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洪
實現由體制內儲蓄互助到普惠性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平穩過渡,需要從幾個主要方面入手統籌推進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
今年全國兩會上審議通過的《關于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研究按照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方向,探討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支持居民自住需求”。為貫徹落實中央總體要求,有效發揮金融在住房市場中的基礎性作用,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服務,實現由體制內儲蓄互助到普惠性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平穩過渡,需要從幾個主要方面入手統籌推進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改革。
以統籌管理為原則
組建國家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
按照“人隨事轉”的原則,現有住房公積金從業人員全部整體轉制到新機構。同時應通過規范化準入的要求,在各級住房金融機構充實金融、財會、精算和風險管理等人才。對于原有資產要在統一時間節點進行審計和清產核資,全面進行移交。為兼顧地方利益,提高資金利用水平,可以先在省域范圍內統籌使用,待時機成熟時再實行全國統籌。省域之間的資金融通需要有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改制后要夯實互助性,充實金融性,提高統籌性,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目標設計住房金融政策。中央機構負責政策制定、人員管理和流動性管理;省以下機構負責資金歸集、提取使用、發放貸款和運營管理。
強制繳存積累的住房公積金
政策應繼續堅持
住房公積金制度為我國住房制度改革、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城鎮化和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個制度沒有過時,應該繼續堅持。強制繳存是以國家信譽為保證的住房互助制度安排,是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基石,也是住房政策性金融的重要資金來源。住房消費具有長周期和一次性大投入的經濟特征,國家、集體和個人都是責任主體,單靠其中任何一方都難以有效解決。強制性、政策性和市場化并不矛盾,我國在住房政策性金融運行中繼續堅持強制繳存積累,有利于發揮互助和市場兩個優勢,是一種整合性制度創新。
發揮制度優勢
支持“新市民”自住房需求
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應該定位于為中低收入城鎮居民尤其是“新市民”住房需求提供支持。對于原有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老人”,應該保持其福利的連續性,并把更多的城鎮就業者吸引到制度中來;而對于無穩定就業、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等“新人”,應該通過政府適當補貼、個人自愿繳交吸納到制度中來,同時按照封閉運行、分賬核算的原則,給予基本住房保障。“新人”在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上應方便自由,可以在穩定就業后納入統一管理,到外地就業后可以接轉連續計算。應該合理進行制度設計,對年輕繳存人出臺滿足性貸款扶持政策,減少“啃老”支出和社會負擔。
通過多元化融資機制
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
為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引導扶持作用,建議今后個人住房信貸職能全部由住房金融機構承擔,其他金融機構不再從事此項業務。它應該立足于為住房消費端提供信貸支持,2016年全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發放額近7萬億元,目前住房公積金存量資金僅能滿足五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新市民”的住房消費需求,資金缺口會更大,宜規定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渠道,一般應包括:財政投入、住房維修基金投入、發行住房專項債券、財政性投資平臺投入、中央匯金公司投入、社保基金投入、再貸款和融資等。為體現政策性和互助性,本著保基本的原則,應設計限制投資性購房的信貸和利率政策。