未來將繼續加大“家校社共育”的工作力度,力爭在“家校社共育與家長教育示范區”建設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