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劉應文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投身于現代農業,此后,“碩士農民”慢慢被叫響。
鄂南,7月底的中季稻,在熱風中搖曳,就快成熟了。
2017年7月23日,湖北省監利縣汪橋鎮,湖北糧農谷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老板劉應文忙不迭地招待著一撥特殊的客人。
作為智慧農業云平臺監利試點暨劉應文“放心糧”溯源項目啟動儀式內容之一,參會者來到田間地頭,來到劉應文的合作社基地,仔細檢查數采儀、水稻小氣候觀測系統等基礎設施;在辦公室,通過操作平臺電腦,田地里的溫度、濕度、pH值一目了然,稻谷的長勢如何,田間溝渠是否缺水,視頻實時傳輸的畫面,清晰逼真。
新型職業農民
“中國水稻產量第一縣”監利水稻種植面積180多萬畝,作為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監利是21個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之一,公元222年,監利因吳國設卡派官在此“監收魚稻之利”而得縣名。
在監利縣,劉應文小有名氣,2004年他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在武漢市人事局取得高級經濟師職稱,2013年前后,劉應文下定決心回到家鄉,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投身于現代農業,此后,“碩士農民”慢慢被叫響。
“劉應文的合作社不是監利縣最大的,也不是最久的,基礎設施也不是最好的,但是劉應文的理念非常新,從農產品溯源入手,以監利大米作為突破口,把自己的姓名作為品牌,進行了五年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監利縣農業局局長賀章華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監利縣有9000多家新型經營主體,包括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有48家設施農業育秧工廠,劉應文的做法值得推廣借鑒,放心糧模式能夠重塑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賀章華目睹了劉應文合作社的發展,2012年10月劉應文投身農田時,賀章華正是劉應文合作社所在地黃歇口鎮鎮黨委書記。
然而,劉應文成立合作社的初衷卻是,改變父老鄉親“三彎腰”(彎腰扯秧、插秧、收割)的辛苦。從育秧工廠做起,不出半年,農機合作社機械插秧、植保、收割等現代農業專業化運營初見雛形。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愛思考的劉應文慢慢發現,糧食生產加工過程漫長復雜,難以得到全程監管,無法溯源責任,因而導致糧食安全問題不斷,轉基因、灌溉水污染、重金屬污染、農藥殘留事件時有發生。他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建立的種糧經營模式存在“農田高度分割”“糧農高度分散”“收儲和加工高度混雜”“三高”問題。
“三高”為糧食質量安全埋下了隱患,劉應文深深思考,必須探索一種模式來破解糧食質量安全的現狀。
“放心糧”
但是,什么才是“放心糧”?誰來種“放心糧”?最關鍵的是,怎樣做“放心糧”?
第二次農業普查表明,全國共有農業生產經營戶1.98億戶,其中純農戶1.67億戶。劉應文認為,盡管農戶數量很大,在各類農業經營主體中所占的比例也很高,但這種自然經濟狀態下的生產個體,很難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經營主體,成為“放心糧”經營主角的可能性很小。
“要生產真正意義上的‘放心糧,種糧主體的農田經營規模要具備一個起步規模,從目前江漢平原糧食主產區的現實條件出發,百畝左右農田規模是‘放心糧經營最基本的種植單元,”劉應文說,“以畝產水稻1000斤為例,80畝~120畝可以供應20噸左右的批量,這個大米批量,是保證糧食收儲和加工不被混雜,能夠獨立分隔化生產‘放心糧的前提條件。”
“劉應文是很有思想的新型職業農民,‘放心糧模式曾經得到李鴻忠書記的批示,智慧農業云平臺和‘放心糧溯源項目應用前景廣闊,”湖北省農業廳農安辦主任王盛橋說,“溯源管理模式創新能夠實現糧食的標準化生產,100畝左右作為一個種植單元,這個面積好控制,多了不好管理,少了無法產生規模效益。”
32年前王盛橋曾在汪橋鎮“蹲點”一年,主要任務是,土壤改良、科學施肥。
在劉應文看來,“放心糧”生產必須有三個準則,合格、合規、溯源。合格是指,種植糧食用的所有種子、肥料等農資精選優質產品,均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合規是指,糧食生產涉及的工藝流程(例如工廠化集中育秧供苗、大米加工及預包裝等),農藝流程(例如機械化耕整、機械化插秧、水肥管理、植保管理等),以及管理流程(食品安全管理、銷售管理等)均符合相關規范規程要求;溯源是指,糧食生產過程涉及的關鍵節點和重要環節,均進行質量標識,并保全這些標識,以便印上“合格”“合規”,同時方便溯源。
據了解,“放心糧”生產的實踐探索,得益于兩種糧食生產經營模式,蝦稻連作(共作)和再生稻。蝦稻連作(共作)是一種小龍蝦養殖和水稻種植相結合的生態種養模式,小龍蝦對很多(特別是劣質)農藥、化肥極其敏感,碳酸氫銨的劑量稍微大些就會導致小龍蝦大面積死亡。小龍蝦養殖的經濟效益比水稻種植要高出較多,經營主體出于保護小龍蝦的生長環境,只能施用有機肥料,幾乎不用農藥。再生稻的主要結實周期處在溫差較大的深秋,病蟲害相對要少很多,幾乎不用施用農藥。
溯源平臺
“放心糧”溯源平臺是什么?湖北公眾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的陳濤形象地介紹說,它相當于“農戶的腳”“消費者的眼”“農產品的銷售員”。換句話說,通過田間地頭傳感設備,關于農產品生產環境的相關數據,溫度如何、濕度如何、pH值如何,農戶在手機或電腦上可以隨時查看,消費者可以上公眾號平臺,了解選種、育種、移栽、施肥、澆灌、防蟲、收割、加工等全過程管理圖片及視頻。
監利縣副縣長楊金勇認為,在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從源頭上解決好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把溯源體系建設作為打造現代農業升級版的重要舉措,是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的關鍵一步,是創建監利大米地理標志的有效途徑。
在退居二線前,李詩信是監利縣農業局副局長,在監利,李詩信被當地人譽為“監利的袁隆平”,他認為,劉應文的“放心糧”意義在于,告訴農民怎樣生產受消費者歡迎的精品,把“大路貨”變成“俏俏貨”。
“它代表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把新科技應用到農業中,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不僅僅讓農民與市場對接,更提供了一個平臺支撐,農民賺錢,消費者滿意。”李詩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